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嚴薔:削減文革的教材,卻為何擴充了改革開放?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樣一件耐人尋味的事:在流出的新教科書目錄中,與「縮減文革」相對應的,是原先的「改革開放」一課被擴展成了兩課——「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為什麼在「弱化」文革教學的同時,改革開放篇幅又雙倍擴展?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哎呀我們當時去北京保衞毛主席,聽說有人要害他,我們一腔熱血去北京,看到那些大字報,有些寫得可好了,可不是政治口號那麼簡單,我們都拿出筆來抄,」說起紅衞兵歲月,阿姨眼睛裏泛着光。圖為年輕人向紅衛兵學習《毛語錄》。

「哎呀我們當時去北京保衞毛主席,聽說有人要害他,我們一腔熱血去北京,看到那些大字報,有些寫得可好了,可不是政治口號那麼簡單,我們都拿出筆來抄,」說起紅衞兵歲月,阿姨眼睛裏泛着光。圖為年輕人向紅衛兵學習《毛語錄》。攝:STR/AFP/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01-19

#評論#嚴薔

幾年前,有次在中國內地搭乘火車,對面是對已移居南方的東北母女。母親五十多歲,女兒剛工作不久。間中聊到文革時代。「哎呀我們當時去北京保衞毛主席,聽說有人要害他,我們一腔熱血去北京,看到那些大字報,有些寫得可好了,可不是政治口號那麼簡單,我們都拿出筆來抄」──說起紅衞兵歲月,阿姨眼睛裏泛着光:「那時候大家可有理想了」。但她緊接着語氣一轉:「但是啊,我們當年這些政治的東西,都是年輕人頭腦發熱。你看看香港,年輕人有什麼好鬧的呢?整天都關心政治,別的什麼都不做,像話嗎?我跟我女兒就說,沒事別摻和這些政治的事情。」

一腔熱血和低調犬儒──短短的一段對話,這位中年阿姨似乎同時讚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其實,每當文革的歷史記憶成為話題,這類矛盾便時刻可見。

但它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近日圍繞文革的爭議。上週,微信朋友圈流出消息:中國即將出台的新初中二年級歷史教科書中,涉及文化大革命的部分有所刪節,且不再單獨設課,而是和文革之前的時代一起,合併為「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還有人發現,涉及文革定性的詞彙有所改動,比如「毛澤東錯誤地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變作「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着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等等。

這一改動刺激了知識分子群體。一家香港傳媒在廣州採訪中學生的視頻報導,更叫人生氣:在節目中,一位女生認為,減少討論文革可以讓中國歷史「更加完美」,而另一位男生則覺得,已經發生的歷史「有它的意義」,既然教科書已經修改,便按照它的樣子去學就好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