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晚報:立法會專責委員會中止調查UGL案,報告指梁振英拒交文件、拒應研訊

2016年11月7日,香港時任特首梁振英出席記者會。

2016年11月7日,香港時任特首梁振英出席記者會。攝:Tyrone Siu / Reuters

刊登於 2020-07-15

#國家安全法#2019冠狀病毒疫情#中美關係#南海爭議

立法會專責委員會中止調查 UGL 案,報告指梁振英拒絕提供文件及出席研訊

香港前任特首梁振英涉嫌收取澳洲企業 UGL 的5000萬港元款項而沒有申報,立法會隨後成立專責委員會展開調查。至今天,專責委員會以無法進入發掘事實及審議階段為理由,宣佈決定中止調查

專責委員會向立法會大會提交報告,指出梁振英曾經向專責委員會提供文件,但全部並非專責委員會所要求的資料,而梁振英亦表明不會出席專責委員會的會議。

報告提到,專責委員會曾經要求梁振英提供與 UGL 的協議副本、向行政會議申報利益的記錄、收取款項記錄等資料,然而梁振英全部沒有提供,相反只提供12份聲稱「足以協助專責委員會達致正確結論」的文件。

另外,UGL 代表、管有特首上任時財產申報記錄的終審法院首席法官、行政會議秘書處及稅務局局長,全部拒絕提供專責委員會所要求的資料、或未有出席專責委員會召開的研訊。

專責委員會在報告提到,專責委員會礙於不具傳召權力,索取資料及取證工作困難重重。相關各方拒絕出席研訊,以及只提交對自身有利的資料,也令專責委員會無法以公平客觀的方式,達致任何可確立的調查結果、觀察及結論。

報告提到,專責委員會曾經就無法取得足夠資料,考慮徵求專家就稅務、僱傭法例等提供意見,也有委員建議尋求立法會授權以行使傳召權及調查權、以及邀請律政司提供資料等;然而,其他委員主張最終不大可能取得任何成果、徒然浪費時間和資源,而否決上述建議。

泛民委員發表「少數報告」,批評梁振英拒合作、譴責周浩鼎欠誠信

在專責委員會佔少數的泛民主派委員自行發表「少數報告」,批評梁振英拒絕與專責委員會合作,令人極度遺憾。「少數報告」亦對建制派民建聯議員周浩鼎提出強烈譴責,指出周浩鼎沒有及時向專責委員會披露自己曾與梁振英聯絡及討論調查事宜。

身為專責委員會委員之一的泛民主派「公共專業聯盟」議員梁繼昌批評,專責委員會報告內容有缺失,包括沒有記載梁振英與 UGL 訂定協議的事件背景、專責委員會副主席周浩鼎涉嫌串通梁振英、建制派議員何君堯投訴有人違反保密協議等細節。

「UGL 事件」源於2014年澳洲傳媒報道

「梁振英涉嫌收受 UGL 款項」醜聞最早於2014年10月曝光。據澳洲傳媒《Fairfax Media》當時報導,梁振英在2011年宣佈參選特首後、正式就職前,參與將持股的戴德梁行控股公司 DTZ 賣給澳洲企業 UGL,並在就任特首後合共收取 UGL 提供的5000萬港元費用,而據報他在就任特首前向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申報財產時,於受薪工作一欄並未申報相關款項。消息引發香港社會關注,外界質疑梁振英涉嫌瞞稅、觸犯《防止賄賂條例》、違反利益申報規定及作出失實聲明等。

2017年,立法會通過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事件,然而專責委員會不具《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所賦予的傳召證人或資料權力,只能邀請相關人士自願出席研訊。當時仍然在任的梁振英通過特首辦發表聲明,指出立法會「毋須亦不應」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事件,卻又引起外界質疑特首干預立法會事務。

港府就泛民初選收到多宗投訴、包括質疑危害國家安全,將展開深入調查

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今天對傳媒確認,港府就泛民主派日前舉行初選收到多宗投訴,將會展開深入調查

據鄭若驊表示,相關投訴涉及私隱、選舉,以至有否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等問題,港府有需要時會將相關案件或事件提交律政司以徵求法律意見。然而,鄭若驊以現時未有具體資料為由,拒絕交代更多詳請及作出任何評論。

美國國務卿發表聲明,回應林鄭月娥警告初選或違《港區國安法》

就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日前警告泛民主派初選可能違反《港區國安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於當地週二(14日)發表聲明、對林鄭月娥的「威脅言論」表達嚴重關注。

蓬佩奧指出林鄭月娥的言論再次顯示中共懼怕民主及人民自由思想,強調隨着香港臨近9月6日立法會選舉,華府將持續密切關注香港局勢發展。

同時,蓬佩奧祝賀香港泛民主派成功舉行初選。他提到有近60萬名港人首次在全港性的泛民主派初選投票,這份熱情清楚顯示港人縱然面對中共試圖窒息香港自由,但仍然渴望發聲。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史達偉:華府不排除制裁南海議題相關中國官員及企業

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於當地週二(14日)在華盛頓一個智庫論壇發表演講,提出華府不排除就南海議題制裁中國官員及企業

史達偉批評中方在南海的行為猶如「流氓撒野」——中國政府利用國企在南海興建人工島嶼,侵犯東南亞國家的專屬經濟海域,以「合作開發」的名義威迫東南亞國家就範。在場人士問及華府會否以制裁措施回應中方行徑,史達偉稱華府不排除針對相關的中國官員及企業實施制裁。

美國國務院剛於當地週一(13日)發表聲明,首次宣告不承認中方對南海大部份水域之離岸資源的權利主張,指出中方為操控相關資源而作出的霸凌行動完全不合法。

中國方面,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昨日(14日)與菲律賓外長洛欽(Teodoro Locsin Jr.)通過視像會晤。王毅批評華府出於地緣政治需要而不斷興風作浪,並反指美方推進南海軍事化。

王毅認為美國國務院發表的「所謂聲明」,蓄意挑撥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關係,企圖製造矛盾衝突,破壞地區穩定。他強調美方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只會損害美國自身的信譽。

事實上在本週日(12日)、即美方發表聲明的前一天,菲律賓外交部已率先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洛欽在該份聲明指出,中方必須遵守常設仲裁法院(PCA)於2016年所作裁決,相關裁決沒有商榷餘地。

菲律賓年前就與中方的南海爭議,訴諸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2016年7月,常設仲裁法院裁定菲方勝訴,裁決指出中方在南海主張的「九段線」劃界並無法律理據,中方在菲律賓經濟專屬海域以內捕魚、磡探、建造人工島等,均侵犯了菲方主權,而中方在南沙群島海域的活動也破壞了該區的海洋環境生態。

然而,當時就任菲律賓總統近兩週的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此後採取親華政策,數年以來未曾就中方拒認常設仲裁法院裁決提出強硬反對。

美國疫苗研發取得進展,初期臨床試驗者產生中和抗體、沒有嚴重副作用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與生物科技公司 Moderna 共同研發「2019 冠狀病毒」疫苗取得進展——初期臨床試驗中的所有疫苗接種志願者均產生中和抗體、且沒有嚴重不良反應,大規模臨床測試將於本月底展開。

第一階段試驗結果透過《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今年3月,研發人員將45名年齡介乎18歲至55歲的受測試者分成三組,三組分別接種不同劑量的疫苗,每人需要接種疫苗兩次,兩次之間相隔28天。

結果顯示,所有受測試者的血液均產生能夠阻截感染「2019 冠狀病毒」的中和抗體,而且抗體水平和康復患者的相若。超過一半受測試者出現頭痛、肌肉酸痛等類似流感反應,但無人出現嚴重副作用。

研究人員認為疫苗大致安全,將自本月27日對美國約三萬人進行大規模臨床測試,以進一步確認疫苗功效、以及疫苗會否引發罕見副作用。

美國國家過敏症及傳染病研究所(NIAID)有份參與這款疫苗的研發,所長福奇(Anthony Fauci)形容初步測試結果是個好消息,並預計下一階段測試結果將於年底揭曉,屆時將確認疫苗能否誘發足夠的免疫反應、以保護人體免受「2019 冠狀病毒」入侵。福奇相信,全球首劑有效疫苗可望在12至18個月後面世。

港大研究:室內通風不足或致「2019 冠狀病毒」遠距離空氣傳播

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發表研究結果,指出室內通風不足可能引發「2019 冠狀病毒」經空氣遠距離傳播

港大此前與中國省市疾控中心及大學展開合作,分析「廣州餐館」、「湖南長途巴士」、「日本鑽石公主號郵輪」等多宗疫情群組爆發案例。

就年初發生的「廣州餐館」案例,當時源頭病人坐在中間餐桌,結果將病毒傳染給同桌的家人、以及左右兩邊餐桌的另外兩個家庭,合共九人受到傳染,距離最遠一人與源頭病人相隔4.6米。研究人員到餐館測量,發現餐館通風量為每人每秒一升,遠低於國際標準的每人每秒五升;研究人員也視察了受傳染者的座位分佈,認為傳染路徑與冷氣風向有莫大關係。

同樣在年初,湖南一名病人先後乘坐長途大巴和小巴,分別將病毒傳染給七名及兩名同車乘客。研究人員發現當日在大巴上,源頭病人與距離最遠的受傳染者相距達9.5米。另就大巴的乘客感染率較小巴的高,研究人員相信源於大巴的通風量較小巴的低。

研究人員指出,通風量較理想的是「日本鑽石公主號郵輪」個案,當時病人主要是同一船艙互相感染。研究人員提到,郵輪依從國際標準通風量,可以阻止病毒經中央空調系統引發交叉空氣傳播。

研究人員表示,患者呼出的帶病毒液滴濃度會隨着呼出距離稀釋,但室內平均液滴濃度會因通風量不足而上升,有機會導致遠距離空氣傳播,因此呼籲公眾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因應《港區國安法》實施,《紐約時報》宣佈將數碼新聞業務由香港遷至首爾

美國《紐約時報》於當地週二(14日)宣佈,因應中國政府在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公司決定將在香港的數碼新聞業務遷往南韓首爾,業務遷移涉及目前在港員工的三分之一。

今次是首次有外國新聞機構表明因應《港區國安法》的實施,而將業務及人手遷離香港。

據《紐約時報》指出,公司位於香港的分社是旗下亞洲新聞記者和編輯的基地,近年也成為全天候數碼新聞營運總部,當紐約及倫敦總部的人員下班後,在港編輯會接力編審網上新聞。今次業務遷移,主要涉及數碼新聞團隊。

至於在港記者將繼續留守,以報道香港及周邊地區新聞。另外,《紐約時報》設於香港的國際版印刷製作團隊,以及廣告和市場營銷人員也將繼續留港。

《紐約時報》報道提到,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對外國公司非常開放,加上享有新聞自由,而且鄰近中國,數十年來一直是英文媒體的亞洲基地。然而,中國政府於上月通過《港區國安法》,為香港作為亞洲新聞中心的前景造成不穩,令在港新聞機構感到不安。

報道指出,《紐約時報》部份在港員工已經在獲批工作簽證上面臨挑戰,這種情況在港英時期鮮有出現,在中國則非常普遍。《紐約時報》編輯認為在中國嚴厲管治下,香港面臨一個「新時代」,而公司需要在亞洲地區增加基地及分散業務。

根據《紐約時報》向員工發出的備忘錄,公司在尋找香港以外的合適地點期間,曾經考慮曼谷、新加坡、東京等地,最終認定首爾最具吸引力,原因是南韓對外國企業友好、新聞界獨立自主,同時當地處於亞洲數個主要新聞焦點的核心。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