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置身後效益主義尖端,我們還可以擁有純粹的愛情嗎?陶國璋的「愛情哲學」課

「輕不着地」,是陶國璋老師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口頭禪,形容現代年輕人無從覓得沉重感、必然性乃至陷入「怖慄」(dread)⋯⋯

經歷憧憬階段消逝,戀人並肩走進「隧道」,要不散失彼此,要不朝着遠處隱約一點光匍匐前進:「其實覺悟之後,會有一個認識的階段,即是由對方認識自己,會對愛情深入很多。」

經歷憧憬階段消逝,戀人並肩走進「隧道」,要不散失彼此,要不朝着遠處隱約一點光匍匐前進:「其實覺悟之後,會有一個認識的階段,即是由對方認識自己,會對愛情深入很多。」攝: John Kobal Foundation/Getty Images

特約作者 花兄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08-16

那些年,一起上過的課堂,一起聽過的教誨,一起碰撞出來的思想的花火!我們搜羅世界各地的精彩課堂,邀請分享第一身聽講經驗,心靈震顫,眼界拓闊。時空之限,不再是思想局囿的理由。今次分享的是香港中文大學陶國璋講師的「愛情哲學」課,作者記得那愛情與現實並不妥協的年紀,那些每逢星期二便熾熱沸騰的下午,也記得和老師相對夜話⋯⋯

——編者

這代年輕人置身「後效益主義的尖端」,較願意接近事物的「本真」,或許是戀人超越「求不得」 或「怨憎」之苦 ,甚至尋覓Pure Relationship的出路⋯⋯

翻箱倒櫃,拭去灰塵,封面印上 「Today Happy?」的筆記簿重見天日,字迹密麻麻,像斷片記憶,那些年旁聽「愛情哲學」課的光影依稀躍然紙上——

「輕不着地」,是陶國璋老師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口頭禪,形容現代年輕人無從覓得沉重感、必然性乃至陷入「怖慄」(dread)。學生如我學懂了,卻不代表能擺脫日常情愛的瑣碎,虛浮,但心頭至少還是裝載了名為「了解自我(Know Thyself)」的一把滑翔傘——既然無處着陸,不如以澄明目光去凝視,睜開眼,俯瞰「愛情」這塊麥田迷宮。

那是2012年初春,香港中文大學山城校園花開花落之時,我開始走入陶國璋老師的「愛情哲學」課堂。彼時人文館一隅,容納近百人的課室,每逢星期二下午便熾熱沸騰,同學或散坐梯級,或倚牆而站,只求佔一席位旁聽。

若要從「官方語言」理解這門課,可算是一種不浪漫的罪名。香港中文大學規定各院系學士生須完成通識教育學分要求,其課程編號UGED2891中的「UGED」,意指它隸屬「自我與人文」範圍,亦即「讓學生探索人類價值信念的多樣性,反思人類行為的意義,從而加深對自己的瞭解。」無需認真考究此描述是否得到實踐,事實是此課造就五湖四海的同學聚首一堂,討論交流,價值碰撞生出火花。畢竟無論是高舉理性如科學、法律,抑或擁抱情感如文學、社科,大家在情路上不過殊途同歸。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