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第十一屆華語紀錄片節開鑼:競賽單元兩岸三地一較高下,巴勒斯坦、慰安婦專題令人動容

「第十一屆華語紀錄片節」將於2018/10/1至11/11展開,放映來自兩岸三地的34部入圍影片。特別的是,今年除了「長短片競賽」、「香港作品選」及「國際精選」外,更新增「巴勒斯坦專題」及「慰安婦專題」兩部份,為影迷帶來題材豐富的紀錄片。

《紅盒子》中當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讓觀眾一窺掌中木偶的手法,同時又抒發對父親李天祿的複雜感情。

《紅盒子》中當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讓觀眾一窺掌中木偶的手法,同時又抒發對父親李天祿的複雜感情。

刊登於 2018-10-01

#Pick-Up

台灣導演呈現本土風俗故事 強勢入圍長片組

入圍長片組有兩位來自中國的導演姚虎彪、王楊,分別執導《天坑人家》和《紡織城》,不約而同講述時代的變革,甚至兩代衝突。

《天坑人家》講述雲南山區一處巨大隕石坑,過去曾是痲瘋病人的小村,近年因風景獨特而使觀光客湧入,年輕人想迎接商機、但老一輩拒絕改變,致使兩代衝突不斷。

而西安東郊「紡織城」是50年代的計劃經濟之下產物,先進的大型工廠加上優渥的員工福利,眾人皆以入職工廠自豪,如今工廠停產、工人老去、宿舍待拆,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長片組另外四部為台灣導演執導長片,吳靜怡執導《再會馬德里》,講述一對佛蘭明高舞者母女,女兒更遠赴馬德里學藝,就像她們的舞蹈,母女倆都有著火辣的個性,為跳舞、為前途,兩人火花不斷。

盧盈良執導《牧者》以三位教徒參與台灣同志活動為題,來自香港的黃國堯牧師接手台北同志教會,年輕出櫃男牧師努力尋找教會工作,女教徒與家人共同承擔壓力,爭取同志基督徒權利,面對不同困難,三人走上街頭,為信念發聲。

特別的是,四部台灣入圍長片,其中更有著名導演楊力州與沈可尚雙雙入圍長片組,使這個組別競爭更加激烈。楊力州的《紅盒子》是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長子陳錫煌的故事,由於大師年輕時家貧要入贅陳家,所以長子隨娘家姓,及後李天祿把戲班傳予次子,長子陳錫煌唯有另起爐灶,迄今亦已成為一代宗師,雖沒有宣之於口,但陳對此不無遺憾。楊導發揮他說故事的強項,影片從布袋戲的承傳看父子的關係,加上他出色的攝影和精準的剪接,令整部作品層次豐富。

另一方面,沈可尚交出了一部畫面雖粗糙卻題材重要、內容深刻的《幸福定格》,叫人反思婚姻的意義。沈導擅長處理與受訪者的關係,片中的主角在鏡頭下坦誠剖白夫妻間的矛盾。

導演原本只計劃用受訪者的對白配以台灣結婚產業相關的畫面;經過幾年拍攝後,他刪去了結婚產業的畫面,他認為畫面即使粗糙,但將夫婦的真誠對話直接呈現出來,對觀眾來說會有更大的衝擊,於是做了一次紀錄片美學的實驗。

《幸福定格》仍未在台灣正式上映,但經過幾輪試映後,預告片已在網上瘋傳,連帶香港影迷也留意放映消息,「華語紀錄片節」其中兩場門票迅即售罄,現已加開一場放映,而沈導將會出席三場映後談分享經驗。

入圍短片聚焦共同時代 帶出兩岸三地生活風貌

今年度入圍短片組的作品包括中國馬林、李倩執導的《交界》,描繪共住深圳白石洲的豬肉佬、速遞少年、為學業煩惱的少女,三個處於截然不同的生活處境的角色,互相展開衝突卻趨於平衡的生活篇章;由黃毅傑執導的《嘉琳》,呈現年輕人的潮流以及追逐夢想的努力;台灣吳文睿導演的《告別進行式》,以導演愛拍照的小叔公展開故事,在導演為他剪輯回顧影片為喪禮用的過程當中,發現小叔公愛拍照的原因。

台灣柯妧青執導的《誰在山上唱歌》,講述1960年代後期,因政府推行現代政策致使族人無法狩農自足,轉而至林場付諸體力謀生的時代變革過程,在林班野地工作的族人,創作一首首「林班歌」撫慰著疲憊失落的身心。

台灣朱芳誼執導的《菁仔》,呈現曹氏姐妹花的日常生活,他們從學生時代開始便在檳榔攤工作維生,她們敬業有禮、不搔首弄姿,多年來在檳榔攤支撐起她們的生意。台灣剛瑋執導《樂園》,講述一位八仙塵暴事件傷者母親,為了兒子,幫他開設餐廳、完成他做廚師的夢想,也堅強帶著傷著與其家屬走上街頭、要求市政府道歉。

以上六部入圍短片的共同特色是,導演們各自帶來了不同的本土風俗文化、社會事件,也體會到兩岸三地因不同背景而產生的庶民點滴,從而呈現每個文化、每個事件的原有風貌,客觀的思維讓觀眾深思及關注事件本身。

香港作品選 小人物故事 夢想閃耀著最純粹的人性

今年入選的香港作品選影片,反映出小人物生活日常,真實的人物與生活樣貌,展現出濃厚的香港特色。陳安琪執導《水底行走的人》,畫家黃仁逵多年來遊走於不同藝術界別,此片跟隨他的腳步,一探其不為人知的面貌。阿逵與導演的互動,除了展現藝術家複雜而精彩的生活,更側面探討拍攝紀錄片的意義。

江瓊珠執導《甘浩望巡禮之年》,述說甘浩望神父的故事,他在亞洲生活了四十年,一直堅持信奉左翼思想,幫助社會最底層的人。除了傳教和主持彌撒,他最愛的是唱歌和踢足球。

羅展凰執導的《燈亮時》,記錄四位來自糊塗戲班「無障礙劇團」的成員,見證他們經過專業培訓及綵排後登上舞台,舞台燈亮的一剎,映照出他們心中的夢想。 特別的是,香港作品選當中的《長洲誌2017》,由「采風」去年十二月在長洲舉辦第五屆「紀錄片大師班訓練營」,五位來自中港台的導師帶領十多位學員在島上創作多部紀錄片。

經過八天的密集訓練,日以繼夜的不斷努力,最後完成了多部深入描寫長洲社區的作品。其中包括《一人舖》、《山林之風》、《不著陸》、《浮生》、《嘉琳》、《鄰家上下門》及《蕭記單車》。

《柬埔寨之春》裡的僧人不只是敲經念佛,他更會帶領村民上街爭取權益。
《柬埔寨之春》裡的僧人不只是敲經念佛,他更會帶領村民上街爭取權益。

國際精選 被忽視的角落反映亟待重視的人權議題

「國際精選」包括三部影片,英國的《柬埔寨之春》、伊朗的《被遺忘的藍》及波蘭的《醜車上路》。《柬埔寨之春》以柬埔寨金邊地區的居民被逼遷為題,影片正反映不少極權國家的小市民的處境。《被遺忘的藍》用「直接電影」手法,拍攝德黑蘭一家專門收容兩伊戰爭中精神受損的退伍軍人。他們努力接受治療,希望重返正常生活,但卻不獲社會接納。

《醜車上路》的一對母子既互相依賴又互相埋怨,一路上爭執不斷。
《醜車上路》的一對母子既互相依賴又互相埋怨,一路上爭執不斷。

《醜車上路》中一對古稀的母子,開著一輛年逾五十的老車尋訪父母二戰時被關押的地方。兩人沿途不斷鬥嘴,老爺車不斷死火,叫人啼笑皆非。

《捉鬼》導演以嶄新方法重現巴勒斯坦人被羈押的苦況,挑戰紀錄片的定義。
《捉鬼》導演以嶄新方法重現巴勒斯坦人被羈押的苦況,挑戰紀錄片的定義。

巴勒斯坦專題 呈現巴人面對的不公與壓迫

「巴勒斯坦專題」有四部與巴勒斯坦境況有關的作品,其中最特別的是《捉鬼》,巴勒斯坦導演曾被以色列情報機關關押,離開後他徵召一批同樣被扣押過的同胞,重建扣押中心的場景並重演被以軍嚴刑逼供的情況。影片手法特殊,可算是挑戰紀錄片的定義。

《摔不壞的攝影機》中的主角兼導演展示他被以軍打壞的攝影機,但他仍堅持拍攝下去。
《摔不壞的攝影機》中的主角兼導演展示他被以軍打壞的攝影機,但他仍堅持拍攝下去。
《檢查站》教我們領略到村上春樹所說的「雞蛋與高牆」的景況。
《檢查站》教我們領略到村上春樹所說的「雞蛋與高牆」的景況。

在這個專題中,《檢查站》及《摔不壞的攝影機》曾獲國際影展獎項。前者是以色列導演以冷靜的鏡頭拍攝巴勒斯坦人通過以軍檢查站的情況,把「直接電影」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幕幕以軍對待巴人的不公與壓迫呈現在觀眾眼前。後者曾獲奧斯卡提名,片中巴籍記者拍攝兒子成長,並同時記錄以巴的各種衝突,家庭與社會的影像交織及對比,由個人觀點推展到整個社會的狀況。

《等不到的道歉》裡的老婆婆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希望一天能取回公道。
《等不到的道歉》裡的老婆婆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希望一天能取回公道。

慰安婦專題 亞洲各地受害女性不辭勞苦只為一聲道歉

「慰安婦專題」放映四部相關紀錄片和一部動畫,《等不到的道歉》的華裔加拿大導演熊邦玲走遍韓國、中國和菲律賓三地採訪慰安婦,其中韓國婆婆不辭勞苦四出奔波指證日軍的罪行,為求討回公道,並希望於有生之年獲得日本政府的道歉。

片中角色感情真摯,令人動容。這個專題還會放映在中國票房收入達一點七億的《二十二》、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阿媽的秘密─台籍「慰安婦」的故事》、《蘆葦之歌》及韓國動畫短片《未完的故事》,由不同的角度及手法探討「慰安婦」這段慘痛的歷史,保留行將湮沒的史實,也是香港歷來首次慰安婦專題放映。

更多資訊:www.cdf.asia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