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解嚴30年

數據動畫帶你看:解嚴三十年,塑造了什麼樣的台灣?

解嚴三十年,台灣在開放報禁、解除黨禁、街頭抗爭自由中,為自己上了三十年的民主課。這一路的追尋,塑造了什麼樣的台灣?

圖:端傳媒設計組

端傳媒記者 何欣潔、Tseng Lee、Stanley Leung

刊登於 2017-07-15

#台灣解嚴#台灣#解嚴30年#動畫

1987年7月14日,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宣布台灣地區自15日起解除軍事戒嚴狀態。解除戒嚴,意味著解除長達38年的兩岸戰爭對峙狀態,冷戰帶來的長夜寒冬出現曙光,台灣開始卸下「反攻大陸」軍事基地的枷鎖,品嚐各種自由的滋味:開放報禁、解除黨禁、自由出國旅行、上街集會遊行。解嚴後的台灣,在自由的滋味中尋找自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活出了獨特的「台灣人」面貌。

如此生活三十年,台灣亦在自由中為自己上了三十年的民主課。在課堂上,台灣完成了三次政黨輪替,過程和平,甚至在2016年選出了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新聞自由指數在亞洲名列前茅,大部分言論均不受限制;街頭每年有數千場大小集會遊行,人民有機會以社運改變國家政策。

這是台灣自己寫下的「民主」定義,它既有西方城市文明的色彩,亦有東亞鄉村社會的內核。在二十世紀的華人遷徙流離的歷史上,這些屬於台灣的民主價值與實踐過程--不管它仍有多少缺陷--無疑是一場奇蹟,而這奇蹟屬於每一個曾為台灣付出的人。

解嚴三十週年的這一天,我們快速回顧了台灣走過的每一天,短短的數字與折線裡,是幾代人的青春與努力。它值得一個肯定,卻毋須過份驕傲;它必須心存警惕,卻不至妄自菲薄。三十一歲的民主課,台灣勢必仍會帶著這影片裡的每一刻回憶,在這紛亂多變的世界中,以自己的步伐走下去。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