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才廢克什米爾自治,又燃族群衝突火種,莫迪想要一個怎樣的印度?

隨著高院的一紙判決,印度政府儘管還沒有找到經濟解方,卻已積極實現了政治上的核心目標:克什米爾自治已廢,阿約提亞也將興建羅摩神廟,印度距離印度教國家僅是一步之遙。

每年排燈節,印度教徒均會前往聖地阿約提亞舉行慶典。

每年排燈節,印度教徒均會前往聖地阿約提亞舉行慶典。攝:Sanjay Kanojia/AFP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印度尤 發自新德里

刊登於 2019-11-11

#印度#極右翼#民族主義

【編者按】:11月9日,印度最高法院宣判將北方邦阿約提亞的巴布里清真寺舊址劃給印度教徒修建羅摩廟。這塊自1992年和2003年多次引發血腥宗教族群衝突的土地又一次成為族群關注的焦點。為什麼號稱以建設經濟為目標的印度強人總理莫迪,如今頻頻依靠宗教和政治牌得分?這背後又說明了什麼?這個南亞大國,是否真的「距離印度教國家僅是一步之遙」了?

「羅摩萬歲!羅摩萬歲!(Jai Shi Ram!)」11月9號上午,我在新德里的最高法院,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世紀土地爭訟案在當天判決最終結果,現場印度教徒震耳欲聾地呼喊着羅摩之名,成了宣告勝利的第一響。

這塊爭議土地僅2.77英畝,位於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阿約提亞(Ayodhya),印度教徒相信,那裡是梵文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中記載的傳奇英雄,也是印度教最重要的大神之一羅摩(Rama)的出生之地。同樣是這片土地,1528年之後在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帝國(Mughal Empire)統治下興建了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成為印度穆斯林重要的朝聖之地。

然而,一座聖地容不下兩種信仰,這個地方從英國殖民時期以來,就一直是印度最動盪的宗教衝突引爆點,在印度獨立之後更為嚴重,在印度的歷史上留下一道又一道的血痕,最血腥的莫過於1992年,印度教極端組織以及20萬名印度教徒暴力搗毀並強佔巴布里清真寺,衝突升級至全國各地的印-穆衝突,造成近2000人死亡,土地所有權也一直爭訟無解。而巴布里清真寺被破壞,也成了印度的伊斯蘭極端分子經常提及的歷史恥辱,並誓言為之復仇。

印度北方邦的阿約提亞為印度國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衝突熱點。圖為2014年清真寺被搗毀15週年的衝突。
印度北方邦的阿約提亞為印度國內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衝突熱點。圖為2014年清真寺被搗毀15週年的衝突。攝:Manpreet Romana/AFP via Getty Images

如今,連同印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蘭詹·戈戈伊(Ranjan Gogoi)在內的五名法官,在11月9日決定將爭議土地判給印度教徒,並由政府成立信託基金來管理,監督羅摩神廟的興建,並另外撥一塊5英畝大的土地給穆斯林,用以重建巴布里清真寺。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