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四面楚歌?走向衰亡的跨國領養

2004年,全球跨國領養約46000起,其中一半領養家庭來自美國;2017年,美國跨國領養僅有4714起。在絕大多數領域都被「深度全球化」重新定義的半個世紀裏,跨國領養卻逐步變成被道德、法律和輿論聯合抵制的選項。世界上的孤兒並沒有變少,但開放領養的國家和願意領養的家庭都在減少。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跨國善舉是否就此沒落了呢?

根據海牙國際私法會議(HCCH)的資料,一系列社會、經濟、政治和法律因素都導致了跨國領養的下降。一方面,國際社會更為鼓勵國內領養;部分出生國的經濟狀況轉好,因此棄兒的狀況減少;有的出生國加強對跨國領養的管控,或因各種原因停止領養程序。另一方面,因跨國領養程序的漫長、複雜及不可控,也降低了領養的動力。

根據海牙國際私法會議(HCCH)的資料,一系列社會、經濟、政治和法律因素都導致了跨國領養的下降。一方面,國際社會更為鼓勵國內領養;部分出生國的經濟狀況轉好,因此棄兒的狀況減少;有的出生國加強對跨國領養的管控,或因各種原因停止領養程序。另一方面,因跨國領養程序的漫長、複雜及不可控,也降低了領養的動力。攝:Godong/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甯卉

刊登於 2018-05-01

「每週六下午,鎮上絕大部分年輕黑人都在我們家樓上玩電子遊戲。」

住在美國愛荷華州小鎮格林內爾的馬克(Mark Montgomery)和艾琳(Irene Powell)夫婦,養有三個孩子,其中兩位是黑人:1995年出生的 GB 來自非洲塞拉利昂,6歲那年被領養;1991年出生的庫爾特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非裔美國人,一出生便被領養。家裏只有1985年出生的長女瑪麗是馬克和艾琳親生。在非裔人口不到3%的愛荷華州,GB 和庫爾特是鄰裏屈指可數的黑人臉孔。

一對白人夫婦養有其他族裔的孩子,這樣的全家福在美國不算特別。上世紀後半段的美國,去「第三世界」或戰後國家領養幾個孤兒很是流行。頂峰時期,全球每年有數萬孩子離開出生地,飛進歐美中產家庭,其中絕大多數是白人家庭。最為人熟知的也許是演藝明星,演員安吉麗娜·朱莉的三位養子女分別來自柬埔寨、埃塞爾比亞和越南,歌星麥當娜的四位養子女來自馬拉維。不過,如今,這幅景象已在衰弱。

2004年,跨國領養達到高峰,當年,全球範圍的跨國領養約46000起,其中一半領養家庭來自美國。但之後,這個數字持續下降。2015年,跨國領養下降75%,僅有約12000起。到2017年,美國跨國領養案例僅有4714起。這並不是因為可被領養的孤兒數量在下降,翻看聯合國數據,如今全球約有1.4億位孤兒,與1990年代無異。今天,絕大多數領域都在被「深度全球化」重新定義,但是跨國領養卻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逐步變成被道德、法律和輿論聯合抵制的選項。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