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我們在這個家,看見了何謂藝術即生活

黃禹銘在淡水的私宅,彷彿是一座可以住在裏頭的美術館,這個家是他多年事業的縮影,也是他對於生活美學的最終實踐。

特約撰稿人 翁浩原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7-05-04

伊日生活美學總經理黃禹銘在淡水的私宅。
伊日生活美學總經理黃禹銘在淡水的私宅。

一直嚮往有山,喜歡山海。設計師跟我說,我瞭望台再做一層,就能看到淡海,留到下一幢吧!」黃禹銘說。這一座隱身山中的房子,是他尋覓許久,顧不得屋舍老舊無法貸款,一見鍾情而結緣的房子。出於保留房子原有的氛圍和建築結構,並沒有太多的增建和修改。這兩個原本不相連的空間,透過當代藝術空間的概念,合為一體。

私領域的部分,也就是寢室的部分,使用黑色為基底的水泥打磨混白色石子,就好像是私密的錄像作品「黑盒子」播放室;在公共空間部分,像是餐廳和客廳,就使用了「白盒子」的呈現手法,讓自然光平均的散播在開放的空間裏頭。為了連接反差極大的室內空間,他們選用木質地的材料,用一個木盒子作為緩衝地帶,連接公私領域,也巧妙的把衞浴和廁所空間給隱藏起來。靠近黑盒子的是主人的衞浴空間,靠近白盒子的是供客人使用的。

公共空間部分,像是餐廳和客廳,使用「白盒子」的呈現手法,讓自然光平均散播在開放空間。
公共空間部分,像是餐廳和客廳,使用「白盒子」的呈現手法,讓自然光平均散播在開放空間。
寢室的部分,使用黑色為基底的水泥打磨混白色石子,像是私密的錄像作品「黑盒子」播放室。
寢室的部分,使用黑色為基底的水泥打磨混白色石子,像是私密的錄像作品「黑盒子」播放室。
衛浴和廁所空間。
衛浴和廁所空間。
公共區域少用隔間,開闊和明亮感一氣呵成。仔細一看,會發現傢具和盆栽腳下都加裝了輪子,能輕易移動,創造不同的空間感。
公共區域少用隔間,開闊和明亮感一氣呵成。仔細一看,會發現傢具和盆栽腳下都加裝了輪子,能輕易移動,創造不同的空間感。
午後的庭園。
午後的庭園。

環顧公共區域,會發現到隔間的使用非常少,幾乎都是開放的。尤其在公共空間部分,透過四周開窗和院子的落地窗,光線平均地分散在整個空間裏頭,加上原來鐵皮屋原始的閣樓空間的開放,開闊和明亮感是一氣呵成的。巧妙的是,仔細一看,會發現傢具和盆栽腳下都加裝了輪子,在不同空間需求的時候,就能輕易地移動這些東西,來創造不同的空間感。

多年美學的生活實踐

大多數一走進來的人,都會被宛如中央廚房般齊全的廚房,散落各處的植物,還有滿室的藝術品,給吸引住。雖然乍看之下有些像showroom,但其實展現了黃禹銘信仰的生活美學;從用的東西、吃的東西,再到藝術品,建構一個生活即是美學的概念。這裏頭的每一個物件,都有生活的功能,不是為了增添生活味的綴飾的樣品屋。

那張似乎有點歲月的長桌,曾是專櫃裏頭的展示台,黃禹銘說:「這一張桌子是原本101專櫃的桌子,當時撤櫃改裝時,我跟公司買下來的。」脫落的塗料、真實的原木,質地單純的展現,展現了他對於環保的支持,摒棄了矯揉和造作,難以想像多年前的他,也曾追求時尚,奔向時代的最前沿。當年在開設日光大道富錦店的時候,就是收集了600件使用過的木棧板,作為餐廳裏頭的牆面。在廊道供人穿鞋子的椅子,原是義大利某間戲院的座椅,上頭甚至是有編號的。

聽聞在松山車站的總公司有一個廚房,他親自下廚給員工吃,起初實在是半信半疑,但看到這些鍋碗瓢盆,專業的廚房和長桌,這件事情的真實性就自然呈現。那張長桌,像極了歐洲咖啡館流行的「communal table」,讓大家在吃喝之餘,也能夠跟朋友互動,所以他也時常和夥伴在這裏工作,一起吃飯建立感情。

當藝術不再遙不可及

結束採訪後,車子慢慢駛入喧囂的淡水市區,那蜿蜒的路,茂密的樹林,充滿泥土草根的味道,還有彷彿是美國雕塑家Richard Serra的作品一樣,耐候鋼因氧化而有了粗糙的表面和鏽蝕紅銅色的圍牆,輕柔但剛毅的包圍着屋舍,仍舊環繞在我的腦海。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讀書,好好生活」,對黃禹銘來說,就是極致的生活美學。
「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讀書,好好生活」,對黃禹銘來說,就是極致的生活美學。

那天午後,陽光普照,我們一行人在庭園裏頭,仔細地辨認他口中的40棵茶花、30棵柑橘樹,還有金桔、檸檬、柳丁、枇杷、無花果、櫻花樹。看着黃禹銘拿着花灑,替每一個植物澆水的模樣,像極了一位貼心溫柔的紳士。「我喜歡在院子裏頭看季節的變化,我喜歡雙腳踩在草皮上的感覺。」 與大自然親近,並且「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讀書,好好生活」,並從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對黃禹銘來說,就是極致的生活美學。

如果你願意付費成為我們的端會員,請按這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