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香港人口政策,着眼開放「雙非」不切實際

要配合附近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需要,令香港作為創業跳板,香港就有必要完善當下的「企業家移民計劃」。

林曉峰、林子淦

刊登於 2017-05-18

要推動香港的經濟及社會發展,人口政策就不應只着眼在年輕人或所謂勞動人口,更要着眼於人口政策怎樣為經濟帶來未來增長點,增加社會經濟的可能性。
要推動香港的經濟及社會發展,人口政策就不應只着眼在年輕人或所謂勞動人口,更要着眼於人口政策怎樣為經濟帶來未來增長點,增加社會經濟的可能性。

今年1月,香港智庫「香港願景」發布有關香港人口政策問題及其政策建議的報告──《人口政策的新思維》(下稱《報告》)。毫無疑問,「香港願景」提出的一系列建議,直指了香港長遠發展必須重視人口政策問題的研究方向,但此報告有不少分析和建議有可議之處。

重開「雙非」,產業就能發展?

第一,《報告》指出「雙非」嬰兒(在香港出生、父母皆非香港居民的嬰兒)對香港帶來的幫助被一定程度忽視了,並以教育產業和醫療產業為例,指出若重新開放雙非政策,既可以為解決困擾教師失業及學校倒閉的壓力,且繼續有效地為香港培養具質素的新一代,也可以促進私營醫院的營業額,為醫療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財務支援。

然而,政府統計處在2012年的報告指出,僅有約20%到港產子的內地孕婦打算送子女來港讀書。當中的原因眾多,例如雙非兒童的父母難以拋棄在內地的事業根基、難以承受香港的高房價,而雙非父母也因非港籍的身份問題,難以長期留港照顧小孩。更甚的是,即使雙非小孩來港讀書,他們很多時候僅為從深圳跨境來港上學的一員,難對香港形成歸屬感。

若然下屆政府採用建議,將醫療產業以利潤及經濟貢獻作為重要指標,那就有必要研究雙非名額是否足夠支撐私營醫療的發展;若然考慮醫療產業發展而大量開放雙非來港,又可能再次觸發社會爭議。同時香港也應該長遠考慮,在不少國際醫療集團已經在國內設院的情況下,香港僅靠重啟雙非,又是否足以推動醫療產業?

優化入境政策更重要

要真正讓開放雙非配額後,可以吸引雙非兒童在香港落地生根,並且作為補充香港勞動人口的管道的話,就必須優化其他配套。其一可行手段,是放寬部分優質雙非父母的申請工作簽證或商務簽證安排,鼓勵父母可以與雙非兒童在香港落地生根,貢獻香港,讓他們培養對香港的歸屬感,也同時令他們與下一代融入香港。

以上針對優質人才的安排,實際上可以增加雙非兒童在港就學及就業的機會,也回應了社會上一些親商界政黨有關開放更多新移民來港會導致社會福利被蠶食的說法。政府大可要求這些雙非父母必須每年留港工作300天以上,或者讓他們聘用本地員工,證明他們對香港可產生正面經濟價值,杜絕所謂社會福利只會被濫用的偏見。

以研究生補足中端人才畫蛇添足

第二,《報告》中建議把獲批「留港就業安排」的畢業生人數,由大約佔來港就讀相關課程的學生人數的50%,進一步提升至接近100%的比例。報告更建議為非本地研究院畢業生提供為期一年的實習計畫。然而,上述建議明顯與現實情況略有脫節。

首先,根據教資會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數據顯示,現時香港自資研究生學位的畢業生主要為內地居民。他們有別於大多數內地本科畢業生,絕大多數都沒有留港就業,而且大部分留港工作也不多於三年以上。根據2014年無綫電視節目《鏗鏘集》,兩家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都指出,大多內地研究院畢業生在香港短期就業後都回到內地,這情況與已有四年時間融入本港的內地本科畢業生有所不同。

《報告》認為值得將「研究院畢業生」作為補充香港就業市場人才的資源,然而香港本地大學生或留洋回港的畢業生當中,並不乏此類中端的行政人才和專業人員。在本地就業市場中,中端職位工資水準已經年年受壓的情況下,又是否值得耗用港府資源鼓勵更多中端人才留港?若然意在吸納精英、高端、特殊人才,根據當前入境政策及審批準則中,只要香港公司在招聘過程中尋找不到合適的本地人才填補職位,已可以獲批工作簽證。特殊人才甚至可以透過專才移民來港。

若然《建議》純粹旨在補足中端人才,恐怕是畫蛇添足。筆者建議倒不如增加資源予香港公司,吸引及招聘歐美洲等地及本地留洋的優秀畢業生回港工作,或資助願意來港創業的外國年輕人入籍本港,擴闊香港的人才多樣性面貌,強化國際競爭力。

善用香港平台優勢, 吸引創業人才##

要推動香港的經濟及社會發展,人口政策就不應只着眼在年輕人或所謂勞動人口,更要着眼於人口政策怎樣為經濟帶來未來增長點,增加社會經濟的可能性。其中,在人口政策要考量如何便利有意來港的外國企業家。

考慮到香港的市場優勢及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就有必要考慮香港可以作為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繫、資金往來、文化傳播,及至商業糾紛仲裁的地方。要配合附近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需要,令香港作為創業跳板,香港就有必要完善當下的「企業家移民計劃」。環顧同區其他競爭城市及地區的有關安排,企業家移民不只是為當地經濟帶來外來資金,更會帶來大量就業機會,甚至為青年人帶來進入其他產業的機遇。香港的企業家移民安排,仍顯得比較保守落後。

首先,根據現時香港企業家移民政策安排,申請者需要擁有學士學位。但是企業家非專業人士或科研人員,並不需要有高學歷來支撐其企業家職能或創業眼光。其次,早年東亞地區的精英華人企業家大多沒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故他們絕少擁有本科學位。再者,其他鄰近香港或發達的經濟體也甚少對企業家移民設有學歷限制,例如英國、美國、澳洲、新加坡等國。

當然,完善企業家移民計劃的最終目的,也是希望為香港帶來更多經濟收益,故此政府更有必要對參加此計劃的外地人口訂立一些有利香港發展的限制。例如,政府可以規定參與計劃的企業家在港必須聘請一定人數的港籍員工、在港成立的公司規模,甚至把初創企業注入的風險投資計算在內。而且,政府也可以考慮放寬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家的入境規限。 另外,對於現時獲得「數碼港」、「科學園」等資助的高新科技產業經驗的企業家,政府也可以增加他們入籍香港的名額,務求為香港新興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新人口政策需要「進取」更要「貼地」

近年香港的各種社會矛盾和年輕人對政府施政的各種不滿,部分也是經濟發展滯後和社會流動性不足的反射。政府在制定人口政策時,必須考慮當下年輕人的就業環境和想法,盡可能避免新人口政策對本地就業新力軍的衝擊。同時,政府也應放棄「墨守成規」的態度,盡可能吸納有助香港產業多元化和弱勢產業的高端人才,從而帶動本港的產業發展,創造更多有利不同學科背景年輕人的就業需要,促進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解決香港深層次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林曉峰,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研究員、前資深移民顧問;林子淦,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