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索羅門群島發生「反對與台灣斷交」遊行後,我們飛去與當地人聊了聊

位居南太平洋群島戰略要衝的索羅門群島,在上月與台灣斷交,引發當地Malaita省揚言「宣布獨立」抗議。為何兩岸的外交競逐竟引起如此波瀾?當地華人如何成為索國關鍵因素,讓索不顧美、澳反對,也要與台斷交?

2019年10月12日清晨,攤主和購物者在所羅門群島霍尼亞拉中央市場。

2019年10月12日清晨,攤主和購物者在所羅門群島霍尼亞拉中央市場。攝:Lisa Maree Williams/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李易安 發自索羅門群島

刊登於 2019-10-21

#索羅門群島#台灣外交#南太平洋#中國外交#台灣

9月16日,索羅門群島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投票通過調整外交方向,中斷和台灣長達36年的邦交,轉向和中國建交。乍看之下,台索斷交只是台灣在金援角力之中再次落敗、又或只是中美兩強在國際版圖中的此消彼長,對於外交失利已經司空見慣的台灣人,或者憤慨地將矛頭指向中國政府,或者額手稱慶「不用再被邦交國當成提款機」。

然而仔細一看,這次斷交似乎不太一樣。斷交隔天,台灣駐索羅門大使館外舉行降旗,許多當地人自發前來致敬,甚至還有曾在台灣留學的本地醫生淚灑現場,依依不捨地和台灣外交官道別。此外,索羅門人在社群媒體上的聲音也幾乎一面倒地批評政府決策,馬萊塔省(Malaita Province,位於馬萊塔島,當地華人一般簡稱為「馬島」)甚至出現了反對斷交的示威遊行,揚言若中央政府不願和台灣恢復邦交,便要宣布獨立。

當然,除了對台灣眷戀不捨、對政府憤慨不平之外,有些索羅門人對於和中國建交也滿懷期待,然而這樣的人終究只是少數。為何索羅門人民如此反對與台灣斷交?為何外交上的決策,會在索國內部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和對立?帶著這些疑問,我在台索斷交三天之後出發前往索羅門群島。

荷尼亞拉市區的神聖十字教會。
荷尼亞拉市區的神聖十字教會。圖 : 作者提供

身為「國際孤兒」、國族認同至今未明的台灣人,少有機會可以在索羅門群島以外的異地感受到如此強烈的「存在感」。從機場到首都荷尼亞拉(Honiara)市區的一路上,先後會經過台灣的農技團、大使館、醫療中心,以及由台灣援建的體育場預定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