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如果沒朋友,就試著獨處跟自己對話吧

『獨處是身心健康的人所共有的特徵,自主性較一般人高,在與自己對話中了解自己,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追求自我實現。』

圖:pixabay.com

刊登於 2018-07-31

#Pick-Up

人是群居的動物,一但獨自生活,存活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但現今社會基本已滿足了生理與安全需求方面,不再需要汲汲營營的狩獵。依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再來是追求社交的滿足,對友情、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除了與家人,還有同學、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等,每天都會與人互動或交流。

想個演員一樣活在人群裡

社會中存在著大大小小的道德與規範,而當我們生活在群體中,會因為這些規範受到或大或小的壓力,可能已經習慣了,但無形中還是會約束自己的言行,讓自己變得扭捏、拘謹,就像演員一樣,隨時保持者警覺、敏感與自律,每個人都在扮演著符合社會期待的角色。

在與他人相處時,無論與對方交情多好,或者對方為人是多麼友善,都難免還是會有一些顧慮與要求,;而獨處時,沒有與其他人直接的互動,內心是自由且開放的。

孤獨是一種成熟的選擇

寂寞是被創造出來並被動接受的,含有隔絕、疏離與失去等負面感受,例如在生活中被別人忽略了,或在一群團體裡覺得格格不入,無論有意無意,都會萌生一種寂寞的感覺;而孤獨不同,它是一種主動且刻意的選擇,拒絕了無謂的社交活動,獨自用餐、喝杯咖啡看本書,享受沒有人打擾的時光,卻覺得滿足又充實。

越長大,獨處的時間越多,根據社會學家琳恩.史密斯樂文的研究結果,每個人的摯友隨著時間有越來越少的趨勢,可能臉書有幾百幾千名朋友,但至交卻只有少少兩三人,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一定時常見面。隨著年紀漸長,孤獨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學著與自己相處與對話,雖然孤獨,卻不寂寞。

創造力在獨處時爆發

經過學者研究,獨處可以平復壓力所帶來的焦慮,在心理學上對於自我維持是有幫助的,偶爾自發性地獨處,讓自己稍微與社會孤立,或降低對感覺的刺激,有助於重建情緒的和諧。

而一個人在獨處時,外在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變弱,思緒可以自由流竄而不受干擾,也可以暫時鬆開自己固有的思考,讓想法更有彈性,所以無論是書寫或者練習技能,都有助於創造力的發揮,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先喝一杯,再跟自己對話一下吧

把手機放下,忍耐一下暫時不去瀏覽社交軟體,如今上面那些美好生活的照片都已被修飾過了,大多是為了炫耀,只會讓人越看越會覺得寂寞。遠離你的電子設備,享受自身眼前的純粹與感受。

喝杯好茶享受一下悠閒的午後,獨享時,不需要準備太多茶具,直接一具獨享杯就可以帶著享受,將茶葉放入濾杯後沖入熱水,品茶是一個極致的享受,茶樹沐浴陽光,汲取晨露雨水,將精華濃縮在一心二葉中,待茶水飄香後,沁人肺腑。

如果覺得天氣太熱,前一晚先放個咖啡包進玻璃壺內,加入常溫水後放入冰箱,隔天就可以享用清涼的冷泡咖啡,再悠閒地坐在椅子上讀本書,看看別人的想法、學習新知、或遨遊在充滿想像的小說裡。

恣意書寫,再發呆放空

有了想法之後就把它寫下來,書寫就是在思考,拿本空白的筆記本,讓思緒不受限制地發揮。或許只是在記錄生活中看到的美好,例如工作遇到高人相助,順利完成目標、跟著食譜成功做出了一道美味的料理、甚至是今天出門剛好一路綠燈又交通順暢等幸運的小事等,將這些事情記錄下來,不僅心情會變好,對生活也會越積極與樂觀。

將想法都宣洩後,腦袋的負擔減輕,心情會無比舒暢,就這樣慵懶地享受什麼事情都不做的狀態,讓心智游移,其實發呆也是一種另類的自我對話,那些漫遊的思維或許會帶來一些靈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我們的創造力,協助解決正在困擾的事情噢!

享受一趟自我探索的旅程

在大自然中,所感受到的也是最直接的,背上背包來一場旅行,也是一個探索自我的好方式,在獨自旅行時,沒有人可以商量,你得不斷地問自己:要不要走這條路?要吃什麼?要不要休息一下?這種不斷對自己提問的過程,有時候比身體的疲憊還累,但在這種過程中,你會尊重自己的意見、了解自己的喜好,轉念一想,這種自主性與沿途風光的交集,是充滿喜悅的。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旅行這種事大多是相當累人的。不過有些知識是疲累之後才能親自學到的。有些喜悅是筋疲力盡後才能獲得的。這是我繼續旅行所得到的真理。」

靜靜讀完這篇文章,也算是一種獨處

蔣勳曾經說過:「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你便不會再感到孤獨,當你不能這麼做時,你跑得越快,孤獨追得越緊。」試著找一段時間獨處,跟自己虛度一段時光,除了可以省查自己,也給自己一個喘息時間,累積生活的能量。

更多體驗,請至端Mall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