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藝術有可能緩解人才與資源的流失嗎?看看日本地方藝術祭中的城與鄉

怎樣才算衰落?誰來決定哪些地區有資格獲得振興?面對城市無章發展,藝術可以做什麼?

藤井芳則的「成了漂亮的面孔!」(いい顔になったれ!)將當地長輩的大頭照印在板上,去掉頭髮的部分,改以落雪表現白髮。

藤井芳則的「成了漂亮的面孔!」(いい顔になったれ!)將當地長輩的大頭照印在板上,去掉頭髮的部分,改以落雪表現白髮。攝影:馮蘊妍

特約撰稿人 馮蘊妍 發自日本

刊登於 2018-04-03

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始於2000 年,為座落新潟縣十日町市及津南町的大型藝術活動。大地藝術祭以夏天的策劃為主,但近年在冬天也策劃活動和導賞。筆者參加了今年度「越後妻有冬季SNOWART」3月3日至3月4日的兩日一夜媒體團導賞,到訪了展示雪中藝術的奴奈川校區、松代郷土資料館、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以及光之館。另外,在3月3日晚上和3月4日中午也分別參與了「雪地煙花」和「雪見御膳」的環節。雖然未能走訪大地藝術祭所有作品和裝置,也因不諳藝術技法和歷史,不敢就個別作品寫評論,但仍然希望藉這此文章介紹日本藝術祭的語境和日本國內的相關討論,並以城鄉關係為主軸討論在大地藝術祭的見聞。為了有個具體印象,讓我們由3月4日上午的片段說起吧。

3月4日早上9時半,我們媒體團一行人離開前身為小學校舍的住宿「三省屋」,乘車前往十日町市名為東下組的村落體驗「雪見御膳」。「雪見御膳」是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冬天版的其中一個主打環節,讓參加者體驗雪下生活以及傳統民俗。到埗後,東下組的村民先邀請我們分組進行一個小時多右的雪雕比賽。比賽過後,我們回到前身為保育園的大屋,在一樓洗過手,爬樓梯上二樓,此時飯菜已排列好在會場周邊。參加者圍着會場坐,村落的母親們為參加者添菜加酒,遞上本地農夫耕種的米飯,父親們則在席間唱歌助慶。

其中一位健談的母親走來跟我和身邊的朋友說:「我三十年前嫁到這裏的時候,這裏還未有路。現在修好了路,又有藝術祭之類的活動,我希望這裏熱鬧起來,年輕的一代可以回來發展。」用餐過後,村民邀請其中一位參加者作閉幕致辭,參加者說:「今天吃到美味的料理,聽到動聽的歌,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我會帶着這些美好的回憶回東京。謝謝大家的款待!」。母親和參加者短短的兩段話,點出了當前主流的城鄉關係:人口流入城市工作和生活,鄉村面對人口以及資源的流失,便以鄉村的傳統和環境作休閒活動的資源,吸引人們來觀光消費,試圖逆轉當前劣勢。

越後Tsumari雪花煙花「2018年冰凍村莊的禮物」。
越後Tsumari雪花煙花「2018年冰凍村莊的禮物」。圖: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近年日本興起的藝術祭往往以「地域活性化」為口號,希望吸引觀光客和振興經濟。以2015年的大地藝術祭為例,大地藝術祭於文化廳「以藝術活化地域・促進國際傳播」項目(芸術による地域活性化・国際発信推進事業)下取得1億5千8百萬日圓的補助金,而在總務省「地方創生」項目下也取得4千3百萬補助金。可見藝術與振興衰落地區的國策「地域活性化」、「地方創生」等概念類近都市更新,但與香港將舊區鏟平重建的語境不盡相同。由於大量人口流入東京、中京、大阪三大都市圈,三大都市圈以外的「地方」,不論城市(以免混淆以下用「地方都市」)或鄉村,由於人口下降,導致生活上大大小小的問題,如經濟和商業活動衰退、稅金不足而公共及行政服務水平下跌、公共交通服務撤離等等,而這些問題或導致人口進一步下降,使地方陷入惡性循環。

為了重生,地方需要爭取政府的資源和補貼,同時在人們心中建立鮮明形象,吸引觀光客和移住者。簡單而言,地方在進行一場品牌塑造的競賽。雖然地域活性化不是藝術祭的全部,但的確是不可忽視的語境。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日文版網頁開段便已寫道:「上一次2015年(的藝術祭),我們記錄了大約51萬人次的訪客,帶來了約50億的經濟效應以及擴大就業和交流的效果。」(注:「前回2015年は約51万人の来場者数を記録し、約50億の経済効果や雇用・交流人口の拡大をもたらしています。」)大地藝術祭也普遍被視為以藝術復興衰落地區的先行者。

對於藝術祭能否帶來都市更生的效果,或是提供城鄉關係的新想像,日本國內的討論有不同看法。研究文化政策和創意城市的鳥取大學教授野田邦弘在雜誌『都市問題』撰文指藝術祭隱含變革地方的潛力。他指出,鳥取縣的縣外移住者有上升趨勢,上年度共有4000人,為5年前的4倍,而且當中7成為30歲以下的年青一代,近5成為「I-turn」式的人口回流(指在大城市出身的人搬入地方鄉村,相對於地方出身到大城市升學就職再回地方鄉村的「U-turn」、以及於地方出身到大城市升學就職再遷入地方都市的「J-turn」)。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