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蘇聯消失了,但留在北冰洋的核廢品還在

切爾諾貝爾核洩漏並非蘇聯留下的唯一核災難。

端傳媒記者 張淼 綜合報導

刊登於 2017-05-18

切爾諾貝爾核洩漏事件並非前蘇聯留下的唯一核災難。前蘇聯遺棄在北冰洋的核潛艇、反應堆和放射性廢料容器,正日益威脅當地生態。

根據俄羅斯政府2012年披露的資料,前蘇聯留在北冰洋的核廢棄物包括2艘核潛艇、14個反應堆(其中5個裝滿核燃料)、19艘裝滿放射性核廢料的船隻和17000個裝有放射性廢料的容器。一旦這些放射性物質洩漏,不僅周邊海域會被污染,當地漁業也將遭遇重創,污染物可能順着洋流漂到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海域;此外,北冰洋區域擁有豐富的石油礦藏,隨着近年來石油公司湧入,開採過程中造成核廢料洩漏的風險也在大幅提高。

廢棄金屬。
廢棄金屬。

早在1972年,《倫敦公約》(London Convention;全稱《防止傾倒廢物和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就已禁止各國在海洋中傾倒廢物污染海洋環境,但直到1980年代末蘇聯才簽署這一條款;而前蘇聯在海洋中傾倒核廢料的做法,則延續到1991年前蘇聯解體。

這些核廢料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兩艘核潛艇——1981年被棄置在喀拉海(Kara Sea)的 K-27 和在2003年一次事故中沉入巴倫支海(Barents Sea)的 K-159。

根據挪威環保 NGO 貝羅納基金會(Bellona Foundation)核能專家 Nils Bohmer 的說法,K-27 載有高濃度的放射性鈾元素;綠色和平(Greenpeace)俄羅斯分部則指出, K-159 所在的巴倫支海是挪威漁業最繁盛的海域,隨着裝載放射性物質的容器老化,任何洩漏事件都可能影響俄羅斯和挪威沿岸的漁業,甚至帶來「環境災難」。

然而,由於早已被海水侵蝕數十年,部分最危險的核廢料已經很難移動,清理過程隨時可能導致放射性物質洩漏。人們對這些核廢棄物的現狀卻依然知之甚少。

被廢棄的船在水中央。
被廢棄的船在水中央。

2012年和2014年,俄羅斯和挪威科學家曾兩度組成聯合探險隊,調查喀拉海和新地群島沿線的核潛艇和其他廢料狀況。參與2012年探險的挪威輻射保護局(Norwegian Radiation Protection Authority)專家 Justin Gwynn 表示,K-27 的部分船體已經遺失,不過目前並未發現對船體的腐蝕,而周圍水域的放射性核素已遠低於20年前。2014年對 K-159 的調查也顯示,並未發現異常的放射活動。

貝羅納基金會從1992年開始介入海洋核廢料議題,基金會主席 Frederic Hauge 認為, 在開始打撈之前,最重要的是進行風險評估:「如果某些環節出錯,將會產生環境後果。」

清理成本巨大則是另一重困擾。俄羅斯最大的行政區域、位於西伯利亞的薩哈共和國是核廢棄物污染最嚴重的區域。根據薩哈自然保護部長 Sahamin Afanasiyev 的說法,薩哈約有150個地方留有共計500萬噸廢棄金屬。要完全清理這些垃圾,至少需要620億盧比(約10億美元)。

北冰洋的污染還不止來自前蘇聯時期的核廢料污染。俄羅斯緊急事務部(Emergencies Ministry)數據顯示,15%的俄屬北冰洋地區都面臨嚴重的環境污染,半數污染來自諾里爾斯克城市群和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油天然氣開採。2016年,俄羅斯檢察院在北部地區超過發現8000宗觸犯廢物循環法律的個案,其中超過1000宗已被起訴,並有840人因此被捕。

針對北冰洋的環境污染,俄羅斯政府並非毫無行動。俄羅斯政府動用軍隊清理了北冰洋群島上約6540噸的廢棄物;俄羅斯國防部長表示,計劃在2020年前清理完冷戰時期的軍事遺址。俄羅斯地理學會成員、氣象學者 Aleskander Oboimov 也表示,相比三年前到訪新地群島時遍地是廢棄的燃料桶和設備的畫面,當地狀況已大為改善。

廢棄舊鐵桶。
廢棄舊鐵桶。

聖彼得堡大學地理研究所主任 Kirill Chistyakov 預計,核廢料的清理過程還需持續10年到15年;此外,考慮到北冰洋在研究和商業開發上的重要價值,對北冰洋的清理不應局限於部分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

1.26 億美元
根據挪威輻射保護局的數據,過去20年間,挪威政府已為清理俄羅斯核廢棄物花費超過1.26億美元。

聲音

任何(對自然環境的)忽視都會在之後以血乃至人的生命作為代價,大自然比人類目前製造的任何事物都更有智慧、更強大。

聖彼得堡大學地理研究所主任 Kirill Chistyakov

來源:ViceMirrorSiberianTimesBellona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