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晚報:重申監警會職權不足,國際專家組宣布集體退出、倡獨立調查

2019年8月2日香港公務員集會中,一名示威者舉起標語。

2019年8月2日香港公務員集會中,一名示威者舉起標語。攝:Vernon Yuen / 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9-12-11

#反修例運動

重申監警會職權不足,國際專家組宣布集體退出、倡獨立調查

早前受聘於監警會(IPCC)、以協助審視「反送中運動」以來連串衝突的國際專家小組今天發表聲明,指出監警會的獨立調查能力存在嚴重缺陷,小組加入後一直未能解決一些憂慮,因此決定集體退出。小組建議,如此巨大的任務,更適宜由一個完全獨立的調查來處理。

就整場「反送中運動」,包括運動起因、港府推行《逃犯條例》修訂期間有否官員失職、警方有否濫權濫暴,以至「721 元朗白衣人肆意襲擊市民」、「831 太子站警員襲擊市民」等事件展開獨立調查,一直是民間「五大訴求」之一。然而,港府多次拒絕訴求,並強調監警會作為獨立機構、特別在聘請國際專家協助審視之下,已有能力處理相關問題。

然而,國際專家小組在今天的聲明中重申,監警會的權力、職能及獨立調查能力均存在明顯缺陷。聲明強調,這幾方面必須達到一定標準,才能開始滿足香港公民在一個重視自由及權利的社會中,對監察警務人員機構的要求。

國際專家小組聲明指出,小組過去數月雖然在搜集及分析資料方面取得有意義的進展,但考慮到專題研究涉及廣泛而複雜的問題,監警會有必要先行處理權力、職能及獨立調查能力不足的問題。由於小組現階段無法與監警會協調出有效的工作機制,小組決定退出;假如監警會具備所需權力,小組願意繼續支持監警會的工作。

小組上月初已曾指出監警會無力調查風波

監警會於今年9月初公布國際專家小組的五名成員,其中以奧康納爵士(Denis O'Connor)為首。奧康納爵士曾於2008年至2012年間擔任英國「女王陛下警察監察局」(HMIC)總督察,期間領導調查多場大型公眾抗議活動及衝突、包括2011年英國騷亂。

至於國際專家小組的另外四名成員,為紐西蘭警察行為獨立調查局(IPCA)主席兼法官杜靴迪(Colin Doherty)、澳洲新南威爾士州執法與行動委員會(LECC)總監阿當斯(Michael Adams)、英國基爾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史托特(Clifford Stott)及加拿大公民監察執法協會(CACOLE)前主席麥尼利(Gerry McNeilly)。

小組成員史托特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小組已經提出一些基本條件,包括辨認及保護警隊內外證人、證供的能力,而只有滿足這些基本條件,小組才能在審視及調解香港當前狀態上發揮作用。他又指出,在港府就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取態依然成疑之下,一份對港人來說具備公信力的監警會報告至關重要。

事實上,國際專家小組早在上月初曾發表聲明,指出監警會缺乏獨立調查、取證等能力,令小組難以交出臨時報告。小組當時亦強調,即使交出臨時報告也只能作為初步結論,下一步必須由有權力的獨立調查機構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史托特上月亦曾在 Twitter 發表聲明,指出小組分析後認為監警會缺乏權力及獨立調查能力,無法應付如此規模的風波、也無法符合國際監警組織的標準。聲明指出監警會有必要加強能力,包括可以向警方及其他組織獲取事實、迅速取得警方重要文件、改善處理目擊證詞的能力等。

監警會主席梁定邦:國際專家非辭職、而是暫時退出

監警會主席梁定邦表示,國際專家小組並非辭職、而是暫時退出。他強調事件不會影響監警會於明年初提交首階段報告,但承認監警會的法定權力不足,只能「做得幾多得幾多」。

梁定邦接受 now 新聞台訪問時表示,由於國際專家小組已經提出建議,小組退出對監警會專案組撰寫首階段報告的工作沒有影響,而監警會日後仍會嘗試邀請海外專家提出建議。他又透露在最新一份監警會年報,提到了社會有聲音質疑監警會能否發揮監察作用;然而,他個人不傾向對特首林鄭月娥提出擴大今次調查權力。

監警會副主席、立法會議員謝偉銓亦表示,國際專家小組並非請辭、而是「最主要階段性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並強調監警會報告將會反映小組提交的意見。

監警會亦發表聲明,指出首階段報告旨在陳述事實,而且發表報告的時間緊迫,專案組在選寫報告時會慎重考慮國際專家小組的建議,務求向公眾提交公平、公正、符合事實的報告。監警會樂見國際專家小組期望保持聯繫,待首階段報告完成後重新檢視未來工作,再協商往後適當安排。

泛民主派認為事件影響香港的國際聲譽

立法會泛民主派就國際專家小組集體退出會見傳媒,公民黨議員陳淑莊批評港府無視小組此前警告,導致小組如今選擇「跳船」,令香港國際聲譽受損。

陳淑莊指出,小組早於上月初指出監警會有必要具備獨立調查權,以便搜證、傳召證人等;小組當時亦已向港府發出警告,強調若無相關權力,根本無法進行合適調查,也未必能夠向資料提供者作出適當保障及保護。她認為,至今首階段報告即將發表,惟國際專家小組宣布退出,對香港在國際上的聲譽絕對有影響。

立法會建制派經民聯議員梁美芬則認為,港府可以考慮賦予「獨立檢討委員會」獨立調查權力,以調查今月事件成因,令日後發表的檢討報告更具說服力。林鄭月娥一直拒絕應民間「五大訴求」而展開獨立調查,但上月底提到正研究成立「獨立檢討委員會」(Independent Review Committee),以檢視社會動盪的成因、並提出建議。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接受傳媒採訪時,稱監警會已經就小組退出發表聲明,港府沒有補充。

英媒報道指曾經請辭,鄭若驊否認

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今天在立法會見記者,回應英媒有關她曾提出請辭的報道。鄭若驊指相關報道純屬揣測,並促請傳媒查明真相及證據、而不要只作重覆報道。

就高等法院及終審法院日前被投擲汽油彈及塗鴉,鄭若驊強調縱火是嚴重罪行、可被判囚終身,而在法院門外噴上字句亦會對法治帶來極大衝擊。

而就港府申請暫緩執行《禁蒙面法》違憲裁決、但遭上訴庭拒絕,鄭若驊稱不會評論。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引述三名知情人士透露,鄭若驊上月曾提出辭職及留在倫敦,但中央政府拒絕、並「下令」她先往北京再返香港。鄭若驊當日透過新聞秘書回覆,澄清自己沒有如報道所指般提出請辭,報道純屬揣測、毫無事實根據。

鄭若驊上月在倫敦出席法律講座,在會場外遭遇示威者包圍抗議,她報稱被推倒並造成「嚴重身體傷害」。鄭若驊於英國接受手術,留英期間對傳媒透露自己左手手腕脫臼並骨折,相信至少三個月至一年才能完全康復;然而,當地警方回覆傳媒指鄭若驊的傷勢「根本不嚴重」(it is just not serious),引發外界就她遲遲不返港的揣測。

最終,鄭若驊離開英國後並未直接返港,而是前往北京接受檢查。鄭若驊於上週二(3日)返抵香港後對傳媒稱,當日獲中國駐英大使安排從倫敦飛往北京、於北京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出院後立即啟程返港。

英國大選最新民調顯示,保守黨優勢大幅收窄

英國將於當地週四(12日)舉行大選。YouGov 最新民調顯示,執政保守黨仍然領先在野工黨,但優勢大幅收窄

根據民調,保守黨將贏得下議院合共650個議席中的339席,而工黨將贏得231席,意味保守黨能以28席優勢控制下議院,但優勢已遠少於上月同一民調估算的68席。

一名記者早前追訪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並展示一名四歲肺炎病童因醫院病床不足而只能睡在地上的照片,但約翰遜拒絕觀看,隨即惹來無視公營醫療問題、麻木不仁等批評。另外上月「倫敦橋恐襲」一名死難者的父親早前受訪,批評約翰遜利用事件作政治宣傳、為大選拉票,也令約翰遜備受爭議。

約翰遜在史德福郡(Staffordshire)出席競選活動時,呼籲將選舉議題重新聚焦於英國脫歐。他強調只有保守黨勝出大選,才能確保英國實現脫歐。

工黨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則強調,不會為阻止保守黨取得過半議席,而鼓勵在工黨勝算較低選區的選民支持其他政黨。

漢德克因否認波斯尼亞種族屠殺,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儀式遭七國杯葛

諾貝爾多個獎項的頒獎禮於當地週二(10日)在瑞典舉行,文學獎得主、奧地利作家漢德克(Peter Handke)因否認波斯尼亞種族屠殺的言論,頒獎儀式遭七國代表杯葛

現年77歲的漢德克,立場親塞爾維亞。他則公開否認1990年代在波斯尼亞雷布雷尼察曾發生種族滅絕大屠殺,反指事件由穆斯林自編自導自演、再嫁禍予塞爾維亞。另外,他曾出席被控戰爭罪行的塞爾維亞及前南斯拉夫前總統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的喪禮,因而備受爭議。

漢德克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及900萬瑞典克朗獎金,期間波斯尼亞、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土耳其等七國代表缺席典禮、以示抗議。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批評將文學獎頒予漢德克,反映諾貝爾獎已失卻其意義。

在瑞典會場外、以至在波斯尼亞,也有大批民眾示威抗議,批評漢德克的言行及作品不配獲得諾貝爾獎。

與此同時,一批國際知名戰地記者也在社交網站發起抗議,以標籤 #BosniaWarJournalists(波斯尼亞戰地記者)為記。美國 CNN 國際新聞首席特派員艾曼普(Christiane Amanpour)、英國 BBC 中東議題編輯鮑恩(Jeremy Bowen)等紛紛上載當年採訪的所見所聞,力證波斯尼亞種族屠殺的確曾經發生。

加拿大法院要求當局補充有關拘捕孟晚舟行動的文件

就中國電訊設備商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的引渡聆訊,加拿大卑詩省最高法院要求檢方及當局提交有關拘捕行動的文件,裁決被視為對孟晚舟一方有利。

卑詩省最高法院助理首席法官霍姆斯(Heather Holmes)指出,檢察總長此前提交的證據存在值得注意的缺口,其中兩點特別值得關注——加拿大邊境服務局可能曾將孟晚舟電子設備的密碼,轉交予加拿大警方;以及加拿大警方可能曾將孟晚舟手機序號等設備認證資料,不恰當地轉交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就此,霍姆斯法官要求當局提交更多文件及證據。

聆訊至今,孟晚舟一方以當局在拘捕行動中違法作為主要抗辯論點之一,因此今次裁決被視為對孟晚舟一方有利。然而霍姆斯法官強調,裁決並不等同孟晚舟針對警方濫權的指控成立。

引渡聆訊將於明年1月20日正式展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