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金庸逝世

在武俠小說之外,報人金庸的「決定性時刻」

而在武俠小說以外的金庸,他近百歲人生中的現實抉擇,都在關鍵時刻,構成了後人看待與評價他的「決定性時刻」。

《明報》創辦人、著名作家查良鏞(又名金庸)逝世,享年94歲。

《明報》創辦人、著名作家查良鏞(又名金庸)逝世,享年94歲。攝:VCG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撰稿人 楊楊

刊登於 2018-10-30

#金庸逝世#金庸#楊楊#評論

2018年10月30日,94歲的金庸離開人世,走完了他堪比武俠小說般戲劇化的一生。除卻無人不知的武俠小說家身份外,他是著名報刊《明報》的創辦人。在《明報》草創期間,他一手寫武俠連載吸引讀者,一手寫社論縱論時事,關注共產主義中國的風雲變幻。

中國大陸的武俠愛好者與文學家,他們在20世紀末會激烈爭論,金庸的作品到底是否文學,激烈貶之者有之,熱情褒揚者亦有。到如今,金庸所塑造的武俠世界,早已通過文字與各類改編的影像,進入無數華人內心。

而在武俠小說以外的金庸,他近百歲人生中的現實抉擇,北上還是南下,《明報》堅持中立還是批判,對中國共產黨是擁護或反對……都在關鍵時刻,構成了後人看待與評價他的「決定性瞬間」。

在香港,避開了「鎮反」

1951年,金庸的父親查樞卿被劃分為階級敵人(地主),以「抗糧、窩藏土匪、圖謀殺害幹部」的罪名被處決。

1726年,金庸(查良鏞)的祖輩查嗣庭被派去做科舉江西鄉試正主考,他出的考題,被雍正皇帝指控為「心懷怨望,諷刺時事,心懷不端」,下旨批捕全家,杭州海寧縣望族查氏從此沒落。次年春天,查嗣庭大受拷掠,死在獄中。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