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2019冠狀病毒疫情

Science論文預測,社交隔離或將持續至2022年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一次性干預社交隔离措施雖然可降低單次疫情高峰,但在社交隔離措施被取消後,感染都將再度發生。

2020年4月15日泰國曼谷,戴著防護口罩和臉罩的僧侶,保持社交距離,在教育學院上宗教課。

2020年4月15日泰國曼谷,戴著防護口罩和臉罩的僧侶,保持社交距離,在教育學院上宗教課。攝:Gemunu Amarasinghe/AP/達志影像

端傳媒實習記者 吳迪 樂佳文 林東蔚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04-18

#疫情研究#2019冠狀病毒疫情

4月14日,哈佛大學一個病毒研究小組在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論文,《預測大流行後2019冠狀病毒的傳播動態》。論文通過對同類病毒的建模預測,表示在大流行之後,2019冠狀病毒可能會在冬季反復爆發,若無疫苗等有效干預措施,人們恐怕需要保持社交距離直至2022年。

截至目前,疫情已致全球200多萬人感染,死亡超過13萬。許多國家採取了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但隨著疫情受控,一些國家也正逐漸解除這些限制。然而該研究表示,一次性干預社交隔離措施雖然可以降低單次疫情高峰,但在社交隔離措施被取消後,感染都將再度發生。人們急需了解人類對2019冠狀病毒免疫力的持續時長,只有獲得長期免疫能力,才能真正有機會抑制未來的爆發。與此同時,疫情消除後也要嚴密監測此病毒,新的感染爆發可能在2024年年底或2025年年初捲土重來。

人類需獲得長期免疫能力,否則將面對反復爆發

目前針對2019冠狀病毒的研究中,學者們已得出潛伏期、感染期,以及傳播路徑等基本信息。但我們對於該病毒的免疫持續時間(編註:接種疫苗或感染痊癒以獲得相關抗體後,可維持免疫的時間)、交叉免疫水平(編註:接種疫苗或感染痊癒後,對同類病原體的免疫力)、以及病毒感染的季節性變化,仍然知之甚少。

因而,研究人員將2019冠狀病毒,及與其類似的其他兩種冠狀病毒,HCoV-OC43和HCoV-HKU1,放置於同一動態模型中進行模擬演算。結果發現,在所有建模場景中,2019冠狀病毒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產生大量爆發。冬季至春季更易爆發感染峰值較低的疫情,秋季至冬季則易導致更嚴重的疫情。

2019冠狀病毒,屬於β冠狀病毒群,其他成員包括SARS病毒,中東呼吸症MERS病毒和另外兩個人類冠狀病毒HCoV-OC43 和HCoV-HKU1。SARS病毒和MERS病毒病死率分別高達9%和36%,但僅能有限傳播。HCoV-OC43 和HCoV-HKU1威脅較小,常常帶來輕到中度的上呼吸道感染,被視為普通感冒的第二大常見原因。但人類對於HCoV-OC43 和HCoV-HKU1卻不能有長期的免疫,大部分免疫在一年內消失,而SARS感染則可以獲得長時間的免疫。

研究2014-2019五年的數據顯示,HCoV-OC43和HCoV-HKU1的傳播均顯示出季節性模式, 傳播能力通常在10月至11月達到頂峰,在2月至5月達到低谷。

而該論文學者,經多個建模場景驗證,2019冠狀病毒很可能像以上兩種冠狀病毒一樣,進入與大流行性流感相似的常規循環。在接下來的5年中,以每年、每兩年或零星爆發的頻率出現。爆發頻率與免疫持續時間有關,若免疫持續時間少於等於10個月(40週),則每年爆發一次;若實現2年的長期免疫,則可能每兩年爆發一次。

而有關2019冠狀病毒感染的季節性傳播情況,則會與所在地有關。例如,入夏后,紐約的感染率就會比佛羅里達的下降更多,但與此同時,也會累積更多的易感個體,使冬季反复爆發的概率增大。

不過,若2019冠狀病毒的免疫持續時間為永久,則在疫情之後,病毒或消失5年,甚至更久。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獲得長期免疫能力,才能真正有機會抑制未來的爆發。

干預措施評估:間歇性社交隔離或成常態

研究預測,2019冠狀病毒的流行時間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相比一次性干預措施,間歇性社交隔離措施更能防止疫情規模超出重症監護能力。

研究基於美國的疫情軌跡和重症監護能力,分別評估了一次性干預措施以及間歇性社交隔離措施對疫情防控的效果。結果顯示,一次性干預社交隔離措施雖然可以降低單次疫情高峰,但在社交隔離措施被取消後,感染都將再度發生。

研究指出,在病毒可能長期存在的情況下,社交隔離的時長和嚴格程度與疫情高峰規模並不一定相關,措施也不一定越嚴厲越有效。正因為社交隔離措施在短期內非常奏效,導致在社交隔離後,幾乎沒有人對病毒產生免疫力,人群中還有很大比例的易感人群。加上疫情的季節性特點,當疫情二次爆發時,高峰可能超過從未進行社交隔離的情況。當流行病易發的秋冬季再次來臨,目前沒有一項一次性干預措施可以將重症患者保持在重症監護能力範圍內。

而間歇性社交隔離措施可以避免疫情規模超出重症監護能力,由於感染的自然史,從社交距離的開始到重症監護需求的高峰之間大約有3周的延遲。隨著疫情持續,免疫人群會不斷積累,疫情捲土重來的頻次減少,隔離措施的間隔也會逐漸延長。研究顯示,在目前重症監護的能力下,2019冠狀病毒的流行時間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預計在25%-75%的時間內都要採取社交隔離措施。

研究人員認為,除非重症監護能力大幅增加,或者發現有效的疫苗和治療方法,否則到2022年都需要通過間歇性隔離的方式處理疫情。即便是間隔性隔離,長期持續都會對經濟、社會、教育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但他們同時強調,如果社交距離效果不佳,或持續時間不夠長,當地的醫療系統可能會承受災難性的負擔。

作者承認,這個模型的主要缺陷是,他們並目前不清楚感染過的人的免疫力有多強,以及可以持續多長時間。文章指出病毒如何在未來五年內傳播,主要取決於一個康復的人的免疫力能維持多久。如果一個人在從疾病中恢復僅僅一年後就容易再次感染,那麼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建立群體免疫力,並結束病毒的傳播。

此外,文中還補充,研究僅限於温帶地區,佔世界人口的60%,病毒在熱帶地區傳播更為複雜。

血液檢測是解決社交隔離問題的方法嗎?

研究中提到,用血液檢測了解2019冠狀病毒的免疫程度和持續時間,將有助於了解病毒大流行後的走勢。血液檢測短期能有效實施間歇性的社交距離,長期可以評估2019冠狀病毒感染復發的可能性。文章預計,即使病毒明顯消除較長一段時間後,2025年都有可能再次出現。

事實上,面對「馬拉松」式的疫情,間歇性的社交措施如何實施,如何逐步解除封鎖,逐步恢復運轉,如今是各國政府的難題。大多數專家與此論文中提到的一樣,認為血液檢測是逐漸解除封鎖的唯一辦法,可以讓人們了解自己是否感染過病毒,是否已經獲得一定免疫力。

美國官方正在著手準備提供快速血液測試,以檢測抗體,為重啟經濟活動做準備。英國則更進一步提出了「免疫證」( immunity certificates)的方案,感染過病毒的英國人可能會得到一張「免疫證」,讓正常的人回歸社會,但前提都基於對病毒免疫能力的了解。CNN認為,能找到一種可靠的檢測方法了解免疫程度,以及讓已經超負荷的衞生系統為大量普通人群提供檢測,在實施中都面臨困難和挑戰。而英國這一用免疫建立「雙層社會」的方案,還存在著棘手的社會問題亟待解決。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