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端四週年: 穿透玻璃幕牆,我們如此理解時代的複雜脈絡

端的編輯們藉著端四週年生日的契機與讀者們圍爐而坐,吐露心聲,並精選過去一年內的文章作以推薦。

端傳媒四周年。

端傳媒四周年。

端傳媒

刊登於 2019-08-16

#端四週年

編按:錯綜複雜的時局讓「端四週年」的紀念日也變得有些特別,它夾在大大小小的新聞事件中,以觀望者的姿態靜靜地度過。想來日後回憶起,隨著小端的生日一起的,必是這個激盪的夏日。端的編輯們藉此與讀者們圍爐而坐,吐露心聲,並精選過去一年內的文章作以推薦。 若你有任何回饋,歡迎寄信至membership@theinitium.com,我們將逐一轉達。09月09日我們更新了文化組主編的來信與選文。現已將主編精選文章納入《端傳媒2018-2019主編精選》新聞電子書,您可以直接購買閱讀。

文化組主編:文化未必是現實本身,卻是現實的質感

執筆之際,香港由「送中條例」引發的運動已進行了三月有餘。此運動發於香港,效應卻不止自身,而是以小小一城牽動台灣、中國乃至世界的能量流轉。往往這種時候,任何傳媒或作者,來講透「香港」情勢,便更能獲得釐清牽繫海峽、洲際種種暗流的機會 。三月有餘,我們在文化維度也嘗試以本土戰場、內地反響、台灣與國際的支持與參與去嘗試切入。在端傳媒的工作,本來也是這樣的方法。

端傳媒由初創而今,四年了,遇到如此大型運動是第一次,但由政治時事議題出發去結構文化內容,卻是日常的工作情況。端傳媒之主體,是主打深度與專業的新聞媒體,其文化內容也因此異於相對純粹的藝文生活類媒介,通常來講,我們並非是對一地一時之文化事件的報導——雖然世界三大影展、奧斯卡、諾貝爾等國際獎項、國際大型書展、國際藝術節與雙/三年展都是我們的長期關注對象——而是更強調從議題、時勢、現象出發,藉由不同地域的彼此參照,追蹤折射光線之匯聚點,解讀多稜鏡內的現象與幻象。

尤其是,每處地域都有自己獨特的議題與脈絡,而我們願意捉取那值得的一瓢,透視本身,同時也拉伸到跨地域時空、他者的目光中去檢視。有什麼在發生,什麼被遮蔽,什麼在發揚⋯⋯僅僅數年,華語區諸板塊以加速度締結各種紐結,文化事件糾葛於政策、立場、資本之間, 而這些因素與藝術本質、精神思考之間,始終上下糾纏。對此,我們試圖來描述、拆解、追溯其原因與動態,比如對中國高度審查下的影視劇生存狀態、對被拉下政治區域「被」紛紛表態的金馬獎、對香港、日本、台灣當代藝術場域潛藏的生意經與政策算盤。

文化未必是現實本身,但它是現實的質感,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除了文化現象,一些人與群體的故事,他們用才華和作為為這時代撐起高度、積蓄能量、破除糾葛,他們是中港臺澳或海外的華語作家,出版人,音樂人,也會是紀錄片導演、影視導演和演員;也有發明者,創新者,以敏銳洞察站在文化發展的前沿,迷霧中擦亮刀鋒。我們在做的,是為讀者講述值得的故事 。對於人物訪問,我們既願發掘受訪者內心構成,更期冀透過眼前一時一地一人(組織),去了解文化基因在歷史時空中得以落種發芽的脈絡,諸種反應得以發生的機緣。

第五年了,情勢正在急切發展之中,無論是文化與藝術,還是人們如何生活,都比從前更成為能量角力之場域,挑戰和因挑戰而生的趣味一直存在,我們要做的,是深呼吸,拿好手中的工具,去配合這顆自由無邊界的心靈。

主編選文

專訪吳明益:我還是覺得,自己能有一塊田真好

中國「古裝劇禁令」風波:為什麼一幅微信截圖,業界就全都相信了

賈選凝:一個金馬,各自表述,電影可以超越語言嗎?

專訪黃秋生:如果有機會走,留在這裏也沒什麼意思

社交媒體時代我們如何「悼亡」?當你寫下「R.I.P.」的時候

在本土,去對岸,台劇最能成功輸出的是什麼?

香港組主編:這不是一個可愛的時代,卻是我們最需要一起去直面的時代

這不是一個可愛的時代,卻是我們最需要一起去直面的時代。6月初,剛從六四三十年的記憶現場轉身,離開整整一代人的抱負、噓嘆和反思之後,我們迎來香港的「戰場」:從最初的意志之戰,到後來真真切切的街頭之戰。一些陌生的辭藻變成記者的日常:gear、催淚彈、防毒面具,而頭腦也在經歷每天每夜的震盪。

要直面的是,對於同一件事,人們從提問開始就有了分歧,而分歧此後會越來越大。作為一家規模不大、聚焦深度專題的媒體,過去數月,端嘗試更努力地以不同形式的即時報導、現場報導來回答讀者們第一時間的疑問;而快跑之後,我們努力減速下來,斟酌事件背後所折射的深層問題。

發問的方式有千百種,但我們最希望做到的是:開放、基於充分事實,以及保持銳利。撥開浮光掠影的偏見,用更集中的力量去拆解制度問題、權力關係、歷史淵源,以及不同力量的博弈。用心去感受,用腦袋來下筆,在這個每一個人都無法徹底抽身的、不那麼可愛的時代,我們努力達至熱血冷筆,希望留下來的報導,不僅僅只有一天的生命力,也期待著作者和讀者一起成長。一如一位讀者的留言:「加油,去成為更好的人類。」

主編選文

武力失控、惡性循環、投訴無門、中央支持:香港警隊正失去制衡?

專訪前問責高官王永平:港府每一步都是史無前例的粗暴

五問元朗黑夜:「預先張揚」的襲擊與多次缺席的警力

連登仔大爆發:「9up」中議政,他們「講得出做得到」

30年後,香港還能守住六四記憶嗎?—— 專訪李立峯

互動頁面:工人、師生、母親、記者——9個人的廣場記憶

中國組主編:給牆內外的人,寫牆內的故事

這是我在端報導大陸新聞的第四年,變化是那麼快、那麼壞。曾經還能心平氣和討論雨傘運動的同溫層以驚人的速度坍縮著。大陸朋友覺得香港人想法「偏激」、「好可怕」;香港朋友則睜著鹿一般的眼睛問:「你們大陸人為什麼不想要民主?」——他們五年前也是這麼問的。

防火牆、審查和輿論控制,共建了一個籠罩整片大陸的玻璃幕牆。牆內的人以為自己看透了牆內外的世界(甚至不覺得有牆),牆外的人則依舊看不懂牆內的人和事,越來越不懂。

我們的初衷沒有變——給牆內外的人,寫牆內的故事,並在敘述中竭盡所能消除幕牆帶來的反光、折射。我們關注時代走向,關注經濟的艱難轉型,關注人臉識別等高新技術與政府治理的結合。我們呈現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困境,比如,哪些問題造成居高不下的消防員傷亡率;又是什麼樣的社會和文化土壤,孕育出鼓吹996的互聯網大佬。我們還希望,你能從這些故事中看見人,看見貿易戰硝煙中被消音的中小廠商、看見709律師被捕後苦苦等待他們的妻子。

穿透玻璃幕牆,去理解時代的重量在一片大陸上留下的複雜變化,理解個體的困境,理解「不想要民主的大陸人」曾經、正在經歷的事情。用一顆自由的、不受成見羈絆的心,去理解一個不那麼自由的世界。

主編選文

互聯網裁員潮,泡沫破碎與轉型陣痛

反996運動全紀錄:想通過代碼改變世界的人,為何難以改變加班現狀?

3000多家園被強拆,候鳥老人與破碎的「海南夢」

一個北京同志的80年,「是那種人,我就要過那種人的生活」

刷臉時代:「技術可以讓政府在任何時候獲知什麼人在什麼地方」

709律師妻子的1000天:走不完的尋夫路

書號收縮下的大陸出版業:從自我審查到緊跟「黨政方針」

評論組編輯:評論的魅力在於說服,這是一門實證的藝術

持平(fair)是比中立(neutral)更高的要求,它的意思是,尊重且盡最大程度還原事實,並給予各方自我辯護的權利(假如他們願意的話)。一家持平媒體的質量,除了反應在講好故事的能力上,也反應在解讀事件的水平上——後者就叫「評論」。

評論和報導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評論是有觀點、有態度的;一篇評論文章如何為之「好」,端的標準大致在於,問題意識、觀點新穎、推論合理、論證紮實;有實證、內部洞察則更佳。「持平」的最簡單做法,是羅列各種在同一個辯論水準上的觀點,但也許讀者也發現了,端的評論有時扮演「一文讀懂」的角色,意思不是讓評論者精神分裂,而是要兼顧歷史、脈絡及對手的觀點,從而提供更為紮實、細緻的討論。

這是端評論的特色,從本期選讀文章中讀者或可窺一二:專題、系列文章囊括了多種角度,單篇文章則努力回應一種現象、一個問題。而有時,我們也發表稀缺之音,因為在國家機器壟斷之外,它的發表本身,就是「持平」的意義。

評論的魅力在於說服,這是一門實證的藝術。過去四年,有許多評論者在端的平台上唇槍舌劍、筆下生花,讀者中也不少人妙語連珠、腦洞獨特。這是一個互相餵養的過程。未來我們仍然會倡導這樣的公共討論。我們相信的是,世界上雖然有不同光譜,但沒有人是局外人。

編輯選文

「七五」事件十週年:為何「發展」與「開明」沒能解決新疆問題?

梁俊彥:這些年,激進何君堯如何收編元朗鄉事力量

六四三十專題合集:打撈記憶,重現光影,再思未來

許章潤:我們當下的恐懼與期待

專訪政治學家高敬文:中國注定走向民主,但不要低估黨國體制適應能力

專訪政治學者明克勝:四十年改革時代終結,中國將何去何從?

專訪漢學家彭軻:中共體制依然牢固,但治理模式正在喪失平衡

台灣組主編:不安的南方,兩位總統候選人的崛起地,一個深度認識台灣的恰切起點

回顧2018年底到2019年初,台灣在華人世界的頭號關鍵字,非韓國瑜莫屬。這位平地崛起的國民黨政治新星,不但在2018年以「逆轉勝」的姿態拿下高雄市長,更在半年之內高調拜訪香港中聯辦、進而成為國民黨籍總統候選人,崛起速度之快,令人驚訝,而「韓粉」作為一種新人類,也再次引爆台灣內部的各種族群論戰。

這位彷若從石頭中蹦出來的政治人物,其實是台灣鄉村性格的顯影、是台北都市小清新的月亮暗面,也可說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衍派。要理解韓國瑜現象,首先必先理解助他締造韓流奇蹟的高雄。近一年來,我們將鏡頭移向台灣南方,沿著高屏溪上行,看看中央山脈南段的身世,也看看群山間不安的谷地。

美濃,是韓國瑜翻盤勝選的關鍵選區;但若從美濃出發,越過高屏溪,再往下行駛一小段路,也會抵達現任總統蔡英文的故鄉楓港。十年來,這個區域正從一場風災中逐日復原,復原的過程中,政治的張力升高,亦悄悄改變了當地經濟、社會與選民的容顏。在可預見的將來、2020年大選中,高雄將持續成為台灣的費爾干納谷 ( Ferghana Valley),左右台灣政局的變化。

看見南方、看見台灣不為外人所知的臉龐,正是當下深度認識台灣與兩岸局勢的恰切起點。

主編選文

莫拉克十年:雨停之後,台灣日漸改變的臉

影片:莫拉克十年,看見台灣日漸改變的臉

災後平地造村記:一場「永久」與「臨時」的戰爭

天上人間,小林村災後的3652天

自邊陲出發的奇襲:韓國瑜如何從「林園」走上高雄市長大位

在美濃,紅豆和白玉蘿蔔如何可以相互為對方保住好價格?

韓粉的告白:堅決「非韓不投」,即使他確實有點草包

國際組主編:有多少「中國作用力」,就有多少「反作用力」

「距離感」是一塊巨石,也是我在端的國際組做記者和編輯時,常常坐在它身旁自省的去處。報導國際議題,距離是底色,也是阻隔。四年前,端的發刊詞用了「漩渦」這個十分有畫面感的概念,當時我已開始做國際報導,想像着我們各自被身邊的漩渦裹挾,自顧不暇……現實如此,如何才能聚集力氣,看得到千里之外,別人的漩渦,看得到漩渦之間的聯結和軌跡,看得到「距離感」卻不會產生「不相干」感?

於是,在端,我們把「中國」擺在了一個更為寬廣的全球化圖譜中。端關於中國的一手報導,發自非洲、東歐、拉美、中東深處。來自中國的資本、政治和消費力量,來自中國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出現在世界的角落,引發各式各樣的反應。有多少「中國作用力」,就有多少「反作用力」。我們的觸角越深,看到的現實越複雜。「中國」對於這個世界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端在試著給出一份獨立的答案。

我們還把所謂「邊緣」的個體,拉到視野的正中間。無處為家的難民,不曾踏上陸地的海上民族,屠殺和暴力陰影下的新一代,雨林深處的原住抗爭者……他們一樣年輕氣盛,他們在看著大海與高山時,眼中有著一樣的渴望與擔憂。

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路上,將迥異的現實聯結,以此反思席捲整個世界的趨勢,發展的困境、不平等的加劇、民主的危機、威權的蔓延、「新冷戰」的擔憂……「遠」與「近」,「他者」與「我們」,正在飛快地變化。在距離和隔閡面前,端的國際報導,邀您一起,正視之、反抗之。

主編選文

金山上的來客(上)

戰後.敘利亞

一位匈牙利記者的「匈塞鐵路」行:為何歐爾班如此推崇「一帶一路」?

波蘭紀行(上):抱着貓的右翼男人,破碎的和解夢想

謀殺是傳染病嗎?哥倫比亞暴力之都的解藥

攝影組主任:怎樣的相片才是一張好相片?

做攝影的人總會這樣問。過去數月,是影像劇烈併發的一段時間,香港反修例運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或和平或劇烈,或理性或暴烈的各式活動在不同場合爆發,我們盡力趕去每一個場合,首要做到的是留住即時的、讓讀者身臨其境的相片。在即時的情緒反應、報導要求以外,我們也希望留下更有溫度的,更具洞察力的影像,總相信需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才是好影像。

端傳媒自開創之初,就很尊重攝影同事的創作和圖片編輯的自由,讓相片和影片不再像許多傳統新聞機構那樣,僅僅成為一個版面和文字的陪襯,而是擁有獨立的位置和角色。從現場拍攝、圖片選擇和編輯等,攝影同事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我個人加入端傳媒兩年半,在用鏡頭回應一個個新聞事件之外,也嘗試和同事一起做一些更長時間跨度的深度影像紀錄,包括光如白晝的香港晚間城市景觀、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後的深圳、性愛娃娃工廠的日常等,還有紀錄「佔中」九子案的微紀錄片等,都是這嘗試之下的作品。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努力,希望鏡頭帶人們走得更前,更重要的是,走得更遠。

攝影組精選影像

影像回顧:從反修例運動到空前管治危機,燃燒的香港七月

影像回顧:激盪六月,香港人的反修例運動

佔中九子微紀錄片:他們的傘後時代

深圳:戰戰兢兢的南方高速

解救寂寞:造個「人」來愛

我們會堅持認真做好新聞,如果你希望繼續見到我們,請陪同我們走下去。按此加入會員邀請好友加入,自由的道路漫長,我們一起開端。

若你有任何回饋,歡迎一同分享,或寄信至membership@theinitium.com,我們將逐一轉達。更多的主編來信將在會員通訊第一手更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