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編讀手記

三張圖帶你看看,深度報導的背後(番外)

為你翻開深度報導背後的珠簾,讓你們知道我們多一點。

端傳媒

刊登於 2017-05-28

#編讀手記

過去三週,端傳媒以危機為契機,回顧了自己之前的產品投入,同時也參考了些同業製作的優秀報導所需成本。

我們發現,好的深度報導作品、多媒體作品常為人傳頌,但讀者在看一篇深度文章、玩一個有趣網頁、看一段影片時,通常不會意識到它背後的投入的金錢、人力、時間。

報導方式越來越多樣的今天,你可以用盡花樣,處理素材:你可以做花哨的網頁、放一部拍照的無人機,甚至可以寫一首歌。這些嘗試匯成了越來越多彩的網絡世界,但成本就那麼多,讀者的注意力總共就那麼多。這是端面臨的現狀,更是整個行業面臨的現狀。

我們覺得這個改變和其他新聞一樣值得被講述。提出這個直接的問題,絕非怪責讀者或者市場,而是和以前的所有報導一樣,指出些可能在你眼角外,被你忽略的東西。

我們也希望在端呈現新面貌之前,了解你們的看法,你們最想看哪種報導?你們對哪一種呈現方式最感興趣?或是有其他建議和問題,都請你留言給我們,亦可以寫信到editor@theinitium.com,謝謝一直支持端傳媒的你。

核實: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

一篇優質的深度報導,到底是如何誕生的?這些受到普遍認可的新聞產品,究竟「貴」在哪裏?核實,以真實性確保新聞的生命;採訪,遙遠的故事同樣重要;製作,要把複雜的信息變得可讀易消化,樣樣都需要成本與投入。

圖:端傳媒設計部
圖:端傳媒設計部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在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裏,記者需要在各個角落撿拾細節,並在核實後將其拼湊起來,從而盡可能地還原新聞事件的真相。

2016年8月29日,一篇名為《1986,生死漂流》的長篇報導在內地引起熱烈反響。稿件刊發後 30 小時內,微信閲讀量突破 20 萬。

三十年前,來自兩個國家的三隻漂流隊冒着生命危險向長江發起挑戰。三十年後的今天,這段歷史被時間湮沒沉入江底。而本文作者所做的,正是核實細節還原真相,將其從江底打撈起來。

這篇長達 18,136 字的報導,歷時 4 個月,耗資超過 3.5 萬人民幣。從去年 4 月確定選題開始,青年作者杜修琪和陳楚漢花了一個月蒐集和整理資料,兩個月長途採訪,一個月編輯寫作、處理圖片和紀錄片的版權、合同。為了保證真實性,他們多次採訪交叉求證,一共採訪了 20 多人,採訪對象遍布遍布北京、上海、洛陽、石家莊,西寧等等。

為了高度還原故事,兩位作者沿着 30 年前美國長江漂流隊伍的路線,開車從西寧出發,經德令哈、格爾木到長江源頭沱沱河鎮,再順江而下,走曲麻萊、玉樹、德格、白玉、巴塘。整個長途旅行耗時兩個多月,途中經歷了高反、迷路,汽車失控等諸多困難。親自走一遭,親身體驗許多當年漂流隊成員經歷的問題,讓冷冰冰的敘述一下子有了温度。

「整個採寫過程中,我們都圍繞着『真實感』操作。」杜修琪在之後的採寫手記中提到,發稿前他們非常緊張,生怕一絲一毫的提煉會損害真實本身的力量。

對兩位作者而言,這是一次跨越 3,000 公里的寫作,也是一場歷時 4 個月的事實求證。

採訪:我們要關注遙遠卻重要的故事

優質的新聞報導,要求具有寬闊的視野。公眾需要了解的,不僅是具有在地性的新聞,還有那些離我們相對遙遠,卻又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事件。譬如,每年有超過 3 萬只非洲象因象牙貿易而被獵殺;又譬如,2015年以來,歐洲遭遇了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難民危機,成千上萬的難民流離失所。

圖:端傳媒設計部
圖:端傳媒設計部

2016年3月25日,香港明報週刊發表了《象牙的背後》專題報導,揭露了象牙走私貿易背後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博弈。整個報導耗時 1 個月,花費超過 2.7 萬港幣。文字記者金其琪和攝影記者譚志榮更是親赴非洲大草原,為讀者帶回第一線的故事。

確定選題後,記者花了整整兩週時間進行資料蒐集:觀看大量紀錄片尋找有新聞價值的故事;翻閲近 20,000 字的全英文論文並逐一找到資訊源;並搜索了過去五年內所有帶有「象牙」的報道,約 15,000 條。

在大量資料蒐集的基礎上,記者金其琪列出了一個長長的採訪名單,採訪對象遍布北京、廣州、香港、肯尼亞、美國和津巴布韋。春節前後那一個月,記者展開了一系列密集的採訪。白天她奔走與廣州和香港,當面採訪了許多 NGO 工作者、牙雕師傅以及象牙收藏家。為了釐清象牙交易背後的利益鏈條,記者還假扮大陸遊客,對2家廣州的店鋪和4條香港有象牙交易的街道進行了暗訪。採訪結束回到家中,記者又繼續進行「瘋狂」的 Skype 採訪。因為時差問題,她常常熬到深夜才完成採訪。

但整篇報導中,依然缺了來自當地的鮮活故事,記者親自尋求贊助成功後,和攝影記者一起前往非洲,展開了為期11天的採訪之旅。

早晨五點,記者便跟隨巡邏隊奔赴反盜獵前線,見證草原深處的殘忍殺戮。除了親自體驗巡邏之外,記者還要採訪來自各個非洲部落的巡邏隊員以及許多相關人士,隨身攜帶的錄音筆得保持開啓。回到香港之後,記者還得逐字逐句地聽當時的錄音,那些聽不懂的斯瓦希里語透露出的情緒,以及草原上的槍聲和腳步聲,一點一點地往這篇報導裏填充進血肉。

同樣,澎湃新聞2015年的年度報導《一路向北》,也派記者親赴歐洲採訪難民故事。澎湃新聞攝影記者陳榮輝歷時15天,跨越近4000公里,從登陸國希臘到中轉國奧地利,最後到達目的地德國,全程記錄難民的歐洲逃亡路,差旅成本約3萬人民幣。

製作:傳統媒體必須擁抱新技術

互聯網時代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閱讀方式,全球的傳統媒體都在認真思考如何轉型。新的技術以及新的資訊獲取模式,使得新聞記者必須重新界定自己的工作。不單新聞型態發生改變,各種數位科技開始加入新聞製作。

圖:端傳媒設計部
圖:端傳媒設計部

為了能夠在資訊的洪流裏脱穎而出,財新於2013年10月8日成立可視化實驗室,負責把一些新聞當中的數據特質進行抽離,結構化,然後用一種比較有視覺衝擊力的形式來提升新聞的表現力。

實驗室成立兩三個月之後,就碰到了引起全國關注的「周永康案」,調查記者長達 6 萬字的報道《周永康的紅與黑》轟動一時。

但大篇幅的文字容易使讀者喪失閲讀興趣,黃志敏等記者希望能從萬字長文中提取出最引人關注的內容,以數據化、可視化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將大量的數據資料整理成數據庫後,編輯們分析發現這些數據基本都是定性分析,主要講的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跟公司、公司與公司之間的關係。針對數據特徵,他們選擇靠點、線、和箭頭來表現數據之間的聯繫。有了初步的設計之後,就需要由工程師通過代碼來呈現圖形。整個過程中,編輯、設計和開發同步進行,一邊開發一邊修改。

總計 4 位同事,同步進行數據蒐集編輯、設計和開發的工作,歷時一個多月,完成了交互頁面《周永康的人與財》

除此之外,還湧現了許多富有創意的新聞敘述形式,比如包涵影音的特製頁面、數據可視化、數據可聽化動態地圖、遊戲新聞、AR技術等。

過去幾年,《紐約時報》交出許多令人驚豔的新聞作品,比如獲普立策新聞特稿獎的《雪崩》(Snowfall)專題、結合多媒體元素的伊斯蘭國關押性奴報導、總統大選辯論即時評論平台等。2015年10月,《紐約時報》宣布和 Google 合作進行虛擬實境專案,提供超過一百萬名訂戶 Google Carboard 虛擬實境眼鏡,讓用戶有機會親身感受,虛擬實境新聞的沉浸式體驗。

在資訊碎片化且充斥雜訊的時代下,如何更好地講故事成為了媒體轉型的重點,但其背後的成本一點也不亞於傳統深度報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