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研究指多數2019冠狀病毒患者傳播力不強,超級傳播者或與發生場所有關

研究顯示,成為超級傳播者很大可能取決於所在環境,如醫院、卡拉OK、體育館等存在近距離劇烈呼吸的場所。

2020年7月3日,泰國北部清邁的學校學生都戴著帽子,保持社交距離,以遏制冠狀病毒的傳播。

2020年7月3日,泰國北部清邁的學校學生都戴著帽子,保持社交距離,以遏制冠狀病毒的傳播。攝:Wichai Taprieu/AP/達志影像

端傳媒實習記者 林東蔚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07-14

#疫情研究#疫情#2019冠狀病毒疫情

WHO於7月14日警告,2019冠狀病毒全球病例已達1300萬,短短5天內增加了100萬。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的流行病學家 Adam Kucharski,4月份以預印本發布研究,指他們通過案例建模發現,約10%的小部分感染者可能引發了80%的新增案例。這樣的結論,也在6月底被美國埃默里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者證實。

早前,多國科學家經建模估算,將2019冠狀病毒的基本傳染數(R₀),界定在2至3之間。這意味著,在沒有外界干預且所有人都不具備免疫能力的情況下,一個帶病毒者可以感染2到3個人。而在社交隔離的政策干預下,不少地區的實際感染情況,可能下降到1以下,如香港4月中旬曾出現實際感染的最低值,僅約0.08。但如今多項研究指出,這樣的平均感染指數可能忽略巨大的個體差異,如超級傳播的發生。

超級傳播者或是疫情擴散的主要源頭

Kucharski 博士及其團隊,從世界衛生組織提取各國2月底以前的疫情數據報告,並將其分類為本地感染和輸入病例,對中國以外的各國數據進行建模分析。

他們發現,80%的新增病例是由約10%的已患病者感染,這與疫情中不斷觀察到的諸多超級擴散事件一致,也與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和MERS的感染情況類似。不過,研究者表示,由於存在漏報和病例可能被錯誤歸類的問題(如,具有旅行史的病例可能早在本地已感染),超級傳播所引發的病例佔比可能下降,但報告的結論仍然是希望政府關注及干預超級傳播的發生。

事實上,6月底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 Kristin Nelson 及其團隊,也發現了類似的結論。他們通過對美國佐治亞州 Cobb、Dekalb、Fulton等共五個縣區9,500多例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2%的人直接造成了總數中20%案例的感染。

早前,有科學家在意大利2019年12月18日的廢水樣本中,檢測出了2019冠狀病毒,但意大利的實際疫情爆發卻在兩個月之後。有論者認為,這些研究為疫情爆發相較首次發現的滯後及各地區間歇性大爆發的情況提供了依據,政府及公共衛生部門應更留意超級傳播的形成。

超級傳播者是誰

Nelson 博士及其團隊的建模還發現,年輕的被感染者(年齡小於60歲的兒童及年輕人)較年長者(大於60歲的人)感染力更高,前者是後者的2.38倍。不過,研究並未區分是生物學原因還是環境因素,研究者自己也指出,年輕人本就相較年長者更愛社交。同時,研究對於60歲以下的感染者,也未進行更細的年齡區分。

不過,德國德累斯頓大學醫院近期的研究表示,兒童成為超級傳播者的可能性不高。研究者對來自13所學校共2000名教師和兒童的血液樣本進行了分析,其中包括1500名14至18歲兒童和500位教師,僅發現12個樣本具有抗體。也就是說,曾接觸或感染過病毒的個體,並未在學校中形成傳播。醫院的兒科教授 Reinhard Berner 甚至在新聞發布會中表示「孩子們甚至可能制止感染」,他認為開放學校並不會引起病毒的爆發。

超級傳播在哪裡發生

目前,對於超級傳播者的生物學特徵,並未有太多研究支持。不過,日本6月的一項研究,指向了超級傳播的發生場所——醫療機構、療養院、飯店、酒吧、卡拉OK及體育館等。

研究團隊分析了日本各個社區中共61個2019冠狀病毒的感染集群,其中排除了鑽石公主號上的集群案例。通過調查病例之間的流行病學聯繫,研究者發現其中30%的病例群(18個)發生在醫療機構,16%發生在餐廳或酒吧(10個),另外發生在工作場所(8個)、演唱會等音樂相關場所(7個)以及體育館(5個)的感染集群案例各佔約10%。

不過,涉及醫院的群聚感染中,包括一場超過100例的最大聚集感染案例。而非醫療機構的最大群聚感染,則是一場音樂會,感染了30多人。研究者認為,2019冠狀病毒的超級傳播感染,或與劇烈呼吸有關,如在卡拉OK中唱歌、俱樂部歡呼及體育館鍛煉等,並建議民眾避免在通風不良、擁擠的密閉空間。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