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革命性創新,起源於對科技的執迷不悔

深信科技能夠改善人類生活,是很多具使命感的科學家的信念,James Dyson 的出類拔萃,不止於此。

刊登於 2017-04-30

#Pick-Up

Dyson英國馬姆斯伯里(Malmesbury)總部。Dyson提供
Dyson英國馬姆斯伯里(Malmesbury)總部。Dyson提供

喜愛設計的朋友,在決定買甚麼產品的時候,都會遇到兩難局面,便是美觀和實用的拉鋸。

有些設計得美輪美奐的,可能便忽略了功能的考慮,相反有些設計不怎樣特別,甚至可能有點醜的,卻可能功能了得,非常實用。對美沒有甚麼要求的朋友還好,一切看功能和定價,但如果你像我一樣要求設計優美功能使得的話,便要有心理準備在眾裏尋它千百度了。

家具產品還好,因為功能結構比較簡單,焦點都放到美觀上,較容易滿足我的要求,但電器產品便叫人十分頭痛了,因為其結構的好壞對功能影響甚大,而我的經驗是,許多專門生產電器的品牌,大多數不能兼顧設計美感。就算給我遇上外型標緻的電器,很多時都在功能上只算合格。

在買過幾件美觀和實用不太平衡的電器後,我開始放棄了尋覓。直至 Dyson 的出現。

雖然 Dyson 今年慶祝成立25週年紀念,但我們要到踏入21世紀之後才開始真正接觸。還記得初次邂逅是在香港連卡佛的家品部,那是一部外形有點奇特的吸塵機,老實說我不甚喜歡,但當了解其真正具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後,加了不少印象分,並開始留意這個來自英國的電器品牌。

事實上,由於近幾年 Dyson 的發展特別迅速,坊間愈來愈見到很多有關品牌誕生及創辦人 James Dyson 的奮鬥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本身是一位工程師,很注重透過科技研究,改良已存的機器技術。1979年的一天,他在家吸塵時,發現吸塵機的吸力不夠強,於是他索性打開機件研究,發現原來當塵袋愈吸愈多塵垢時,空氣流動空間因塵垢的堵塞而減少,導致吸力下降。而這個問題卻激發起 James Dyson 另闢蹊徑鑽研嶄新方法的頑強鬥志和欲望。從此奠下了他為吸塵機起革命的根基。

Dyson新加坡科技中心正式啟用,以擴大全球研發計劃。Dyson提供
Dyson新加坡科技中心正式啟用,以擴大全球研發計劃。Dyson提供

但 Dyson 這個革命性吸塵機竟然要歷經超過十年時間,嘗試了超過五千個原型樣板,才最終造出製成品。可是由於塵袋市場收益龐大,James Dyson 的無塵袋意念太過超前新穎,1991年開始推出的時候不受傳統吸塵機廠家歡迎,後來機緣巧合之下傳到日本,引起了當地代理的興趣,使當時標價近二千英鎊的吸塵機卻能在日本大賣,並拿到日本舉辦的設計比賽大獎。

James Dyson 在賺到第一桶金後便馬上在英國設置廠房和研發中心,由此開展了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研發之路,先是因為了改良公共乾手機而研究壓縮空氣技術,繼而生產了既環保又美觀的 Dyson 乾手機,然後再把同樣的技術原理應用在風扇設計,生產了全世界第一部「無葉」的風扇,還有去年最新推出的風筒等等。

深信科技能夠改善人類生活,是很多具使命感的科學家的信念。James Dyson 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我認為還因為他對科技有一種執迷不悔的堅定意志。為了研發更堅硬及更耐用的塵筒,於是採用了防暴盾物料製造塵筒。而在組裝摩打時,為了令摩打更小更輕,於是完全不用螺絲,全用膠水接合,為了這個原因,他便和工程師花不少時間研究最完美的膠水。

今天 Dyson 的產品行銷全球超過七十個國家,業務蒸蒸日上。而身為工程師的 Dyson 卻深明科研發展人才的重要,而要培育便要投放更多資源,提供適合的環境和設施。於是 Dyson 設立多項基金和獎學金,和多間大學和學院都有合作項目,亦有針對小學生的項目,培養他們對科技的好奇心和興趣。

James Dyson在新加坡科技中心演講。Dyson提供
James Dyson在新加坡科技中心演講。Dyson提供

就像今年二月初,James Dyson 便特地飛到新加坡,出席品牌開設的全新科技中心開幕。跟著又公布了於品牌基地英國威爾特郡(Wiltshire)的科技園區擴充計劃。截止2017年2月品牌公布的資料顯示,Dyson 光在過去四年間便招攬了超過1000名工程師,目標為至2020年增加3000個工程師職位,而電子工程將會是未來發展重點。去年9月耗資2.5億英鎊,位於威爾特郡(Wiltshire)的全新廠房開始啟用,內有129間研究室專注未來科技開發,200個活躍的科技專案,並與全球40所大學合作開展50個活躍的研究項目。目前園區內有2500名Dyson員工。2017年九月,園區還將迎來Dyson工程學院(Dyso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的開幕。目前 Dyson 擁有超過7500項專利以及待審批專利,其工程師及科學家團隊共有超過3500人。

看著這一堆數字,大家可能沒有甚麼概念,但有一點肯定的,便是 Dyson 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和近幾年迅猛的發展,和創辦人不惜工本投入在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有關。這便是維持私人公司運作的好處,一切發展都能往提升產品質素的方向進發,絲毫不會被實際營運數據左右,而背後支撐這一切的,便是 James Dyson 不斷挑戰限制的信念。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