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

當「沃草」遇到「政見」:平民論政,如何促進更多公共討論?

網路媒體改變了世界上許多人使用媒介的習慣、接觸訊息的方式,是否也改變了人們對於政治的想像及參與政治的興趣和能力?而在威權體制與民主社會,情況是否有所差異?

2017年12月9日,方可成、林祖儀出席端傳媒的「政治,能如何平民談論?」專題講座,張鐵志擔任主持。

2017年12月9日,方可成、林祖儀出席端傳媒的「政治,能如何平民談論?」專題講座,張鐵志擔任主持。攝:Tsengly / 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陳彥廷

刊登於 2017-12-12

《端傳媒》9日舉行「平民,如何談論政治?」論壇活動,邀請台灣《沃草》公司創辦人林祖儀,以及中國大陸《政見》以及《新聞實驗室》創辦人方可成與談對話,分享他們對於政治的想像,以及創立社群平台,分別促進兩岸兩地人民討論、參與政治的經驗。

林祖儀首先分享了台灣經驗,他指出,現今網路發達的環境下,平民可以輕易地參與政治,許多新媒體或傳統媒體都能接收到民眾的留言訊息、反映民意,這形成龐大的輿情壓力,時常逼使政府必須出面針對議題作出回應。而在此背景之下,他創辦《沃草》的初衷就是希望降低公民政治參與的門檻,讓更多社會大眾討論、參與政治,進一步影響政治。

當立委質詢被剪成「好球」、「界外球」與「烏龍球」短片……

林祖儀在2013年創辦了沃草,起先是為民眾進行國會直播,隔年則推出了「國會無雙」網站,這是模仿棒球比賽轉播的形式來包裝枯燥的立法院會議,藉此引發網友的興趣。「我們會在沃草粉絲頁上,針對隔天直播的立法院會議寫一場預報,預告隔天賽程、參賽選手……直播會議時我們會有『主播』和『球評』陪網友進行討論。」

林祖儀表示,藉由這種方式,網友在網路空間醞釀出一種政治的次文化,「很多人以前不了解、不關心政治,直播看久了他們也成為某種專家,或者能幫忙回答網友問題的人;他們不只在沃草聊天室裡表達自己看法,在這個自媒體時代,他們回到自己臉書或部落格創作、表達更多看法。」於是,關於政治的各種討論就這麼擴散出去。

林祖儀說,除了直播與帶領網友一起討論政治,沃草的夥伴會運用創意把立委在台上質詢的重要片段影音剪輯成「好球」、「界外球」與「烏龍球」等種類短片,傳播出去後網友評論就能發揮監督施政的效果。

台灣 「沃草」創辦人林祖儀。
台灣 「沃草」創辦人林祖儀。

他講一次幹話、我們剪一支影片出來,看他能講幾次?

林祖儀舉例,現在常聽到許多立法委員助理提及,他們老闆(立委)現在變得特別謹慎,上台質詢前必須準備充分,否則會被網友剪成片段在網路上流傳、造成傷害與打擊。

「這是好或不好?當然非常好啊!這對我們台灣立委來說最實際,我們就不用擔心他在台上一直講幹話,他講一次幹話、我們剪一支影片出來,看他能講幾次?這樣我們就有機會為立法院帶來改變。」林祖儀樂觀地說,並進一步指出,若以實際數據觀察,這一屆立法委員審議的案件數量相較上一屆提高了不少,「代表委員可能有更認真的上班,這是我們看到的一些改變。」

在中國,如何重新理解、顛覆政治?

而相較於台灣的民眾能夠組成沃草這一類公民組織監督政府,或透過網路平台表達意見、甚至進一步直接影響政治人物;身處於威權社會的中國民眾,能夠進行的政治參與就相對有限。

「但不管在什麼體制下,實際上都有參與和談論政治的空間。」方可成這麼說,這樣的樂觀也促成他創辦《政見》以及《新聞實驗室》。

方可成表示,中國民眾對於「政治」有幾種常見的誤解,包括把政治理解為思想教育與宣傳、當作少數高層領導幹部的事、侷限在戲劇性的政商黑幕、或是野心家機關算盡的遊戲,而這種把政治想像為黑暗、勾心鬥角、醜惡的誤解,導致大家政治冷感、不參與政治。如此現象非常集中地體現在威權社會當中。

為了顛覆這些普遍的誤解,並在能力所及範圍內促成更多人談論、參與政治,方可成和他的夥伴們從「政治是一門科學」、「訊息與媒介素養教育」、「政治是無法被禁絕的主題」等三方面重新理解、定義政治。

「政治是一門科學,有一整套理論和方法,透過這些理論方法我們能對政治形成更可靠全面的認識、更接近真理……但這種政治科學離大眾太遙遠。」於是,方可成的《政見》團隊發起了他們稱為「掀倒知識的高牆」的運動,他們把泛社會科學論文中的觀點用非常通俗白話的語言轉譯,介紹給大眾,「用這樣的研究回饋、指導社會、回應社會問題,讓大家反思、理解我們的社會,這是我們的初衷。」

方可成舉例,幾年前天津發生大爆炸,卻鮮有媒體報導,於是他寫了一篇名為《天津為什麼成為一座沒有新聞城市?》的文章探討此現象,該文介紹過去傳播領域的研究,分析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的媒體生態,研究發現北京有中央各部委、北京市轄下媒體,廣州也有廣東省級、廣州市級媒體,這些不同階層結構產生了縫隙,於是讓媒體更活躍、多元發揮;相較之下,直轄市上海僅有市籍媒體,單一權力結構導致媒體溫順。而天津的狀況與上海相似,恰好能回應當下的社會情境。

中國 「政見」及「新聞實驗室」創辦人方可成。
中國 「政見」及「新聞實驗室」創辦人方可成。

在政治科學的普及化之後,民眾也需要有政治素養、媒介素養來協助判斷、接收訊息。「有兩個我非常關注的方面,一個是訊息素養,在國外有一種說法是,大家投票都是根據自己獲得的信息做判斷,如果信息是假的、低質量的,判斷自然有問題;另外一個是,你需要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去分析它。」方可成表示。於是,他發起《新聞實驗室》公眾號,教網友學習判斷訊息質量。

方可成在微信上設計了一款名為「西方選舉查一查」的工具,讓網友將西方媒體報導的網址貼上來,該程式就會顯示新聞來源可信度,「比如你複製一個紐約時報的網址,我會告訴你他的可信度是最高的、傾向是稍微偏左」,方可成也打趣說,「因為政治環境的現實,我沒辦法做一個『中國媒體查一查』,不可能直接告訴你《環球時報》關於國際的報導一般不要太當真,這可能就無法在微信上發出來了!」

而在邏輯、批判性思維方面,方可成現場展示了他朋友製作的「國產邏輯」漫畫圖檔,嘲諷許多中國民眾在網路討論空間面對中國政府批評者的邏輯謬誤,「他們說,住在中國卻不喜歡中國,就滾出去;滾出去了住在外國,他們說,在外國有什麼資格批評祖國……又滾回來了,變成這麼一個循環。……在談政治素養時,我們就會談怎麼避免這種邏輯,來更好地進行公共討論。」

「當我們關注這件事的時候我們就在談論政治,看上去只是談暖器,但背後談的是政府公共決策、是公共利益。」

方可成舉例,他朋友組成的公民團體著手進行「CC化」(Critical thinking & Civic education批判性思考與公民教育)工作,並深入鄉村地區,透過開設講座課程訓練鄉村教師進行批判性思維,以邏輯來分析、表達。

最後,方可成強調,縱使人民手中沒有選票,也無法完全禁絕民眾談論政治。他舉例,中國為減緩冬天燒煤取暖導致的空氣汙染,推行「煤改電」政策要求北方省份將燒煤改為燒天然氣取暖,但由於地方政府效率問題造成許多地方沒有暖氣可用,造成有人凍死、有學校學生「在操場跑步取暖」等現象,「當我們關注這件事的時候我們就在談論政治,看上去只是談暖器,但背後談的是政府公共決策、是公共利益。」

「政治就是我們的公共生活、就是我們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方可成這麼總結。似乎也為這場論壇,以及他所積極投入的政治生活,下了一個註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