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那個看着地球儀做大夢的小男孩,有一天成了製作世界的人

時間流逝,世界在他們手中逐漸定位,失之毫釐即會差之千里,他們是全球僅存的手工地球儀匠師。

端傳媒記者 蔣珮伊 綜合報導

刊登於 2017-05-07

走進貝勒比(Peter Bellerby)位於北倫敦斯托克紐因頓(Stoke Newington)區的工作室,你可以看見大千世界。

Bellerby Globemakers內的環境。
工作室內的環境。

大窗射入的光線照在一片片紡錘狀地球儀斷面(gore)上,映出上頭等待陰乾的漸層水彩陸塊及細緻的地圖線條。另一頭,有人正集中精神將它們拼起。時間流逝,世界在他們手中逐漸定位,失之毫釐即會差之千里,他們是全球僅存的手工地球儀匠師。

洪荒世界,創業維艱

這個看似歲月靜好的小清新國度,初創時面臨的卻是生硬而實際的難題。創辦人貝勒比表示,他先是從一家知名機構取得地圖授權,卻發現上頭儘是不正確的首都名稱;多數中東地名要不是亂寫、拼錯,就是被擺在不正確的位置。為校正資訊,他與夥伴每天花6小時、耗時整整1年才完成自己的版本。

地圖是隨着歷史發展與世界強權的政治角力而變動的產物。貝勒比說必須定時更新地圖,例如海岸線型態的改變、新人工陸地的興建、國家名稱的更換等。

像聯合國不承認台灣,你要怎麼做?身為一個地圖製作師,你就是要做出決定。

手工地球儀製造者貝勒比

被問及要如何決定地球儀上的政治版圖,貝勒比表示目前並沒有官方權威機構給出統一標準。因此,當各國當局在領土合法性上有歧見時,貝勒比便根據自己的想法繪製邊界。但他表示這也有底線,例如有俄羅斯顧客要求他將烏克蘭重新劃分給俄羅斯,或是有人要求做一個大英帝國的地球,將津巴布韋(Zimbabwe)改為尚未獨立前的南羅德西亞(Southern Rhodesia)、移除巴基斯坦並將大部分的印度地名重新命名,都被貝勒比拒絕。

貝勒比發現,幾間廠商製作的球形模具,要么是不圓,要么就是有不準確的凸起,最後他只得請 F1 賽車的製造商代工。他表示不得不吹毛求疵,因為當出現一個工差,呈現在球體上還得乘以π;另外,當你在球體上貼上24塊地圖斷面,卻發現每片都小0.1毫米,最後成品上就會出現2.4毫米的空隙。

要將二維的地圖放到三維的球體上,耗時費工,需要18個月才能達到完美標準,這也正是手工地球儀的關鍵技術及價值所在。貝勒比批評,現在所有地球儀製造者生產的作品連貼近完美都稱不上:如隨個人喜好繪製不正確的緯度線,有的製造商甚至在黏貼地圖斷面時重疊太多,而「消滅」了一整個國家;也有人為避免紙片因重疊隆起,直接從斷面中剪掉小三角形。

從給父親的禮物到給珍惜者的禮物

在父親80大壽時,貝勒比想送上一顆好地球儀作為禮物。他發現,當時他只能選一個運用大量單調的褐色、千篇一律的當代政治地球儀,或是買昂貴而脆弱、以至於無法每天賞玩的古代地球儀模型,或者自己做一個。最後他選擇自己動手,心想不過就花一筆錢與幾個月的時間,「畢竟做一顆球、把地圖放上去,會有多難呢?」

大家小時候家裏都有地球儀,小孩都會問父母,我們在地球上的哪裏?而父母會指出我們所在位置,當你看到世界是如此廣大,你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點,有時甚至小到看不見,這可以幫助你建立夢想、想像未知。

手工地球儀製造者貝勒比

而這也跟貝勒比始終對地球儀情有獨鍾有關。他認為,相較於平面地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比較偏愛地球儀,因為它是立體的,它能指出更精確的地理資訊。例如在經常使用麥卡托投影(Mercator projection)的地圖上,我們可能以為格陵蘭(Greenland)跟非洲一樣大,但事實上它的大小更像是墨西哥;又或者我們能在地球儀上看見德州事實上是美國最大的州,但澳洲最大州卻是它的3倍大。

更重要的是,貝勒比認為,當人們能夠從地球儀上看見自己所在位置、了解自身與這世界的相對大小後,它能夠幫助你培養更廣闊的視野、更勇於做夢及想像那些從未走訪過的地方。

這也是貝勒比堅持將地球儀視作精緻的手工藝術品的原因。在他的地球儀上,你可以看見陸地與海岸線以豐富的色彩調色而成,如碳灰色、松石綠、普魯士藍等;後來更在資深圖書館員的自願加入下,使得上頭的字每個都使用了18世紀常用的手寫襯線字體。有些款式上頭還會有手工繪製的動物圖案,一顆地球儀就是一幅畫。

這些精細工藝,全出自貝勒比公司十幾名員工手中,每顆地球儀的製作時間少則1個月、多則半年,產能遠遠不及於每年可製作數萬顆地球儀的公司。

我認為這已經不只是地球儀。當你製作一件會讓人非常珍惜、不是拋棄式的物品,而且很有可能會在家族中流傳數代的東西時,你會感覺到很大的滿足感。

手工地球儀製造者貝勒比

但貝勒比卻從未打算走向工廠生產線,「我想要做有機的東西,賣給真正珍惜的人」,他認為現在人們已漸漸想捨棄「拋棄式社會」的思維,相較於可快速取得卻無法長期使用的商品,他們更注重其在時間淘洗下的價值。

愈來愈多人慕名而來,向貝勒比訂做地球儀,其中不乏知名客戶,如巴黎盧浮宮便向貝勒比訂製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地球儀複製品,懸掛在主樓梯上;電影《雨果的冒險》(Hugo)也使用了貝勒比的地球,作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首次舉辦世界博覽會的開端。

做一個地球儀,每一個步驟都要相當細心。
做一個地球儀,每一個步驟都要相當細心。

貝勒比的公司遇過最艱鉅的任務之一,是重製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的地球儀。它最初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亮相,是個直徑長達50英吋、重量超過700磅的大型地球儀,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前身「戰略情報局」(OSS)委託製作,是當時最準確的地球儀,目的是供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及邱吉爾在討論戰略時參考。

「到後來很多都是固執使然」,貝勒比說,若不是當初這個突如其來的念頭後來變得無法掌控,若不是他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要把這個作品轉變成一項生意,並堅持下去,那麼它就只會是父親一項超級昂貴的禮物而已。

從另一個角度看,對貝勒比而言,或許這也是夢想成真後的必然結果。那個看着地球儀做大夢的小男孩,有一天成了製作世界的人,這樣的夢,怎麼能停在完成第一顆地球儀後,又豈能容許一絲一毫的差錯。

15 世紀
第一個現代地球儀雛形於15世紀出現,是有錢人炫耀財力的收藏品,直到18世紀工業革命後,地球儀才越來越普及。

來源:金融時報Altlas ObscuraBellerby & Co.TVBS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