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性/別

「中山模式」:一次內外受困的性平教育實驗

傳統性別文化和不斷加重的政治打壓,是中國性平教育版圖中兩座難以逾越的山頭,挑戰權威的性平教育要如何破冰?身處敏感地帶的性平教育又如何在現存體制中生存?

插畫:Rosa Lee

端傳媒實習記者 謝褘旻 發自中山

刊登於 2019-07-19

#性平教育

「TA哭了,大家剛想要和TA說話,TA就哭了。TA在很多人面前哭了。TA是男生還是女生?」

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女生!」,老師卻將謎底揭曉——當眾哭泣的是與奧運會金牌失之交臂的游泳健將孫楊,女生愛哭是典型的性別刻板印象。

這是廣東省中山市性別平等教育(以下簡稱「性平教育」)的課堂現場。1月中旬,「廣東將在全省開展性平教育」被官方評選為「2018年度性別平等新聞事件」。與之一同當選的還有「娘炮誤國引發社會熱議」、「『女性墮落導致國家墮落』言論遭批評」、「未成年『女德班』屢禁不止」。這些直指男性中心主義的社會討論,似乎在為蜿蜒行進的性平教育作註腳。

未能入選的清單裏,是眾多平權運動受打壓的事件:高校Metoo受阻、「女權之聲」被封禁、微博清查同性戀內容、「性別教育中心」遭關閉……等等。目睹平權受挫的NGO工作者商如月說,「對民間團體和運動的打壓與官方的性別平等行動不矛盾,反而恰恰是一體兩面,將性別平等工作的主動權和正當性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