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過渡

大變來臨之際,人們總想尋求過渡之法。「過渡」或作為衝突的緩衝,或作為分歧的調合,無論它能不能夠發揮所寄予的期望,它更能代表的,是在劇烈變動之際,人們對平穩的無限憧憬。大部分時候,過渡帶來的穩定能量往往被高估,人們或看不到前路腳底下的潛藏危機,或不為意從後淹至的大敵,或慣於否定眼前問題,堅定不移相信過渡即平穩。

2018年3月28日,即將於2018年通車,連結珠海,香港和澳門三地的港珠澳大橋。

2018年3月28日,即將於2018年通車,連結珠海,香港和澳門三地的港珠澳大橋。 攝:Justin Chi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3-30

#Pick-Up

1989年11月9日,東西德民眾推倒了柏林圍牆,那個時刻,成為德國從分裂過渡到統一的象徵。翌年,東德西德正式結束四十載分裂,宣告和平統一。

土地沒有牆的阻隔了,地理上再沒有東西德之分,但德國民眾都知道,身處的國家還有著東德人和西德人之別。分裂和統一殘餘的陣痛,並不像分割東西柏林的那條舊邊界,一跨就過。柏林圍牆的倒下,能解決親屬分離之苦,能迎合民眾對統一的渴求,然而短暫的普天同慶背後,深深的禍患在等待著。

促成統一的前德國總理科爾意識到東西德的經濟環境差異將是一個大麻煩,但始終未能解決。而這個不平衡某程度上導致東西德人民互相指責,東德人抱怨資本主義的遺害,西德人抱怨東德人搶飯碗,對方的負面刻板印像從此而生。不同價值觀也造成了日後更多分歧,例如在難民湧入問題上,德國東西部幾乎有著截然不同的取態。

環顧全球,多少國家能從政局變遷中平穩過渡?回望2010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這個西方媒體眼中的民主化革命浪潮,橫掃北非西亞多國,最後帶來了什麼?埃及政權多次易手,反覆又回到軍人手上;利比亞把獨裁者卡達菲踢下台階,迎來不斷的內戰和恐怖組織入侵;敘利亞更是成為各國各勢力角力的戰場,成為難民最大出產地。

政權改變未必由平民百姓起動,但他們一定是改變的最深刻體驗者。我們站於遠方,無法評價這是何等成功何等失敗的改變與過渡,但對這些國度的人們來說,時間已彷彿凝固在陣痛那一點,痛楚持續著,遠遠看不見盡頭。

回到身處的香港,「過渡」或許是香港人感受最深刻的字詞之一。1997年,香港結束英國殖民地統治,主權移交至中國;2018年,是過渡後的第21個年頭,當年「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差不多走到半途。

「不變」的承諾實踐得如何,香港的過渡是順利或顛簸,經歷這個時代的人心裏有底。政治的過渡,同時也是時空的過渡,我們的確再無法回到舊時空,但通過對舊日子的記憶,我們還可以在現世中喘一口氣,看看並懷念往昔,也警惕當下狀況。

「過渡」,於個體是身份認同、生死依歸的探尋,於香港是社會不穩、政治變革的思索。香港主權移交20餘年,九位攝影師包括:陳淑安、陳國宗、張銘良、龔鶴、Billy H.C. Kwok、梁望琛、石明輝、謝嘉敏及嚴瑞芳抓住了改變的痕跡,在香港脈絡下,記錄變遷中的個體、城市與社會。定格的光影,將啟發你對自身、對香港的思考。

過渡--WMA大師攝影獎作品展
日期:2018年4月14-24日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廳 
策展單位:香港C&G藝術單位
WMA大師攝影獎得主將於2018年4月14日公布 
WMA會於展覽期間舉辦一系列相關公眾活動,詳情:wma.hk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