日報

晚報:美國發表年度中國軍事發展報告,料中國十年內核彈頭增至四百枚

2019年10月1日,中國北京舉行建國70週年閱兵儀式。

2019年10月1日,中國北京舉行建國70週年閱兵儀式。攝:Jason Lee / Reuters

刊登於 2020-09-02

#解放軍#印度#2020美國大選#中美關係

美國發表年度中國軍事報告,料中國十年內核彈頭增至四百枚

美國國防部於當地週二(1日)向國會提交本年度的《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首次提到當局估計中國目前擁有逾二百個核彈頭,而且數量預料會在未來十年增加至少一倍,同時認為中國在多個軍事領域上的水平已經追上、甚至超越美國的,強調美國必須及時作出反應。

報告指中國仍然認為武力威脅是對台政策關鍵手段

美國國防部在本年度的《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指出,當局估計中國目前擁有逾二百個核彈頭,而且隨着中國解放軍擴大核力量規模及推動軍隊現代化,中國核彈頭數目預料會在未來十年增加至少一倍。

報告警告,中國目前擁有的核力量已經超出解放軍所宣稱的「最低威懾規模」,假如美方未能及時回應,美國利益以至國際秩序和安全將會承受嚴重後果。

另外,當局估計中國目前擁有逾1250枚射程介乎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陸基彈道導彈及陸基巡航導彈。同時,當局估計中國正準備升級自主研發的「殲-20戰鬥機」,以提升該款戰鬥機的空對空導彈攜帶數量、巡航能力等。報告估計,中國力足威脅美國本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會於未來五年增加約二百枚。

報告形容中國已經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常備軍及海軍,同時致力將解放軍提升為「世界一流軍隊」。報告指出,中國在製造船艦、陸基導彈、防空系統等多個軍事領域上的水平,已經追上、甚至超越美國的,同時中國正在發展空射型彈道導彈能力。

報告引述資料指出,中國宣稱去年的國防預算為1740億美元,但似乎沒有包括研發項目、採購外國武器等的開支,估計中國去年的國防開支實際超過2000億美元,但仍遠低於美國的約7000億美元。

就兩岸局勢,報告指出中國仍未放棄以武力統一台灣,仍然認為武力威脅是維持兩岸政治進展、防止「台獨」勢力的關鍵手段。報告認為解放軍有可能會採取海空封鎖、導彈攻擊,甚至是入侵台灣等行動路線。

國防部指出解放軍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兩岸軍力失衡的差距愈來愈大,強調美方繼續對台售武有助確保台灣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

中方批評美國報告罔顧事實

在中國,國防部及外交部批評美方報告罔顧事實,強調中方堅決反對

中國國防部批評美方報告充斥零和博弈及冷戰思維,渲染所謂的「中國軍事威脅」,曲解中國國防政策及軍事戰略,抹黑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並且在國防開支、核政策等問題上挑動兩岸對立,加劇台海形勢緊張。國防部批評美方舉動是極其錯誤,強調會視乎情況作出進一步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表示,美方報告罔顧事實、充滿偏見,對中國國防建設妄加評論,蓄意歪曲中國戰略意圖。她敦促美方摒棄冷戰思維及零和博弈等過時觀念,理性客觀地看待中國的戰略意圖,多做有利中美兩國及兩軍關係的事情。

Facebook 及 Twitter 刪除「和平數據」的帳戶及專頁,指該自稱新聞機構由俄羅斯操控

社交網站 Facebook 及 Twitter 分別公佈刪除了自稱新聞機構的「和平數據」(Peace Data)之多個關連帳戶和專頁,理由是相信「和平數據」由俄羅斯在幕後操縱,企圖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網絡分析公司指出,「和平數據」招攬來自美國以至全球各地的自由身記者供稿,以掩飾政治操控及提高虛假新聞的像真度。

「和平數據」自稱是一間非牟利新聞機構,以「尋找世界大事的背後真相」為宗旨,今年2月至上月間刊登逾700篇文章,文章主要以英文及阿拉伯文寫成。

據 Facebook 公告,公司早前收到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資料,因此對「和平數據」展開調查,發現「和平數據」與俄羅斯「互聯網研究機構」(IRA)存在關連。Facebook 指出「和平數據」於今年5月建立了13個帳戶及兩個專頁,全部涉及虛假身份和虛假行為,目前已被刪除。

「互聯網研究機構」早年被揭發由俄羅斯政府在幕後操控,在各大社交網站掌管大量虛假帳戶,藉以影響外國輿論,包括在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期間發揮影響力。「互聯網研究機構」因此被俗稱為「Trolls from Olgino(華語世界俗稱:俄羅斯網絡水軍)」,於2017年在美國情報體系的一份報告中被形容是「內容農場」。

Twitter 也發出公告,確認已經刪除「和平數據」的五個關連帳戶,相信相關帳戶涉及俄羅斯幕後操縱。

協助 Facebook 進行今次調查的網絡分析公司 Graphika 指出,「和平數據」聲稱聘有三名職員,但照片中三名職員的肖像事實上均由電腦合成,極有可能根本沒有其人。另外,網站招攬來自美國以至全球各地的自由身記者供稿,每篇稿酬為75美元;Graphika 指出,網站內容夾雜由真人撰寫的報導及文章,可以令讀者更難察覺網站背後的政治操弄。

調查發現「和平數據」特別關注美國政治、種族等爭議,Graphika 認為網站企圖吸引左翼讀者,引導他們捨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

事實上,Graphika 上月中也曾發表報告,指出近期有大量來自中國的虛假帳號,發佈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不利虛假消息。Graphika 的調查似乎引證了美國情報部門月前所作評估——俄羅斯及中國正企圖干預美國總統大選,前者試圖打擊拜登的選情,後者則不希望讓特朗普成功連任。

蓬佩奧指華府希望年內關閉境內所有孔子學院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再度將當前對華關係與冷戰時期對蘇關係作出比較,並透露華府計劃對中國企業採取進一步的限制措施,同時期望年底之前關閉美國境內的所有孔子學院。

蓬佩奧接受霍士商業頻道專訪,期間回應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早前發出中美必須避免新冷戰的警告。蓬佩奧形容王毅提及冷戰這個比喻頗為貼切,但指出美方認為當前挑戰與冷戰時期的並不相同,因為美國目前面對的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所帶來的經濟挑戰。

蓬佩奧提到華府已經限制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在美活動,而為了美國經濟利益,華府將於短期內採取進一步行動。

另外,他指摘中方透過資助開辦孔子學院文化中心,而在美國大學招募間諜及同謀,透露華府希望在年底之前關閉所有孔子學院。

斯洛伐克、法國等聲援捷克,強調不能接受王毅恐嚇維特齊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日前公開威嚇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惹來歐洲多國的批評。繼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之後,斯洛伐克總統查普托娃(Zuzana Čaputová)、法國外交部發言人 Agnès Von Der Mühll 等也先後聲援維特齊。

斯洛伐克總統查普托娃於當地週二(1日)在 Twitter 發文,表明斯洛伐克與捷克站在同一陣線,強調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必須建基於對話及尊重:「針對歐盟成員國及其代表的恐嚇,違背歐盟與中國之間的夥伴關係精神,因此不能接受。」

查普托娃成為全球首位表態反對王毅恐嚇言論的國家元首。

另外,法國外交部發言人 Agnès Von Der Mühll 也指出歐中關係必須建立在對話、對等及尊重的基礎之上;她強調從任何角度看來,針對歐盟成員國的任何形式威脅都不可接受,法國聲援捷克。法國是王毅今次歐洲五國訪問之旅的其中一站。

評論普遍認為王毅今次出訪歐洲五國旨在拉攏歐盟,避免歐盟聯同美國對華施加壓力,包括尋求歐洲國家採用華為等中國電訊設備商的產品、放寬「2019 冠狀病毒」源頭調查的力度,以至就香港、新疆等議題保持沉默。

然而,王毅於週一(8月31日)對德國傳媒談及維特齊訪台,嚴辭抨擊維特齊挑戰「一個中國」原則,揚言「中國政府及人民一定要令維特齊付出沉重代價」。

至當地週二(1日),德國外長馬斯與王毅會面過後召開聯合記者會,前者當面就恐嚇行徑提出批評。馬斯強調歐盟尊重外國夥伴,同時期待獲得外國夥伴的尊重、而非恐嚇。同時,馬斯也就香港實行《港區國安法》及港府拖延立法會選舉表明反對立場,同時呼籲就新疆人權問題展開國際獨立調查。

此外,德國聯邦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洛特根(Norbert Röttgen)也對王毅的言論表達不滿,同時呼籲歐盟團結一致,阻止中國報復捷克。

歐盟委員會對外事務發言人史丹諾(Peter Stano)也於當地週二對傳媒表示,歐盟不願看見此等外交語言(指王毅言論),但現階段希望由捷克與中國就事件進行雙邊討論。

網絡流傳照片及影片,疑為月前印中邊境衝突解放軍陣亡士兵的墓地

印度及中國兩軍於今年6月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流血衝突,印度軍方確認至少廿名印兵死亡,而中國政府一直沒有公佈死傷數字。據《今日印度》報導,網絡流傳照片及影片,顯示有懷疑於當日陣亡的解放軍士兵被埋葬於康西瓦戰爭公墓,照片顯示公墓至少設有102個墓碑。

然而,相關消息未獲中國官方證實。另有傳媒作出事實核查,指出《今日印度》所引用的網絡照片為舊照片。

據《今日印度》報導,部份照片拍下其中一個墓碑的文字,顯示逝者獲尊為「烈士」,墓文指出逝者為「六九三一六部隊戰士」,「2020年6月在對印邊防鬥爭中犧牲,被中央軍委追記一等功」,而立碑者為「南疆軍區」,墓碑立於「2020年8月」。目前未知相關照片所顯示的墓碑,是否如同墓文所指於上月新建。

報導也轉載包含影片的 Twitter 帖文,影片拍下疑為中國軍人在清掃墓碑,以及集體向墓碑敬禮。

另外,《今日印度》提到印中兩軍在剛過去週末爆發的新一輪衝突,指出中國解放軍曾經深入印度控制的班公錯(Pangong Tso;中方稱:班公湖)南岸高地,並且部署攝錄機、監控設備等,但隨後印軍反佔當地及拆除中方設備。

報導提到,印軍自上週已經開始在山區部署反坦克導彈,可以有效回應中方在該區的任何行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