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潘源良生炒廣東話音樂會:想想什麼是你珍惜的,總會為它找到辦法

創作本應自由,但今日香港,為何創作會被捲進那些議題裏?這局面其實有一點傷感。

潘源良。

潘源良。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作者 陳子雲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9-02-09

#潘源良#粵語#香港

可以hea的話
不會郁
假使三張幾
哪怕登陸
偏偏世界話變就變
就算點慳點搏點積蓄
錢都會縮……

——《誰明大叔心》,潘源良

聽來有點熟悉,昔日王傑演唱《誰明浪子心》,聲嘶力竭道出浪子獨行孤寂,但昔日的「可以笑的話/不會哭」,如今卻變做「可以hea的話/不會郁(不會動彈)」。兩個版本同出自填詞人潘源良手筆,歷經香港流行樂頂峰年代,潘源良人稱「浪子詞人」,如今自己改自己作品,浪子變大叔。這首《誰明大叔心》,是「潘源良生炒廣東話之有辣有唔辣」音樂會的首波主打二次創作歌曲。己亥新春,這場十分特別的音樂會將於2月15至17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和觀眾見面。

音樂會創作者眾人,三位與我們見面,交集既非浪子亦非大叔,而是音樂和粵語。主創潘源良自不必說,代表詞作橫貫粵語歌黃金年代,兼擅編劇與導演,以及體現粵語激情的體育旁述,新片《聖荷西謀殺案》預計年內上映;今次的琴手黃仁逵,香港電影金像獎美術指導與編劇,在港參與1970年代運動後求學巴黎,四十年來是香港文學界、藝術界、音樂界交集人物;Edmund Leung,獨立音樂創作人,近年人氣樂隊「The Interzone Collective」主腦,潮流樂器Handpan在香港的大力推行者。

「我們想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曲,表達今時今日的感覺」,音樂會這樣對未來觀眾說。舊曲翻唱,聽眾並不陌生。潘源良1980年代出道,當更熟彼時「翻唱」之流行:張國榮、梅艶芳、譚詠麟等皆有不少作品改自日本流行曲。另一方面,在地粵語入歌來針砭時弊,早自許冠傑、黎彼得等人1970年代已如此。由此看來,今日一場「二次唱作」音樂會,實隱含了粵語流行曲兩種傳統。

重要的是能給要處理的議題帶來「更多值得思考的角度,接觸不同層面的人」,而非很簡單的政治取態。

Edmund Leung。
Edmund Leung。攝:林振東/端傳媒
Tommy Ho。
Tommy Ho。攝:林振東/端傳媒
Rita。
Rita。攝:林振東/端傳媒
潘源良。
潘源良。攝:林振東/端傳媒
黃仁逵。
黃仁逵。攝:林振東/端傳媒

一件事你珍惜它,自會有辦法

音樂會名「生炒廣東話之有辣有唔辣」,借用粵菜「生炒」名詞,要將材料全倒入鍋中大火快炒,演出或將集合最多議題,從自況拉伸至全社會。潘源良謂在眾人熟悉旋律中由自己改編歌詞,粵語九音,歌詞難做,但詞人技藝有保障。面對時事瞬息萬變,勝在快而狠而準。他笑言若音樂會臨近之際發生大新聞,也會考慮改動歌單,即時改編歌詞回應。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