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晚報: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告「香港沒有三權分立」,稱港府將撥亂反正

2020年9月1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稱「香港沒有三權分立」。圖為香港終審法院大樓。

2020年9月1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稱「香港沒有三權分立」。圖為香港終審法院大樓。攝:Billy H.C. Kwok / 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0-09-01

#黎巴嫩#香港法治#林鄭月娥#香港教育#兩岸關係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告「香港沒有三權分立」,稱港府將撥亂反正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今早會見傳媒,期間宣稱「香港沒有三權分立」,並解讀《基本法》指香港行政、司法及立法權是由中國政府授權,三權各司其職,透過行政長官(特首)向中方負責。她認為過往對此可能有所誤解,而本屆政府重視「正本清源,撥亂反正」。

香港輿論近日關注教育局審查通識科教科書,其中高中通識科的新版教科書介紹香港法治的部份,懷疑因應審查而刪除或修改「三權分立」相關內容,引發社會爭議。就此,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昨日(8月31日)宣稱香港「在回歸(指主權移交)前後均沒有三權分立」,強調教科書必須清楚陳述此類「事實」。楊潤雄成為本屆港府首位公開否定「三權分立」的官員。

楊潤雄今早出席電台節目,再度提出「香港沒有三權分立」的說法。他聲稱從整套《基本法》可以看見香港的政治體制是以行政主導:「簡簡單單用四個字『三權分立』,或者用很多人對三權分立的理解——三種權力處於均衡狀態、比重一樣,在香港而言就不是事實。」

林鄭月娥:三權各司其職,最終均透過特首向中方負責

特首林鄭月娥今早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表明自己完全支持教育局局長的說法。

林鄭月娥提到《基本法》第2條指出香港享有高度自治及行政、立法和司法權,接着提及《基本法》第12條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她由此解讀,認為香港享有的「高度自治」並非「全面自治」,而享有的行政、立法及司法權並非和中央分權的憲制制度:「我們享有的權是由中央授權。」

她進一步解釋,行政長官並不只是行政機關的首長,而同時根據《基本法》第48條行使按程序任免各級法官、批准向立法會提出財政收入或支出的動議等職能。她由此宣稱「三權各司其職,但均需要透過行政長官向中央負責」。

林鄭月娥自稱過去一段時間有仔細研究過,發現一些司法界人士說「三權分立」往往是說它的分工。她承認、同時強調香港司法機關當然是有「司法獨立」,包括審判不受干預;然而,她將「三權分立」說成是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及司法機關按照《基本法》各司其職、互相制衡和配合,而且三個機關最終均透過行政長官向中國中央人民政府負責。

不過,林鄭月娥沒有進一步說明既然司法機關須要透過特首向中方負責,則「司法獨立」中的「司法」如何維持「獨立」、或「獨立」有何含義。

林鄭月娥指出外界過往就「三權分立」時常出現不清不楚、存在爭拗,認為當中可能有些錯誤理解,而誤解可能源於宣傳教育不足、部份人士認知有限、有人故意誤導以製造矛盾等種種原因。

她強調香港的憲制制度不容含糊,而教育局向通識教科書提出的意見令教材更加準確。「從今天開始、或從我這屆政府開始,我們很重視所謂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正確的說話是要有膽說出來。」

郭榮鏗批評林鄭月娥說法「可笑」及不尊重司法機關

就港府宣稱「香港沒有三權分立」,立法會法律界議員郭榮鏗提出反駁。郭榮鏗批評林鄭月娥的說法「可笑」及不尊重司法機關,形容港府的理解與社會的南轅北轍,反映港府是收到指示後作出政治舉措。

郭榮鏗指出「三權分立」是《普通法》下的重要憲制原則,並且引述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以至過往案件的判詞內容,指出法律界和司法界一直秉持「三權分立」原則處理人權案件、司法覆核等,特別是涉及公共行政案件時,法官一定會引用相關原則。

港府新聞稿記載多名高官、法官曾經指出香港有三權分立

林鄭月娥今天提及外界過往對「三權分立」存在錯誤理解,但事實上教育局網站上一份由終審法院前常任法官陳兆愷所撰寫的簡報也曾提及「權力分立」。然而據《立場新聞》報導,該份簡報已經自教育局網站刪除,目前只能透過 Google 搜尋器在資料庫「網頁存檔」查開相關簡報內容

在教育局網站上曾經存在的這份簡報題為《基本法、法治與香港的優勢》,據檔案名稱推斷應該寫於2011年。陳兆愷法官在簡報的第18頁有關「法治作為一種制度」的部份提及「權力分立」,並且解釋港府的職能由不同機關執行——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及司法機關,三個機關獲賦必需權力,同時避免權力集中、濫用權力等。

陳兆愷法官也在簡報中引述《基本法》條文,指出《基本法》第59至65條、第66至79條及第80至96條,分別訂明由三權機關所執行的各自職能。他指出在西方國家,三權機關的分工取決於個別的政治架構或司法權限,但「關鍵在(三權)能否互相制衡」,並強調「法治的穩固程度取決於制衡機制的成效」。

另據港府新聞網的新聞稿,2014年律政司時任司長袁國強回應傳媒有關中國《一國兩制白皮書》的提問時,強調「每個(香港)政府由三個部份所組成——行政機構、立法機構和司法機構。這亦是西方國家常說的『三權分立』,正正就是這三方面分開、獨立行使他們的職權。」

港府新聞網上,同時載有終審法院兩任首席法官李國能及馬道立在不同場合中有關「三權分立」的發言。

2001年,終審法院首任首席法官李國能在香港報業公會及多個商會舉辦的午餐會上談及司法獨立,指出司法獨立是「權力分立概念的核心」,而權力分立就是「行政、立法和司法的三權分立及互相制衡」,其中法院的作用是確保立法和行政機關在執行其職責時遵守《基本法》和法律。

2014年,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法律年度開啟典禮上致辭,指出:「The Basic Law sets out clearly the principle of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between the legislature, the executive and the judiciary.(編譯:《基本法》清楚訂明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及司法機關的三權分立原則。)」

加入政府前任職會計師的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早在電台節目上,被問及馬道立對「三權分立」的說法是否正確時,以「需要詳細看前文後理及三權分立的背後理念為理由」,因此不會評論馬道立的說法。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在台灣立法院發表演講,仿傚甘迺迪提出「我是台灣人」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今早到訪台灣立法院並發表演講,成為歷來首位在立法院發表演講的台灣非邦交國家國會議長,也是45年來首位在立法院發表演講的外國議長。

維特齊以《民主國家團結一致,致力捍衛共同價值》為題發表演講,提到捷克和台灣的民主制度並不相同,而實質民主的形式確實可以存在差異,普世適用的民主制度並不存在、而且不可能存在,因為世界各地人們也存在差異,不同地方有不同習慣、歷史、傳統、性格、優勢等。

他進一步指出,實質民主並不取決於國家議會議員數量、立法機構規模等,而在自由民主世界之中,實質民主制度意味人與人生活必須享有最高價值。他認為不應通過法律來限制人們對自由的主動渴求,相反應該通過法律來為追求民主自由生活的人提供基本權利及自由保障。

維特齊提到,議會除了通過法律,也必須捍衛民主原則,而捍衛民主原則等於捍衛社會的自由民主精神。他強調每一位民主主義者均有義務支持捍衛民主原則及建造民主的人。他為有機會以國會外交關係代表的身份訪問台灣,以交換經驗、互相支持、加強合作感到十分榮幸。

維特齊提到1963年美國時任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所發表的著名演講《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約翰甘迺迪當時明確反對共產主義和壓迫政權,強調自由不可分割,而且即使只有一人被奴役,所有人均不自由;他以德語說出「我是柏林人」,藉此聲援柏林人民及自由價值。

維特齊在演講末段仿傚約翰甘迺迪,以國語說出「我是台灣人」以示對台灣國民的支持,贏得立法院朝野立委起立報以熱烈掌聲。

維特齊今次訪問台灣立法院,獲立法院頒贈「紀念議事槌」及「立法院國會外交榮譽一等獎章」。維特齊接受傳媒訪問期間,強調按照捷克的理解,訪問台灣並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他強調捷克並不反對中國,而且希望跟中國有良好而平等的互利關係,如同跟台灣的良好而平等互利關係。

中國外交部傳召捷克駐華大使提出嚴重交涉

繼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早前公開威嚇指維特齊訪台「必要付出沉重代價」,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秦剛也就維特齊訪台傳召捷克大使提出嚴正交涉

秦剛批評維特齊執意赴台進行所謂「訪問」,公然支持「台獨」分裂勢力及分裂活動,嚴重侵犯中國主權,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予以強烈譴責,而且必將作出必要反應以維護自身正當利益。

美國國務助卿史達偉:美國與台灣將建立新的經濟對話平台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宣佈,美國將與台灣建立新的經濟對話平台

史達偉出席美國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主辦的網上研討會,指出美台將會通過新建立的經濟對話平台,全方位探索兩國經濟關係,包括半導體、醫療健康、能源等科技核心範疇。另外,他歡迎台灣政府決定開放讓含有瘦肉精的美國豬肉及牛肉進口,期望台灣成為美國更重要的貿易夥伴。

史達偉強調華府並非改變對台政策,只是在美國長久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下作出重要調整。他表明,相關調整是因應中國對地區和平穩定造成愈來愈大的威脅,同時試圖在外交上孤立台灣,以及在軍事上威脅台灣。他強調,美國將會協助台灣對抗中共的恐嚇及邊緣化壓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消息,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提升美台實質關係,停止與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停止在錯誤和危險的道路上愈走愈遠。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特朗普正考慮限制中國留學生入境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於當地週一(8月31日)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期間透露,總統特朗普正考慮限制中國留學生入境。

蓬佩奧接受《Mornings on the Mall》訪問,指出中共已經竊取總值數千億美元的知識產權,以至數以十萬計的就業職位,而這些美國崗位流向中國,源於中方利用網絡、中國在美研究人員等竊取相關資訊,特朗普已經下定決心制止這種情況。

節目主持問及華府計劃如何打擊中國人利用學生簽證及研究身份從事官方間諜活動,包括會否限制或禁止中國留學生及研究員入境。蓬佩奧回應指,並非每個中國留學生均對中共唯命是從,特朗普會認真看待及評估問題,相信在未來數週以至數月作出決定。

據報北德克薩斯州大學要求中國公派訪問學人及留學生在限期前離校

另一方面據美國網站 dentonrc 引述消息報導,北德克薩斯州大學(UNT)近日突然宣佈,所有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中國公派訪問學人及留學生必須在限期前離校。

網絡流傳北德克薩斯州大學於上週三(8月26日)發出的一封電郵,指出校方決定即日起終止中國公派訪問學人及留學生在該校的學習資格,以至撤銷他們使用學校服務器、電子郵箱等學習資料的權利。電郵提到,校方已將這項決定通告華府相關簽證部門。

有自稱北德克薩斯州大學中國留學生的人士在國際請願網站「Change.org」發文,指出校方決定為中國公派訪問學人及留學生造成不便,迫使他們為符合中國疫情入境政策而四出尋找合適的「2019 冠狀病毒」檢測,另外承受因疫情而價格暴漲且數量有限的返國機票,同時面臨無法畢業。發文人士希望通過網上聯署,促請校方撤回相關決定。

因應接連有在美中國研究員因涉嫌轉移敏感技術、商業機密等被捕,特朗普於今年5月29日簽發行政命令,禁止任何與解放軍有聯繫、或在中國從事「軍民融合項目」的院校機構之訪問學人及留學生,入境美國從事本科以上的學習和學術研究,以防止他們竊取美國技術及知識產權。

法國總統馬克龍再訪黎巴嫩,強調黎巴嫩新政府必須落實改革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在不足一個月內第二度訪問黎巴嫩,強調剛獲任命的黎巴嫩新任總理阿迪比(Mustapha Adib)需要盡快籌組政府,並且確保新政府落實必要改革。

貝魯特上月初發生「港口倉庫大爆炸事件」,政府官員被指互相推卸責任,連帶近期政治經濟崩潰,觸發全國各地民眾示威,迫使原任總理迪亞比(Hassan Diab)宣佈離職。據報導,該國各個黨派隨後就新任總理人選陷入談判僵局。

作為前法屬託管地,黎巴嫩總統奧恩(Michel Aoun)據報在法國協調下,於當地週一(8月31日)任命外交官阿迪比為新任總理。傳媒引述高級官員透露,相關任命是由馬克龍在48小時內協調促成;該名官員形容馬克龍的通話為所有人帶來壓力:「他(馬克龍)對黎巴嫩施加了壓力,那是沒有人想讓馬克龍不高興的壓力。」

馬克龍隨後再度到訪黎巴嫩,行程首站即拜訪著名歌唱家費魯茲(Fairuz),期間與在場民眾對話,承諾黎巴嫩將迎來惠及人民的改革。

同時,貝魯特港口有數百名示威者抗議,要求徹查「港口倉庫大爆炸事件」真相。據 BBC 報導,不少示威者質疑甚至反對阿迪比獲委任為新總理,認為相關任命只會延續政府管治問題,而並非真正變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