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週年 六四·三十年 影像 即時 圖片故事

影像現場:維園燭光延續三十載,人民不會忘記

在《逃犯條例》修訂陰霾和不斷緊縮的政治環境之下,六四事件踏入三十週年,維園燭光依然。主辦方公布集會人數高達18萬,創下5年來新高。


2019年6月4日,維園燭光晚會。  攝:林振東/端傳媒
2019年6月4日,維園燭光晚會。 攝:林振東/端傳媒

六四天安門事件今年踏入三十週年,香港維園燭光悼念集會今天晚上8時開始舉辦,參與集會的市民在維園席地而坐,坐滿了維園的六個足球場和旁邊的一塊草地。主辦方支聯會宣布集會人數高達18萬,是近年罕見數字,創下5年來新高,而香港警方指高峰有3.7萬人出席。參與集會的市民遍佈不同年齡,亦有不少市民帶同年幼子女一同前來,現場氣氛肅穆哀傷。

馬太太帶同讀幼稚園的兒子前來集會,「我不管教科書或老師會不會說(六四),但今天我帶他來,這就成了他的歷史。即使孩子未必明白,但起碼他感受過晚會的氣氛。」

集會上,曾親歷六四清場的香港學生代表李蘭菊上台發言,其分享震撼在場市民,不少市民紛紛落淚。1989年曾赴北京支援學生運動的香港學聯代表李蘭菊,特意為燭光集會而從多倫多飛回香港。她在集會台上表示,自己一開始不願接受支聯會的邀請,因為雨傘運動一度壓垮自己的情緒,需接受藥物治療,不過,當佔中九子在4月9日被宣判罪成,被告之一朱耀明牧師所發表的陳情信,令她決定多走一步。

製作:Stanley Leung/端傳媒

李蘭菊在發言中,分享自己當年在六四現場的經歷。6月4日凌晨,她在救護站,當地醫護人員不斷勸香港學生上救傷車離開,一名女醫生握住她手,請她離開廣場、安全回港,將當晚發生的事情告訴全世界。李蘭菊一度落淚,現場不少市民亦開始拭淚。每當李蘭菊開始哽咽、說不下去時,市民就開始鼓掌、大叫「加油」、「共產黨下台」、「林鄭下台」,又有人高舉燭光,以鼓勵她繼續演講。

集會開始之前,VIIV樂隊在台上演唱中國大陸獨立歌手李志的歌曲《黑色信封》,而大會開頭所播放的影片,亦配以李志的歌曲《廣場》作為背景音樂。今年2月,李志突然宣布「身體原因」,取消了23場演唱會;4月,李志歌曲被大陸三大音樂平台下架。他隨後又從公眾視線消失,其微博及微信賬號亦被註銷,至今已3個月。

六四三十週年,支聯會比以往更早準備今年的燭光集會,自2018年8月就開始籌備悼念活動。今年集會本來計劃邀請了八九民運後被通緝追捕的21名學運領袖之一的封從德來港出席集會。然而,封從德6月2日從東京飛往香港,嘗試入境時被拒,遭原機遣返日本。

一直與封從德聯絡的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表示,近年大量與八九民運有關的重要人士無法入境香港,而很多民運人士嘗試入境之前,都已預計了很可能是白來一趟。

攝:林振東/端傳媒

蔡耀昌表示,籌備燭光集會時,工作小組討論多時,最終決定集會主題回歸到多年以來的口號——「人民不會忘記」:「這既提醒我們過去30年的工作,亦說明了我們在未來需要繼續堅守的使命。」

六四悼念活動在香港年復一年舉辦,行禮如儀和集會成效多年來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質疑,而另一邊,近年亦有聲音開始思考,港人關注六四的意義,香港民主進程與中國民主進程是否還有關係。對此,蔡耀昌認為,六四記憶在香港多年來能好好保存,其實殊不容易,「當困難來臨的時候,大家會明白一些價值的重要性。」

自1990年6月4日至今,維園燭光悼念集會於每年6月4日晚上舉辦,一年一度,至今已踏入第30屆集會。多年以來,蔡耀昌最難忘的是2013年的燭光晚會。當晚大約八時,集會即將開始之時,香港突發雷暴雨,現場市民冒雨進入會場,而大台上的電力設備也被雨淋濕,導致燈光和音響出現問題,無法向全場廣播,工作人員只好拿著大聲公走到不同足球場中,維持秩序。

「大概處理了大半小時,電力才恢復,但現場真的幾乎沒什麼市民離開,而且大家沒有亂,很鎮定,可能搞了這麼多年,大家對集會都很熟悉了,有些市民自己開始唱歌,」蔡耀昌回憶說。

近數月,香港正值《逃犯條例》修訂爭議的風波之中,各界憂慮,修訂倘若我們通過,香港人被移送中國內地受審和服刑的機率將大大提高,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司法邊界將變得模糊,未來香港是否繼續擁有承載六四記憶、迎接民運人士的土壤,令人擔憂。

1997年6月4日燭光集會,適逢香港回歸前夕,蔡耀昌憶述,當時有憂慮,未知九七之後,支聯會有可能被取締,六四悼念活動不知何去何從。那一晚集會上,支聯會呼籲,假若九七之後主辦方無法再組織大會,呼籲市民以後於每年的6月4日晚上,自行帶同蠟燭,前往維園。「我相信,經過這麼多年,我們市民真的會這麼做,一個個自己去,這是政權最無法對付的,」蔡耀昌說。

攝:陳朗熹/端傳媒

攝:林振東/端傳媒

攝:陳朗熹/端傳媒

攝:陳朗熹/端傳媒

攝:陳朗熹/端傳媒

攝:林振東/端傳媒

攝:陳朗熹/端傳媒

攝:林振東/端傳媒

攝:林振東/端傳媒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六四週年 六四 六四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