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張維中:中日的《深夜食堂》,為什麼一個讓人生氣,一個讓人療癒?

說到懂吃,華人不輸日本人。然而華語電視劇很難成功用吃來療癒觀眾,「補身」卻忘了「補心」。

《深夜食堂》華語版劇照。

《深夜食堂》華語版劇照。圖片來源:Imagine China

刊登於 2017-06-21

#張維中#文化觀察#評論

安倍夜郎漫畫改編的《深夜食堂》在日本版電視劇和電影大受歡迎後,陸續被翻拍成韓國版和華語版。韓劇裏幾乎只借用了劇名和概念,在二十集的故事中僅有幾集與日劇相同,其餘的皆更換成韓國料理中地道的菜色,架構出料理與客人之間的故事。雖然曾引起書迷批評偏離原著太多,但倒也成為驚喜性較多的改編作品。至於華語版,在萬眾矚目下正式播出,但沒想到才播一、兩集,就落到惡評如潮的下場。許多《深夜食堂》迷紛紛表示,看完戲非但一點都沒被療癒到,還反而累積了一肚子氣的內傷。

這不禁讓我回到源頭去想,為什麼日本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像是《深夜食堂》這樣以食物為主題的作品呢?並不是只把菜端上桌就罷了,而是從對待食物的態度、對美食的回憶,帶出食物背後的人間情事,最後暗示的是一種人生哲學。在這樣的過程中,人們不僅果腹了,更放下鑽牛角尖的情緒,心也受到撫慰。

說到懂吃,華人不輸日本人。只不過中國人向來對吃這件事在意的是「身補」,若要把吃提升到靈性的詮釋,一種「心補」的境界,那麼向來崇尚形而上美學的日本人,顯然嫻熟許多。

食物療癒來自於飲食文學?

日本人每當食到好吃的東西時,除了大嘆「好吃!」(おいしい/うまい)以外,「被療癒了!」(癒された)也是很自然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把「食物美味」跟「療癒人心」這兩件事情綁樁在一起。

一個文明社會富饒到某個程度以後,人們不再會憂慮三餐是否溫飽,而是開始講究食物本身的料理細節。一個社會走向經濟的高峰,事事利益當頭,終有一天,人會變得徬徨起來。進入這個階段,胃要飽,心也要飽。人們想的不再是賺大錢,吃多麼豪華豐盛的大餐,而是開始思考起心靈層面的事。日本這個在三十年前就成為亞洲第一個已開發的先進國,經歷泡沫經濟的失落,又面對着不景氣的現況,對許多事情包括了飲食在內,追求「心靈療癒」也是自然而然的發展。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