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逃犯條例

讀者來函:《逃犯條例》爭議打開的新局面

社會值得思考的是,我們想一兩個人問責下台,抑或給香港管治來個徹底手術?

2019年6月16日,香港民陣發起第四次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大遊行 。

2019年6月16日,香港民陣發起第四次反對《逃犯條例》修訂大遊行 。 攝:林振東/端傳媒

陳奕謙

刊登於 2019-06-22

#逃犯條例#香港#讀者來函

有話想說嗎?端傳媒非收費頻道「廣場」歡迎各位讀者投稿,寫作形式、立場不拘,請來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讀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逃犯條例》修例觸礁,林鄭政府和建制派固然想它成為過去。但這次事件觸發逾百萬人上街,甚至是很多人的政治啟蒙,實有潛力給香港帶來質變,為民主運動翻開新一頁。

一、政治神話

在林鄭道歉後,民怨有降溫的跡象。一來,過去一個多星期氣氛緊張,很多人也要喘氣;二來,幾個訴求得不到正面回應,但政府明言在撤回修例和暴動定性上半退讓,令這場運動的目標變得模糊不清,缺乏施力點。若然主攻特定議題,例如徹查警隊清場行動,或較易凝聚民氣;逼得到的話,也可再次製造政府與建制派的內部矛盾。

不過,社會值得思考的是,我們想一兩個人問責下台,抑或給香港管治來個徹底手術。而這次修例風波,某程度上可謂一次政治神話(political formula)的破滅。

政治社會學中,統治階層要穩定管治,就要設計一套說法,讓社會大眾相信統治階層的利益也是社會大眾的利益,從而接受他們的統治。學者丁學良曾經指出,中國共產黨原本打的旗號是黨和人民情如同胞、血濃於水,但六四事件中政府殺害人民,打破了這個政治神話。所以中共後來要靠另一套說法,就是黨能做出經濟成績、給人民穩定生活,來維繫政權的認受性。

香港既沒有雙普選,政府靠的政治神話是什麼?或許,是經濟繁榮穩定。然而,香港人近年看清,基層不是住劏房就是捱貴租,甚至中產也要住蝸居,年輕人更是看不見將來。經濟繁榮穩定若然是政治神話,相信已經破滅。

另一個可能是四年一次的立法會選舉,讓香港人選出代表他們的議員,監察和制衡政府,從而令管治有認受性。但修例一役中,即使上百萬人遊行示威,政府仍然無視民意,而民主派議員作為議會中的少數,無力阻止草案通過。如果半民主是香港的政治神話,它在過去幾個月也給林鄭打破了。

第三個可能是半威權,即特區政府背後有中共撐腰,香港人就算不服氣,也得接受現實。正如修例草案在香港引起爭議後,中聯辦、港澳辦和政治局常委先後表態支持,行會成員湯家驊更是直接找張曉明背書。強調中共之意不可逆,某程度上是香港政府穩定管治的方法。但金鐘大衝突後,政府成為眾矢之的,建制派又不夠團結,看似不動如山的政府也得讓步,衝擊了背後的政治神話。

當立法會議員也能用粗口辱罵特首,整個社會也看見,特首已經再沒有政治能量和認受性。在統治者收復失地、重建政治神話之前,香港社會也是時候,重新評估當前的政治現實和統治制度。這亦解釋了為甚麼泛民議員、田北辰、張炳良等不約而同地提出,要以普選來解決困局。

事已至此,我們何不給香港管治來一個徹底手術?

二、失治之城

如果政府愛理不理,打算等事件丟淡,香港的結構問題將不會改變。

首先,小圈子產生的特首只跟建制派結盟,行會也以招攬他們為主。但這些人未必真的掌握廣大民情,隨時令政府「離地」而不自知,在決策時根本不清楚大多數市民的想法。

然後,由於特首和半個立法會非民選產生,他們在制度上可以逆民意而行。就如今次修例,特首只要「數夠票」就可以硬闖立法會。這種事情若再發生,香港人或許又會上街抗爭,政府於是再次面對另一場政治賭博,要與示威者硬碰硬。

當政府與反對者以街頭抗爭來分勝負時,警察就肩負打壓示威者的責任,成為磨心。眾所周知,由於警察投訴課是「自己人查自己人」,而監警會的權力非常受限,於是警方行動基本上不受制衡,執法容易惹爭議。最後,今次修例衍生的衝突和撕裂,就原原本本地再上演一次。

香港另一種失治的可能形式是,政府自知認受性不足,所以不敢推動爭議大的政策。因為改革退休保障、根治房屋問題等這些重大政策,必須有極大的政治能量,政府一旦鎩羽而歸,將得不償失。林鄭若然不提早下台,餘下的三年也可能是這樣的跛腳鴨政府,意味只會因循施政,避而不碰經濟和社會的結構問題。結果,香港還是難有善治。

三、現實主義

香港的政治和社會對立,看似是藍黃之別、勢不兩立。但部份人傾向支持政府,並不是從理念上反對民主派,而是因為他們是現實主義者,認為在中國共產黨的主權之下,香港人沒有挑戰北京或作反的餘地,故應該務實接受中央政府的安排。這些人,可分類為溫和保守派。

好像修訂《逃犯條例》,現實主義者會說,香港打通與內地的法制區隔,是早晚之新常態;而且特首林鄭月娥背後有中央政府,不論民間反對聲音如何,也必定會通過。然而,理想主義者不向現實低頭。他們為了理念,例如守護法治和「反送中」,不惜犧牲時間、金錢,甚至不怕在衝突中頭破血流。

兩種人看似對立,是否沒有調和的可能?

過往,理想主義者或許喜歡高談理念,但這對現實主義者而言,其實沒甚麼說服力。在修例一事上,只要他們認定現實是,條例怎樣也要通過,那麼反對者就應該接受現實,不要搞事,令社會不得安寧。然而,即使林鄭政府態度強硬,香港仍然有百萬人上街,甚至街頭抗爭、衝擊立法會,也不肯罷休。這個情況,我們也可以借用現實主義者的邏輯,指出其他人和政府不接受現實,只會將香港推向撕裂,令更多人流血、受傷。最終,市民逼得政府要接受新現實,修例要暫緩,林鄭更加要公開道歉。

所以,當現實主義者高舉一個政治現實,要香港人接受時,理想主義者或可以製造另一個社會現實,並借用現實主義者的邏輯,要他們接受。從這個角度看,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要有共識,以至說服溫和保守派,並非不可能。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