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電影

影評集《台灣電影變幻時》:何為鄭秉泓筆下的「台灣魂」?

用台灣魂當標題是浪漫也是熱血仍在的證明嗎? 看電影的人或許不需要影評就能沈浸在導演的美學裡,但有高度的影評卻能點出觀眾未能察覺的脈絡與因果。

觀眾在電影院觀看電影。

觀眾在電影院觀看電影。圖: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蕭秀琴 發自苗栗

刊登於 2019-04-07

#《台灣電影變幻時》#台灣電影#鄭秉泓#電影#台灣

評評論,大抵從兩個面向,一是論述的主題、二是評論者的本質。評論電影評論集的工序又更複雜一點,是關於美學的角度與品味的絕對主觀,必定造成超乎異常的歧異性,所幸我要評論的這部作品鎖定了範圍——臺灣——但這又太政治了一些,再幸運一點的是,又有哪一項事物不政治呢,就像音樂評論常說的「音樂就是政治」,電影何嘗不是?尤其是在台灣。

評論一位寫了20年電影評論的作者,他每週平均看5部電影,一年看超過250部電影,看完電影馬上寫500字短評留存;日常的工作是看電影和寫影評,兼差教書、策展、當評審和跑影展,鄭秉泓得以在八年之間出版了兩本影評,並且只是收錄了台灣電影的「愛與死」和「變幻時」,而「台灣魂」只是台灣電影的上半場。

《台灣電影變幻時——尋找台灣魂》23萬5千字90篇文章收錄2010年到2018年的評論,前一本《台灣電影愛與死》73篇20餘萬字在2010年6月出版,是他2002年7月開始在pchome新聞台寫影評以來的選集;然後,他承諾讀者要在2021年之前將《台灣電影變幻時——活命交叉口》出版,指陳「那會是我對於21世紀台灣電影第二個十年的個人總結。」     對於20年來甚至更久,在他從法律系畢業到英國唸電影之後,他是以「看電影」的角度來經營人生的台灣年輕一代知識份子,雕琢文筆的方式無以避免的師從心儀的大師和無法迴避要與島嶼命運相依為著眼點。鄭秉泓的影評傳達出台灣電影文化變遷中,台灣文學本土性進程與台灣社會文化的現代性。

師從心儀的大師這一點,在詩人鴻鴻的〈序〉以及自己的〈後記〉中都有提到的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這位台灣文化圈奇人,就像鴻鴻說的,電影圈的人都知道作者是李幼鸚鵡鵪鶉的粉絲。李先生的電影評論當然是評論圈的一絕,旁徵博引的工夫無人能出其右,並且意見清晰,直抵核心。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