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跟無垢舞蹈劇場來一趟生命旅程 專訪靈魂人物--林麗珍「動如不動,不動如動」的空緩美學

「一天就說,怎麼七十年就過去了?你看宇宙間星宿的運轉覺得好慢,不覺得它在動,但生命卻在不經不覺中消失。」以生命之舞比喻林麗珍的無垢舞蹈劇場的表演也不為過,「動如不動,不動如動」的空緩美學是她從生活中悟出的道理,再藉以舞蹈演繹出。時間,我們未必抓得住,但卻可以抓住在2019年台灣月裏跟林麗珍見面的機會。

將於10月20日舉辦的《緩行中的漫舞》表演及工作坊。

將於10月20日舉辦的《緩行中的漫舞》表演及工作坊。圖片由無垢舞蹈劇場提供

文:王其 | 攝:Elain

刊登於 2019-10-11

#Pick-Up

以生命編舞

《緩行中的漫舞》是這次林麗珍和無垢舞蹈劇場帶來的演出暨工作坊,英文將表演翻譯為「Poetry in Motion」,詩意得很。本來想談這次舞蹈的概念,談着談着就變成談海、談自然、談科學、談禪、甚至談偷懶,「就當是把生活作一個總結吧,一切都離不開生活。」

如果要形容無垢舞蹈劇場的表演,大概可以說是極簡美學與實驗劇場的混合體,呼應今年台灣月的主題「搭台」。《緩行中的漫舞》與一般大家認知的舞劇有點分別,除了如常地在台上的表演,大家也會看到林麗珍在一旁解說,看到的不只是主角、角色,也會看到他們的訓練過程等一些極少機會接觸觀眾的項目,合起來成為表演的一部分;但當然,同時保留林麗珍對於美學的堅持。「在生活中透過緩行的過程,就可以覺察自己身體的發展,覺察自己跟空間、跟環境及跟時間的關係。」當然少不了的,是人與人的交流。

要解釋《緩行中的漫舞》以至無垢舞蹈劇場背後的哲學,不得不先介紹一下眼前這位七十歲、個子小小、有一雙溫柔而溫暖的雙手、說話緩慢但卻讓你雙目不捨得離開她的一位奇女子。出生於基隆的林麗珍被喻為「台灣舞蹈界編舞奇才」,更曾被歐洲文化藝術電台ARTE遴選為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八位編舞家之一;1995年創辦無垢舞蹈劇場並為其藝術總監,演繹對「天、地、人」的領悟,「以最純淨的舞蹈語言,展露深沉而撼人的能量」。

《緩行中的漫舞》中可能會打破大家對「表演者」的定義。
《緩行中的漫舞》中可能會打破大家對「表演者」的定義。
《緩行中的漫舞》中可能會打破大家對「表演者」的定義。
《緩行中的漫舞》中可能會打破大家對「表演者」的定義。

慢慢慢慢,急不來

看過無垢舞蹈劇場的其他作品或訪問,都會感受過那種懾人的魅力--時而看似風平浪靜,時有浪潮洶湧而至,為舞蹈為生命帶來突如其來的變奏;而這種「把人的心都拿走了」的能量,除了林麗珍本身的修行,還要靠一班靈性的舞者。無垢舞蹈劇場的舞者平均年齡三十八歲,走過有技巧、有感情的階段,再來的,就是有靈性;而林麗珍在舞者裏尋找的,是最真實的他們。「靈性不是你穿金戴銀就看的出來的,當大家把一切拿掉、開始收斂起來時,他就成熟了,味道出來了,身體的資歷都出來了;這時候才是真正的跳舞。」要有這般領悟,沒有時間的歷練是做不來的,因此都急不來,要培養一位出色的無垢舞蹈劇場舞者,就要花上無比的耐性,慢慢等,慢慢沉澱。這種沉澱,林麗珍稱之為「修練」。

《觀》是林麗珍對土地跟人及各種生命的察覺。「土地裏有各式各樣關係,打開泥土,一層一層有不同生命存在。」
《觀》是林麗珍對土地跟人及各種生命的察覺。「土地裏有各式各樣關係,打開泥土,一層一層有不同生命存在。」
《觀》是林麗珍對土地跟人及各種生命的察覺。「土地裏有各式各樣關係,打開泥土,一層一層有不同生命存在。」
《觀》是林麗珍對土地跟人及各種生命的察覺。「土地裏有各式各樣關係,打開泥土,一層一層有不同生命存在。」

在身體中流動着的基隆海港

大概她的修練,從小就開始了。出生於基隆,海洋、海岸、大自然,以至傳統與文化,對她而言,是一切的起源。「水是我的記憶,從小在海邊生活,所以海對我很重要。」林麗珍喜歡聽海,也喜歡走到樹林裏聽風;香港跟台灣的朋友應有共鳴的,大家也是半個小時車程就會上到山,半個小時就去到海邊。「我喜歡在海邊聽浪潮的聲音,一下子就被療癒了;感到糟糕時,走到樹林裏,也會有種被呵護的感覺。」聽,海的聲音,慢慢就變成林麗珍的聲音。但大自然的力量始終是偉大的,也是龐大的。在無垢舞蹈劇場以前,林麗珍已經會將生死文化放在作品裏,《醮》就是其中一例。

林麗珍在海邊長大,很大原因是因為父親以前的小漁船,「在海邊過日子就知道其危險性,但我還是那麼喜歡跟水親近」。可能就是小漁船的意外,讓林麗珍開始沉澱、開始她的修練。「水可以賦予我們很多,在生命的旅程裏面,它一直流過我的身體;有點像時間一樣,為內心的穩定平衡有很大的力量。」階段不同,體會當然有所不同;建起自己的家庭那段時間,林麗珍讓事業慢了下來,重新思考,再從新出發,然後就是大家今天所見的無垢舞蹈劇場,及專屬無垢的舞蹈語言:定、靜、鬆、沉、緩、勁,形成「緩行」舞步及「空緩美學」,以至對大自然的體會。「像我在做《觀》的時候,水,就像我們身體的河流一樣,在血管裏流動。當我們血管變酸了,人的身體就出問題了。」跟大自然一樣,水變酸了,環境被污染了,人類功不可沒啊。「可是我們很多人都只想着把把身體的東西拿出來去換外面的東西,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到底我們需要那麼多嗎?」

《觀》是林麗珍對土地跟人及各種生命的察覺。「土地裏有各式各樣關係,打開泥土,一層一層有不同生命存在。」
《觀》是林麗珍對土地跟人及各種生命的察覺。「土地裏有各式各樣關係,打開泥土,一層一層有不同生命存在。」
《觀》是林麗珍對土地跟人及各種生命的察覺。「土地裏有各式各樣關係,打開泥土,一層一層有不同生命存在。」
《觀》是林麗珍對土地跟人及各種生命的察覺。「土地裏有各式各樣關係,打開泥土,一層一層有不同生命存在。」

把自己放到最少,才有空間讓愛進來

《緩行中的漫舞》是林麗珍透過緩行覺察得來的人類與空間、時間及環境的關係,就像以往的作品《觀》一樣,將土地跟人及各種生命的察覺。「土地裏有各式各樣關係,打開泥土,一層一層有不同生命存在。」林麗珍提到這是個細微的觀察,年輕時大概沒有這個時間與心情去停下來欣賞原來身邊有朵盛開的花朵,「年紀大了,跟土地的關係也比較緊密了。」

因此,林麗珍說,每天容許自己偷懶十分鐘,可能是一件不錯的事情:放鬆了,才能看到更多,才能看到,身邊除了自己之外,還有無限的可能。「本來就應該是天人合一的,大自然照顧我們,我們也得回饋給她,心存感思,才達到平衡。」人的力量真的很有限,先不說大自然的威力,時間空間就只得如此,所以林麗珍說「當你把自己放到很大,你就會很痛苦;即使你再強再有能力,還是會孤獨。」因此,修練過後,像泥土一樣,一層一層揭開自己的面紗,「把自己放到最少,旁邊的東西才有空間進來。」就像背包一樣,「背附着這麼多包袱,難道你不累嗎?」

《潮》亦是林麗珍一個很重要的表演,她的生命跟海不能切割,她就將這個關係放在表演裏面。
《潮》亦是林麗珍一個很重要的表演,她的生命跟海不能切割,她就將這個關係放在表演裏面。
《潮》亦是林麗珍一個很重要的表演,她的生命跟海不能切割,她就將這個關係放在表演裏面。
《潮》亦是林麗珍一個很重要的表演,她的生命跟海不能切割,她就將這個關係放在表演裏面。

舞者的赤裸與自由

但到頭來,藝術還是一場跟自己的對話。像泥土一樣,一層一層翻開自己的心,你會看到甚麼?看到自己想要的?害怕的?還是最黑暗的一面?「不用怕,每個人都有黑暗的一面。」林麗珍相信世界上沒有全壞的人,有好的地方,黑暗也必相隨,「兩者相輔相成的,就像早上晚上,就像陰陽。」直視自己的這個黑暗面,才可以調解,「最終,他都可以成為你的力量的。」所以,感受到無垢舞蹈劇場表演的能量,都是舞者們覺悟後以最赤裸的方式演繹出自己的人生嗎?「沒有面子的障礙,當自己可以愈來愈坦,就愈來愈開放;這就是自由的感覺了。」面對觀眾,又會否很不安?「誠實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是刻意要赤裸的出去,但投入去做的話,很自然就完完全全、毫無顧忌的把它釋放出去。」每次的表演,不就像冒險嗎?「人當然要冒險!你不想冒險也在冒險了,下一秒會發生甚麼有誰知道?我們活着就是要每次都盡全力,好好活着好好享受,完了就可以瀟灑說『拜拜』,那就是很過癮了吧!」

冷不防再次提到林麗珍的年紀,但她似乎沒有忌諱的意思。「現在就是體力的挑戰了。」年紀漸邁,是事實;但月圓月缺,也是事實。「藝術就是一種『缺』,沒有缺,一個人就失去了特質了。」但她又說,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那到底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我們在相同中,每人都有一個頭有四肢有身體,但當中的可能性卻是無限的;這就是獨特性。」所以,達到身心的平衡,一切就會完美了嗎?「藝術是不完美的,完美是一種理想,嘴巴講出來的那種;藝術本身就是不完美,但因為它的不完美,才有空間留給別人去完成。」所以,就是說要有容得下別人的空間,「沒有缺就沒有希望,有缺才會有後續,讓年輕人繼續去做。」

《醮》是鮮有將生命與死亡搬到舞台上的表演,透過基隆的傳統儀式,大家對死亡又有否新的領悟?
《醮》是鮮有將生命與死亡搬到舞台上的表演,透過基隆的傳統儀式,大家對死亡又有否新的領悟?

沉睡過,才會醒來

林麗珍的豁然,除了看開了自己的年紀,也看開了忍不住睡着的觀眾。觀眾感受到表演內容而有感而發地流淚,固之然是讓劇團感動的地方;但既然是緩行的舞步,「不少人睡夢人醒過來後問『他們怎麼還在同一位置?』但更重要的是,是沉睡過後,就可以慢慢甦醒過來了。」

記住,一切都要緩行。

但想要欣賞林麗珍與無垢舞蹈劇場的表演,就絕不可以慢了。2019年的台灣月「搭台」建起綻放台灣藝術光熱的舞台,要在台上見到林老師的蹤影,可以參加10月20日的《緩行中的漫舞》演出暨工作坊,或10月18日的台灣式言談講座「沉潛的生命之舞」活動,感受林麗珍對舞蹈、對人生的體會,感受無垢舞蹈劇場緩中有勁的力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