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靈魂的事:從學者到祭師,巴奈·母路為什麼「不得不上路」?

她來自信仰基督教的阿美族家族,擁有博士學位,曾經盡力漢化、討厭部落。中年過後,她拋棄漢族名字,拋開信仰了半輩子的宗教和學術,一頭栽進「靈」的世界。

巴奈·母路在花蓮東昌村與 Sikawasay 團體一起進行儀式。

巴奈·母路在花蓮東昌村與 Sikawasay 團體一起進行儀式。攝:金其琪/ 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金其琪 發自花蓮

刊登於 2017-12-14

找到巴奈·母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10月。每年10月,是花蓮阿美族里漏(Lidaw)部落的祭師團體 Sikawasay 舉行巫師祭的時間,祭師每日都要沉浸在儀式中,不可遠行。年近60歲的巴奈·母路,是這個僅剩6人的祭師團體中,最年輕的一個。

記者是部落的外人,因巴奈·母路引薦,得到祭師們集體同意之後,得以參加兩日的巫師祭。出發前收到這樣的提醒:「你來可以,但記得在儀式前一天晚上開始,直到儀式結束,都不要吃雞肉、雞蛋、蔥蒜、蔬菜、水果、魚類。」即便是觀者,也要守儀式的禁忌。到場之後先mibetik(告靈)喝下米酒,才算跨入神靈的場域,正如阿美族常說的一句:「酒是我們的路。」

以米酒叩門,來到花蓮溪與太平洋交界附近的東邊部落,遇見巴奈·母路的第一個晚上,她不談學術。她在花蓮做了近三十年田野調查的民族音樂學家,目前是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的副教授。可是兩年前,她的一個決定,讓她可以隨時拋棄這一切,包括學術、理論,乃至這個人間。

她成為最資淺的第四階級祭師 Suday,也成為基督徒眼中的瘟疫與魔鬼。

阿美語Sikawasay,字根kawas意為「靈」,si意為擁有及承載,say意為「XX的人」,巴奈·母路決定成為 Sikawasay,就是「擁有神靈的人」。Sikawasay原本是她的民族音樂學田野,從研究者到自己也成為Sikawasay,記者問她何以「下海」,她卻答是「上路」,靈魂的路。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