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花亦芬:鼓勵赴中讀大學,足以讓「台灣羊」在21世紀快步奔前?

根據媒體所做的最新調查,在外籍學生眼中,台灣學生的「媽寶」指數偏高。高達68%的歐美外籍生認為,台灣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保護的背後,其實就是以「愛」為名的控制。台灣社會對教育的想像卻還停留在對父母、對家父長繼續保有高度依賴。

花亦芬:這些希望小孩去中國讀大學的家長是否清楚,中國就業市場壓力相當緊繃。如果他們以為只要台灣學測均標就有機會讀中國一流大學,這個看似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真能讓他們的小孩前途更光明似錦嗎?

花亦芬:這些希望小孩去中國讀大學的家長是否清楚,中國就業市場壓力相當緊繃。如果他們以為只要台灣學測均標就有機會讀中國一流大學,這個看似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真能讓他們的小孩前途更光明似錦嗎?攝:Wang He/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7-04

#花亦芬#評論

「台灣精英外流」,這一段時間以來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且不論是否學測分數在均標(編按:台灣的大學入學試學科能力測驗達到第50百分位數之考生級分)之上,就可稱為「精英」或「資優生」,要討論高中畢業生到中國讀大學的現象,首先應該要問:這比較是出於學生自己的選擇?還是背後更有學生家長的決定

以年齡來推算,現在台灣高中畢業生的家長主要是五、六年級世代(五、六十年代出生者)。根據台灣民主基金會對台灣不同世代政治態度的調查,45至64歲這一輩是台灣最支持威權政治的世代。這樣的世代現象反映在子女教養與面對威權統治時所會做出的選擇,亦因此應該是探討這個問題時不可輕忽的因素。

圖:端傳媒設計部

對台灣而言,年輕人出國讀書,本來就是長年以來台灣得以不斷進步、與世界擁有緊密連結的關鍵因素之一。年輕人願意走出舒適圈出國留學,不僅值得鼓勵,政府也應有更好的配套措施加以支持,台灣社會並不需要從負面角度將之批判為「把年輕人推出國門」。

筆者猶記得1990年代在德國留學時,有從盧森堡來的同學告訴我,他們因為國家太小,只有念經濟與金融的學生可以在盧森堡一路從大一念到大學畢業;其他學生則在自己國家念完大一後,就是拿國家提供的獎學金到世界各國讀書,藉此培養通曉世界各國事務的人才。經過長期養精蓄銳、向世界開放,盧森堡終於在2003年有了自己完整的綜合大學,而且在短短十來年之內,辦學有成。在Times Higher Education Young University Rankings上 ,今年名列第12名;在全球整體評比的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上,排名179,比台大(198)還高。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