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 華爾街日報廣場

華爾街日報導讀:邁入「無現金社會」的中國,也將迎來「無隱私社會」?

中國最大的移動支付平台支付寶的「2017年度賬單」刷爆社交網絡,同時引發關於涉嫌侵犯用戶隱私的質疑。這次爭議並非偶發事件,中國的「無現金社會」與「無隱私社會」也許只有一步之遙。

中國的「無現金社會」與「無隱私社會」也許只有一步之遙。

中國的「無現金社會」與「無隱私社會」也許只有一步之遙。攝:Yang Jie/Imagine China

刊登於 2018-01-07

#端 x 華爾街日報

從衣食住行到生意理財,移動電子支付已在中國滲透至各個領域,尤其在城市的普及率更高達九成。歐美市場亦普遍對電子支付持樂觀態度,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巨頭近年相繼推出電子支付服務,北歐多國也推出輔助信用卡及網上銀行交易的電子支付系統,進行「無鈔化」實驗。但「無現金生活」正在席捲全球的同時,也有不少地區的消費者因為安全隱私顧慮而抱持懷疑或觀望的態度。

90000 億美元
據艾瑞咨詢(iResearch Consulting Group)估計,2016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達9萬億美元;而調研公司 Forrester Research 估計,同年美國移動支付規模僅有1120億美元。

近日,中國最大的移動支付平台「支付寶」的「2017年度賬單」和「2018年關鍵詞預測」刷爆社交網絡,同時引發關於支付寶涉嫌侵犯用戶隱私的質疑。在支付寶「年度賬單」開啟畫面左下方,有一行不明顯的小字,寫着「我同意《芝麻服務協議》」並默認勾選同意(編註:支付寶和芝麻信用均是螞蟻金服旗下子公司,但相互獨立,螞蟻金服是阿里巴巴關聯公司),導致很多用戶在未注意到的情況下允許支付寶獲取用戶的第三方消費信息。在引起爭議後,芝麻信用回應稱「初衷沒錯,但方式愚蠢至極」,支付寶方面則表示「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一起承擔。」

但與此同時,螞蟻金服正在測試一個允許用戶通過支付寶辦理護照申請等服務的系統,還與地方交通部門合作將支付寶身份信息作為常規交通檢查等場合的正式身份證件。評論認為,擁有海量用戶數據的中國科技巨頭面臨的限制比美國同行要少,而它們「除了與威權型的中國政府合作之外幾乎沒有別的選擇,而後者正決心利用新技術監控國家,控制社會。」

這一週,端傳媒為你精心挑選了四篇《華爾街日報》報導,了解中國正在進入的「無現金社會」與「無隱私社會」之間的關聯。我們強烈推薦您購買/升級成為「端傳媒尊享會員」,以低於原價 70% 的價格,暢讀端傳媒和《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一、互聯網巨頭造就的「無現金社會」

作為中國移動支付大潮的推動者,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分別依靠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中國日常商業及消費活動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給傳統銀行帶來巨大影響。據安永和新加坡星展銀行(DBS Bank)報告,2015年中國國有銀行的銀行卡手續費收入流失近23億美元,並預測2020年每年損失的銀行卡手續費收入或增至600億美元。

中國的「無現金社會」與「無隱私社會」也許只有一步之遙。
移動支付大潮助推中國邁入「無現金社會」。

另一方面,由於手機支付尚未被納入中國央行清算系統,使得監管部門追蹤資本流動、洗錢和欺詐的難度增大。為遏制金融風險,中國央行此前便要求建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台(網聯),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帳戶網絡支付業務需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央行還在加緊審查第三方支付行業,根據將於2018年4月1日推出的新規,非銀行支付提供商將需要從央行獲得許可才能提供二維碼(QR Code)支付服務。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中國已進入無現金社會,並指出正如科技公司推動零售、汽車和媒體行業的創新一樣,從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成功可以一窺科技公司推動金融創新的未來情景。

如果一位北京汽車經銷商用銀行借記卡支付上海的出差費用,這家銀行能知道這位客戶乘坐的飛機、入住的酒店和用餐的餐廳。不過,如果客戶採用的是別的支付方式,銀行對交易就一無所知,身處這樣的境地可不妙。

安永亞太金融科技主管 James Lloyd 對《華爾街日報》表示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對於阿里巴巴和騰訊來說,他們獲得的回報不僅僅是從商家處賺取的交易費,該費用通常為交易額的0.6%。兩家公司還能收集到消費者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可將他們的應用程序轉化為營銷平台,用於提供從共享單車到旅行等多項擴展服務。

  • 騰訊為企業創建了一個平台,消費者可以關注這些企業並獲得相關消息和折扣信息。比如,當關注 GAP 的消費者再次來到其店鋪時,他們或許會收到促銷和打折提醒,這可能為 GAP 帶來更多銷售額,讓微信獲得收入。

  • 阿里巴巴可以通過觀察人們在其合一集團(優酷、土豆)視頻流媒體網站上觀看的節目定向推送廣告,從而帶來廣告收入和推動產品銷售,並且能描繪出更清晰的消費者行為圖譜。這兩家互聯網巨頭都在自己的生態系統中使用這些數據,但表示不向其他方出售數據。

  • 中國的現狀為這類創新提供了條件。信用卡在中國一直沒有全面普及。直到近幾年,非必需品支出才成為大部分人的一種選擇。中國也一直有避免舉債的文化。此外,中國政府使 Visa 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難以在中國開展業務。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月4日報導 The Cashless Society Has Arrived— Only It’s in China

二、銀行卡之後,下一個被取代的是身份證

《華爾街日報》近日報導指出,中國科技巨頭正與政府部門合作建立數字身份證件﹐可替代政府頒發的身份證,「這一趨勢凸顯出中國政府越來越依賴國內大型科技公司來實現其利用最新數字技術監控國民的目的。」

和政府能夠收集到的數據相比,這些公司獲取的數據更加豐富和深入,因此政府常常從這些公司獲得信息,可見這些公司影響力之大。從實體身份證向數字圖像的轉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人在購物、餐廳結賬和觀看視頻等各種日常活動中均使用移動設備,不過這當中也存在風險,就是這些公司有可能被認為和政府走得太近。這些公司需要考慮自己的國際聲譽和投資者對他們的看法。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旗下網上期刊執行編輯 Severine Arsene 對《華爾街日報》稱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中國正在打造全球數一數二的複雜高科技系統來對公民實施監控。政府和科技公司關係日益緊密,這已經引發隱私倡議人士的擔憂,儘管這些科技公司承諾會保護相關數據。

  • 研究人員和分析人士說,政府藉助科技公司履行國家職能並非沒有先例,但中國政府利用私人智能手機應用來推動政策執行的程度卻前所未有。

  • 騰訊及公安部已在位於南方的廣東省廣州市推出了一項數字身份證明試點計劃﹐並表示最終將在全國推廣。根據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助的這項試點計劃,人們可以將面部圖像掃描到一款微信小程序﹐讀出屏幕上顯示的四個數字並輸入自己的身份證號和其他信息﹐就可以創建一個基本的身份證。

  • 螞蟻金服正在武漢測試一個程序,該程序允許公民通過支付寶移動支付系統辦理護照申請預約等網上警務。螞蟻金服還與武漢和深圳交警合作,將支付寶身份信息作為常規交通檢查等場合的正式身份證件。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2月31日報導 The Internet Tightens: Popular Chinese WeChat App to Become Official ID

2017年12月1日,騰訊 CEO 馬化騰在重慶用微信掃描二維碼乘坐長江索道。
2017年12月1日,騰訊 CEO 馬化騰在重慶用微信掃描二維碼乘坐長江索道。

三、既強大又軟弱的科技巨頭

阿里巴巴和騰訊在2017年市值翻倍,躋身全球十大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列。由「人工智能」算法驅動的新聞應用今日頭條母公司也尋求以300億美元估值進行新一輪融資。龐大的業務覆蓋讓這些公司擁有了海量的用戶數據,但它們面臨的限制比硅谷同行要少很多。

你們真的以為,互聯網世界就是你們的,可以輕易控制、為我所用、予取予奪?

曾任中國《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的秦朔在博客寫道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的大型科技公司應該自我反省。《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袁莉近日發表文章提出幾個關鍵問題,督促中國科技巨頭進行反思。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首先,你的公司影響力有多大?在與大型互聯網公司的高管交談時,筆者(袁莉)常常感到困惑,雖然他們為自己的服務和產品受到歡迎而自豪,卻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公司有影響力。但不管喜不喜歡,這些龐大的互聯網平台都掌握巨大的權力。搜索引擎百度決定着大多數中國網民的在線搜索結果。今日頭條則決定着2.19億月活躍用戶讀什麼新聞。如果這還不算影響力,試問什麼才算?

  • 第二,面對如此強大的政府,是否真有必要去爭奪政府合同?當筆者質疑科技公司為什麼非要接受政府合同時,他們總是回答說,如果自己不做,競爭對手就會做。但如今市場規模已經足夠龐大,企業家不必非靠政府的施予來生存。不錯,他們的規模、股價和市值也許會因此落後,但來自政府的要求也可能減少。

  • 第三,能不能拿出一點勇氣?今年冬天,北京市政府對存在火災隱患的出租房實施整頓,清退了大批外來務工者,其中也包括為阿里巴巴和京東服務的快遞員。筆者以為這些大型電商會展現出一點骨氣。結果卻是集體噤聲。而就在這場清退行動登上全國媒體頭條幾天後,阿里巴巴和騰訊卻公開互撕,雙方高管在會上和網上炮轟對手的業務模式對社會更有害。一位風投人說,中國企業只有在估值下降的時候才能學會一點謙卑,贏才是一切。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2月29日專欄文章 In 2018, Tech’s Cowardly Lions Need Courage

微信iOS版關閉讚賞功能。
微信成為中國網民的「生活必需品」。

四、支付寶全球擴張之路受阻

中國科技巨頭雖然在國內順風順水,但全球擴張之路卻遭遇阻礙。螞蟻金服最近收購美國轉賬公司速匯金(MoneyGram International Inc.)的交易,就被美國監管部門叫停。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速匯金和螞蟻金服的合併計劃被迫取消,是中美經濟關係緊張的又一跡象。兩家公司在聯合公告中稱﹐儘管採取多種方式回應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CFIUS)的關切﹐但雙方未能取得該委員會批準。CFIUS 是由美國財政部牽頭的跨部門委員會,負責從國家安全角度審查外國對美投資。

公司對螞蟻金服在全球的前景仍然感到振奮和鼓舞。

螞蟻金服負責國際業務的高級副總裁 Douglas Feagin

端 x WSJ / 原文重點

  • 螞蟻金服最初在2017年1月同意以8.8億美元收購速匯金﹐在 Euronet Worldwide Inc. 主動提出約9.55億美元競購要約後將出價提高至約12億美元。當時,這項交易凸顯出螞蟻金服在北美金融服務市場爭得一席之地的雄心。

  • 自從螞蟻金服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前後首次提出併購意向以來﹐交易撮合人士就表示 CFIUS 對中國公司的審查越來越嚴。有些美國議員和政府機構說,來自中國公司的投資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尤其嚴重的威脅﹐因為這些公司可能收到中國政府的指引和資助﹐而中國是美國主要的經濟和軍事對手。

  • 總部位於達拉斯的速匯金和螞蟻金服稱﹐現在雙方將專注於在匯款和數字支付市場進行新的戰略合作。雙方還稱,螞蟻金服因交易終止向速匯金支付了3000萬美元分手費。

節選自《華爾街日報》1月3日報導 U.S. Bars Merger of MoneyGram, China’s Ant Financial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