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猜猜文青小賬簿之香港篇】王樂儀:危急關頭,我用一篇影評換來300元

你做的這件事令你覺得與別不同,但其實你要不斷剝削自己……

王樂儀認為文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最終狀態,而是轉接期,通過創作嘗試建功立業。

王樂儀認為文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最終狀態,而是轉接期,通過創作嘗試建功立業。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記者 陳勝藍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10-10

#猜猜文青小賬簿

「這是一個朝不保夕的狀態,對方還未叫你收皮(滾蛋)。你好像work,但是你work的途中不停地失望,你告訴自己OK,仍覺得有少少可以,這是一個很unstable,很不安穩,但又覺得可以的狀態。」——王樂儀

文青兩個字,一窮一餓。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研究生王樂儀是個文青,同時又研究文青,她認為文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最終狀態,而是轉接期,通過創作嘗試建功立業。由於那是見光明、覓道路之前的混沌晦暗,窮一點沒什麼。

假使閣下有志於寫作,那麼你的最終目的不是當文藝青年,而是作家;文青只是你當作家之前必經的未成名階段。話雖青年,其實跟實際歲數無關,與其擔心超齡有負文「青」之名,不如關心怎樣當上貨真價實的作家,王樂儀說:「我一個朋友的說法頗為準確,如果你到四十多歲仍然被人稱呼文藝青年,而不是作者,那便很慘。」

「青年」定了調,便說「文藝」,除了寫作,音樂,獨立電影也可歸納文藝,她說:「以前沒有錄像,1920年左右剛剛冒起的所謂文藝青年一定是寫作,但現在時代轉變,搞一個Facebook page,經營摘句(例如《書屑》),我覺得都是文藝。」她本人則擺明是文字系,曾跟人合著《漂城記》,同時也是作詞人,歌手王嘉儀的《深淵》便出自其手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