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反修例運動一年

運動週年,香港教育現場不歸路:那些再回不了頭的少年

經歷一年的運動,阿飛明白到,運動成功與否,原來不能永遠歸咎「權威」和「政治打壓」⋯⋯

2019年9月19日,沙田區學界亦發起「沙田聯校人鏈」行動,區內多間中學學生將會手牽手築起人鏈,橫跨城門河,表達對五大訴求的堅持。

2019年9月19日,沙田區學界亦發起「沙田聯校人鏈」行動,區內多間中學學生將會手牽手築起人鏈,橫跨城門河,表達對五大訴求的堅持。 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李安林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06-09

#反修例運動一年#教育#香港教育

【編者按】反修例運動一年,人們常說「回不去了」,香港教育現場也經歷激變。個體的恐懼、勇氣或堅持,如何糾纏於紅線處處的教育結構,及日益兇險的政治現實?不同位置如何交互作用,釀造香港教育的重大改變?我們製作此系列報導,由人、位置及結構,來探究反修例運動怎樣給香港教育體系鋪設了一條「不歸路」。

反修例運動去年六月爆發,由學校人鏈到街頭小記者,運動主體之一是在校中學生;街頭及報導中也常見到他們的老師的出現,無論是作為抗議者一份子,還是單純面對街頭警察執法,期冀保護自己的學生。政府公佈截至去年12月,共計近1000名學生及80名老師被捕。對此現象,內地媒體延續雨傘運動後作風,再次高調指斥中學通識科主張思辯及中史教育不足,乃「香港亂象的主因」;港澳辦發言人徐露穎在去年8月運動最熾熱時,言稱熱愛國家該是學校的「第一課」,香港學校及課堂卻「遺憾地缺失」。

與2012年反國教運動至2019反修例運動之前的時段相比,反修例運動展開後,有關教師政治言論(從課堂表達到課後教師個人社交媒體言論)及社運參與(如參與示威被捕)的投訴數目急升,投訴往往需要校方甚至教育局介入調查;關注教育的親建制團體對個別教育工作者的狙擊行動,也比此前更為猛烈。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亦在不同場合指出,教師理應注重包括「私人空間」在內的言行,校長也該認真處理有關老師的投訴,否則教育局可以吊銷教師、甚至校長資格。至五月中旬,人大通過「港版國安法」前,連串新聞亦震憾香港教育界,包括考評局在文憑試完結後,取消一條被教育局及媒體猛烈譴責為「傷害民族感情」的歷史科考題。

與此同時,2020年4月,由學者及資深教育界人士作顧問、老師及教育政策研究員組成的「香港教育專業自主指數研究團體」發表本年度第一份報告,其中教師對反修例運動前後「專業自主」的評分,由6.19分下跌至3.78分的不合格水平(10分為充分自主);有受訪教師指教育局多次表示有權吊銷教師牌照,由是擔心課堂言論成為投訴材料,刻意避談新近社會事件。

其實在香港,教育始終是一個未能完全「回歸」的場域。反修例運動之前,2012年,中學生帶領的「反國教」運動,令「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無法以獨立科目形式開展於中小學。此後數波社會運動,2014的雨傘運動與2016的魚蛋革命,內地官方論述都不時歸咎於香港的愛國教育、中史教育開展不足。2012年之後,個別學校或教師,或因以教師個人身份撰寫評論批評警察街頭以粗言罵警方執法不公,或因學生在早會發表批評政府言論、校內教材被指偏頗等等,即引發2012年之前少見的關涉教育場所政治風波,引致相關教師及學校被親建制報章連環點名批評,新冒起愛國團體到訪學校示威等狀況。與此同時,香港政府部門教育局亦在制度內展開課程改革,加強不同形式的國情教育。2018學年起始,中史科成為所有香港初中必修科目;發佈於2017年5月取代舊版課程文件的《中學教育課程指引》中,有關「價值觀教育」(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基本法教育」)及強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成為政府修訂重點項目。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