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晚報:菲律賓網媒執編雷薩被裁定網絡誹謗罪成,面臨最高刑罰監禁六年

2020年6月15日,菲律賓新聞網站 Rappler 行政總裁兼執行編輯雷薩(Maria Ressa)聽取判決後離開馬尼拉法院。

2020年6月15日,菲律賓新聞網站 Rappler 行政總裁兼執行編輯雷薩(Maria Ressa)聽取判決後離開馬尼拉法院。攝:Eloisa Lopez / Reuters

刊登於 2020-06-15

#國家安全法#一國兩制#新聞自由

菲律賓網媒執編雷薩被裁定網絡誹謗罪成,面臨最高刑罰監禁六年

菲律賓新聞網站 Rappler 行政總裁兼執行編輯雷薩(Maria Ressa)被裁定「網絡誹謗罪」罪名成立,面臨最高監禁六年的刑罰。雷薩獲准保釋等候上訴,暫時毋須還柙;她表明會奮鬥到底,強調新聞自由是菲律賓公民所擁有之各項權利的基礎。

「網絡誹謗罪」於2014年才修例立法,即涉事報道刊登逾一年之後

本案源於2012年5月,當時 Rappler 發表調查報道,揭示商人 Wilfredo Keng、菲律賓時任司法首長與販毒人蛇集團的利益關係。直至2017年,當局才就該篇報道以「網絡誹謗罪」起訴 Rappler、雷薩及作家 Reynaldo Santos Jr.。

事實上,菲律賓於2012年9月才正式訂立「防止網絡罪行法」,而「網絡誹謗罪」更於2014年才修例加入,而刑責追溯期限原本定於一年。由於追溯期限已過,國家調查局一度駁回針到 Rappler 報道的起訴,但司法部門於2018年將追溯期限大幅延長至12年,並批准法院繼續審訊。

雷薩強調會奮鬥到底,Rappler 任務不會改變

當地週一(15日),馬尼拉法院法官 Rainelda Estacio-Montesa 宣讀判辭,裁定 Rappler 毋須承擔責任,但雷薩及 Reynaldo Santos Jr. 的「網絡誹謗罪」均罪名成立,兩人須向 Wilfredo Keng 支付20萬披索(約合3.08萬港元)的精神損害賠償金,以及支付同等金額的懲罰賠償金。

雷薩接下來可以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她對傳媒表示,新聞自由是菲律賓公民所享之各項權利的基礎,假如沒有新聞自由,則任何事情都無法辦到。她強調 Rappler 的任務不會就此改變,而一旦 Rappler 被消失,將標誌菲律賓不再是民主國家。

Rappler 也在 Facebook 發表聲明,指出今次裁決開下危險先例,今後不止記者、而是所有網民均會受到影響。聲明批評裁決並非基於法治,而是為滿足個人與政治目的而作出的扭曲決定,令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與表達自由被大幅收窄。

率領國際律師團隊為雷薩辯護的著名人權大狀 Caoilfhionn Gallagher 形容,今次定罪是菲律賓的醜陋污點,標誌着菲律賓法治及言論自由非常黑暗的一天。她呼籲國際社會就今次判決,對菲律賓政府作出最嚴厲措辭的譴責。

Caoilfhionn Gallagher 還提到,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多次在記者會上誣告 Rappler 發佈「假新聞」,令雷薩因其工作而遭受網絡言論攻擊、甚至接獲強姦和死亡恐嚇。

雷薩還面臨其他誹謗及《反傀儡法》指控

雷薩早年曾任美國 CNN 記者,於2012年參與創辦 Rappler,以敢於偵查報導政府和權貴新聞而聞名。近年,Rappler 深入報導由杜特爾特發動的「鐵血掃毒行動」,揭示行動有濫殺未經審訊疑犯之嫌。

雷薩近年多次遭遇當局打壓,目前還面臨另外一項誹謗指控,以及兩項《反傀儡法》指控(編註:即指其名下公司或機構,非法容許外國投資者注資),同時她過往的納稅申報單也正受當局調查。2018年,雷薩獲《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之一。

杜特爾特掌政以來,菲律賓新聞自由倒退

評論指出自杜特爾特掌政以來,菲律賓的新聞自由嚴重倒退。2016年,杜特爾特曾語帶恐嚇地揶揄記者,稱「只要身為記者就絕對不會被暗殺」;另外有地方官員曾經揚言,有辦法在自身完全不受懲罰之下、讓記者「沉默」。

上月初,菲律賓傳媒業界龍頭 ABS-CBN 突然被當局以牌照到期為由勒令停播。外界普遍認為,停播事件與 ABS-CBN 於2016年總統選舉期間拒絕播放杜特爾特的競選廣告,以至後來多次發表批評政府施政、譴責杜特爾特「鐵血掃毒」的報道有關。此前,杜特爾特的確曾經公開指摘 ABS-CBN 的報道偏頗,更指控 ABS-CBN 涉嫌非法引入外資,揚言會阻止 ABS-CBN 獲批續牌。

近日,菲律賓也通過了新的「反恐法案」,允許警方在沒有拘捕令之下逮捕疑犯、以及在落案控告之前拘留疑犯長達數週。相關法例引起國際社會及人權組織的關注,憂慮法例被用於打擊批評政府的個人或機構。

反種族歧視掀起追究歷史人物,戰時英揆邱吉爾、意大利著名記者蒙坦里利被「清算」

美國「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事件」引發反對種族歧視及警察暴力的示威,同時引起一場追究歷史人物種族主義思想的風潮,遭受「清算」的包括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意大利著名記者蒙坦里利(Indro Montanelli)。

邱吉爾曾指示印度殖民政府管制糧食,優先分配予歐洲人

英國《獨立報》報道,網民發現近日在 Google 上搜尋邱吉爾的資料時,英國歷任首相的圖像列表中唯獨沒有他的照片。Google 隨後發表聲明致歉,解釋照片短暫消失源於系統自動更新、而非刻意造成,而且問題只出現在列圖,列圖隨後已經回復正常。

網民的質疑,源於擺放在倫敦國會廣場的邱吉爾銅像,早前被示威者噴上「種族主義者」字眼。二戰期間,邱吉爾曾經指示印度殖民政府官員囤積糧食、並將糧食優先分配予歐洲人,後來被指是造成1943年孟加拉大飢荒的罪魁禍首,因而被部份人批評為種族主義者。

就邱吉爾的種族主義思想遭到追究,現任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形容情況「荒謬可悲」,強調抹走歷史文化中的部份畫面是扭曲歷史。

蒙坦里利曾購買非洲殖民地12歲「童婚新娘」,且認為做法無問題

另一邊廂,意大利著名記者蒙坦里利在米蘭市一個以他命名公園內的雕像也判潑上紅色漆油,雕像底座被寫上「強姦犯」及「種族主義者」字眼。事後,當地組織「米蘭學生網絡」承認事件是他們所為,並與其他示威者團體要求市政府將雕像拆卸移除。

蒙坦里利被譽為意大利近代最具影響力的記者,他曾多次隨軍採訪,記錄意大利從殖民主義時代走向法西斯主義、二戰過後的重建時期,以至1990年代的政壇貪污醜聞風暴。另外,蒙坦里利早年曾受極左翼恐怖份子槍傷,2000年獲國際新聞學會(IPI)評選為「世界五十大新聞自由英雄」,翌年逝世、終年92歲。

然而,蒙坦里利於1969年一次訪談中,承認自己在1930年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時期,通過人口買賣「迎娶」一名年僅12歲的厄立特里亞女童。他當時堅稱自己的做法並無問題,因為當時厄立特里亞的女童均在12歲結婚。

米蘭市長薩拉(Giuseppe Sala)拒絕移除雕像,讚揚蒙坦里利是偉大的記者,而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沒有犯錯、不可能毫無污點,強調應該從整體去評價一個人。

除了歷史人物,經典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電視劇《老友記》(Friends)、喜劇《小小小英國》(Little Britain)等也先後捲入風波,被指內容涉及種族主義思想、偏好白人演員、歧視嘲笑黑人等。

「美國之音」被指多次宣傳中方抗疫成果,遭美國疾控中心「封殺」

美國傳媒披露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一份內部文件,文件引用白宮一篇聲明、指出獲華府資助的新聞機構「美國之音」多次替中國政府宣傳抗疫成果,因此中心將拒絕「美國之音」的任何採訪邀請

美國疾控中心的這份內部文件,是哥倫比亞大學「禮特第一修正案研究所」向當局查詢資訊自由問題時所獲得的回覆附錄。文件提到白宮於今年4月發表的一篇聲明——聲明指摘「美國之音」一方面收取華府資助、花費美國納稅人的金錢,另一方面卻淪為中國政府的喉舌、多次為中方宣傳,包括發表報道聲稱武漢封城成功抗疫、是世界的典範。

文件指示疾控中心的傳媒部門,今後不再理會「美國之音」、特約記者雲蘇斯特倫(Greta van Susteren)或其他相關聯人士的採訪邀請,並表明相關決定是基於白宮的那份聲明。

「美國之音」發表聲明表示震驚,形容疾控中心的決定帶來困擾,並強烈否認替中方宣傳的指控。聲明列舉機構近月發表的多篇批評中國政府隱瞞疫情、披露不實消息的報道,並提到機構與《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美國其他傳媒一樣,被禁止在中國採訪。

「美國之音」台長班納(Amanda Bennett)強調「美國之音」是一間獨立新聞機構,而白宮聲明所指摘的那篇報道、事實上是轉載自美聯社,疾控中心的決定可能對美國新聞界造成寒蟬效應。

港澳辦副主任鄧中華:須賦予「港區國安法」相關機構執法權及司法權

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鄧中華在深圳出席「全國港澳研究會」舉辦的「基本法講座」,提到即將訂立的「港區國安法」是香港法律的重要組成部份,具有不可挑戰的地位及權威,任何香港本地法律都不能牴觸。

鄧中華表示,「港區國安法」需要具備強而有力的執行機制,中國及香港特區政府均需設置相應機構、以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其中,港府設置的機構將負責研判及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形勢、制定政策及推進相關工作。鄧中華指出,絕大部份的執法及司法工作應由香港自行完成,但中方在極度特殊的情況下可以行使管轄權。

另外,他指出立法除了賦權執法,還要確保為專門機關及人員提供經費保障,以便高效履行職責;立法時要兼顧中國全國法律、以及香港法律制度和司法體制,在法律概念、用詞等均要考慮香港社會的認受程度。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