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編讀手記

Your Opinion:廣告、付費訂閱、社群營運…媒體該如何生存?

未知旅程裏,我們一起探索生路。

端傳媒實習記者 楊鈺 整理

刊登於 2017-04-15

#編讀手記

有人認為,為優質內容付費是對「優質產品」的鼓勵和對生產者的尊重,讓更多的人習慣並選擇為優質內容付費才能避免信息氾濫。然而在習慣免費閱讀的華文媒體語境內,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
有人認為,為優質內容付費是對「優質產品」的鼓勵和對生產者的尊重,讓更多的人習慣並選擇為優質內容付費才能避免信息氾濫。然而在習慣免費閱讀的華文媒體語境內,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

專欄 Your Opinion 精選重要報導、爭議話題底下,讀者的評論、來信、或者獲得授權的個人臉書感言,整理成文並發佈,讓更多人可以讀到你的觀點,讓聲音穿透同溫層。歡迎你繼續在端APP網站寫評論,在端的Facebook留言,或者寫信給我們editor@theinitium.com。我哋實睇,一條都不會走寶。

本月初,我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陣痛。許多讀者在表達關心的同時也在與我們一同思考如何走接下來的路,「媒體營運模式」的話題隨之回到公共討論。

事實上,流量如何變現、不依靠廣告媒體如何存活,是全球媒體人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一直以來,網絡媒體比較依賴廣告收入獲取盈利。然而,社交平台對流量和廣告收入的壟斷、市場的高度競爭環境,又讓媒體陷入生存和盈利的困境。

困窘之中,內容創業者開始尋求其他突破口——「訂閲制」、「會員制」、「付費牆」和「問答打賞」等。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付費訂閱模式成了媒體求生的良方,然而,如何在競爭劇烈的市場守着核心訂戶,並尋找潛在觀眾,仍是媒體面對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國大陸興起的一批以「分答」、「知乎LIVE」等為首的知識付費產品,為媒體創業提供新思路,但其成效及參考價值仍有待觀察。

我們的主編張潔平所說,「理想主義不能當飯吃,但我們想與你一起努力,給理想主義掙一口飯吃。」流量該如何變現?公民記者時代付費訂閱是否可行?付費訂閱之後如何維護讀者社群?讓我們一起聽聽讀者的聲音。

你願意為內容付費嗎?

有人認為,為優質內容付費是對「優質產品」的鼓勵和對生產者的尊重,讓更多的人習慣並選擇為優質內容付費才能避免信息氾濫。然而在習慣免費閱讀的華文媒體語境內,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並認為這樣唐突地開始付費訂閱很可能阻止新用戶加入的同時損失舊的讀者流量。內容付費在當下可行嗎?你願意為內容付費嗎?

你的阿清醬:有次聊到這個問題,我的專業課老師說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我為新聞付費是因為我想看到更好的新聞」。

安迪:個人認為付費新聞制對端傳媒的發展不太好,這樣做有可能會限制文章的傳播速度及範圍,似乎不利於擴大讀者群。

AE:為優質內容付費當然願意啦,其實同訂多份報紙無甚麼差別,而且付費媒體的質量總體來講比報紙還要高。但網路上信息選擇太多,casual reader比例應該不少,廣告看兩下倒無所謂,如果訂閱才能閱讀的話肯定有人會說「我就隨便看看為什麼要給錢」……

Danielle:感覺這是目前媒體轉型比較合適的方向吧,但為「內容」付費,內容一定要與價值對等。在內地,自媒體做得風生水起,質量卻日趨下降,把廉價的「內容」偽裝成知識,以獲利為最終目的。這種以出售商品為目的包裝廉價內容的行為有時候真的讓我對「內容變現」產生懷疑。

清蒸魚:我覺得討論願不願意為內容付費的前設,一定要先看有沒有值得付費的內容。

這個價值可以是對自己的意義,例如作為投資者,為了快速獲取有價值的財經資訊,進行投資決策,當然要為 Bloomberg 等財經資訊平台付費;也可以是內容對於公眾利益的價值,例如香港的傳真社、Hong Kong Free Press 等;當然很多時候,兩者可能是混雜在一起的,如果一個內容平台特別對自己胃口,大大節省了篩選資訊的時間,我當然是願意付費的,花錢買時間嘛。

這主要是針對「內容」中資訊這一塊的,還有一塊是知識,買書、借書、報班上課等等,都是在為知識付費,也就是在為內容付費,不過我們在傳統上就不覺得為知識付費是個問題,因為你不付費從來就沒有免費的書看,沒有免費的課上,就算有,質素可能也遠低過於付費的同類產品。

但為資訊付費,中文讀者好像不大有這個習慣(可能也是因為根本沒有值得付費的內容)。無論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原本需要付費的外媒,中文版都是免費的;去年科技新媒體《離線》(Offline)進行了為期一年付費閱讀的嘗試,也在今年一月宣告失敗。面對所有同類產品的免費「圍剿」,中文付費閱讀之路可謂道阻且長。

elvis_lai:我同意讀者是願意為有益於自己的知識/對社會有利益的媒體和內容付費。但我則認為對讀者拒絕付費的原因是在眾多媒體(而不少會提供優質內容)並存的環境下,媒體要吸引讀者為其下的內容付費難度很高。即使讀者願意為知識繳費,讀者偏向不會同時向多個媒體付費訂閱。

通常讀者的訂閱習慣就像買報紙一樣,主要買A報紙,而其他的報章的內容主要通過免費渠道索取。原因有二:一,讀者未必願意承擔訂閱多個媒體的成本。二,讀者就於時間所限和個人偏好問題,不能確保自己會長期留意多個媒體的內容。例如,在讀者本身沒有留意B媒體的內容前題下,只因為B媒體對某時期的一宗新聞報導詳細,難以使讀者付費訂閱(通常訂閱期都是一段長時間),反正讀者不能夠確保自己在該新聞冷卻後會繼續留意B媒體。

因此,我認為媒體如何吸引讀者付費,是一個很困難的議題。就此,我有以下兩點建議:

一,媒體應使付費更靈活,提供更多訂閱選項, 例如增設短期訂閱/按篇章數量收費,這有助吸引不打算長期關注該媒體但卻有意於短期內留意其內容的讀者。

二,利用社交媒體增加曝光率,有助日後眾籌或宣傳訂閱服務。傳真社多宗揭發社會不公的報導就是很好的例子,證明當網民認同其持續的努力,就會願意以金錢支持。

當然,提升內容質素是最重要的,但瞭解讀者的習慣及為他們提供適合的訂閱選擇,能在支持媒體營運上事半功倍。

付費訂閱的多樣選擇

在技術不斷創新的今天,多樣的付費模式似乎打開了付費自主選擇的大門。眾籌、打賞、特定內容付費、單篇付費等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發展契機,然而,眾籌和打賞的不穩定性、打賞引發的分配問題等又讓許多媒體舉棋不定。站在讀者的角度,即使想要付錢,哪種付費模式更好呢?

SK_Lau:有質素的媒體需要有質素的讀者支持,在人心浮躁的年代,端注定會走艱難的道路,但亦突顯端的定位。我認為可參考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的年月收費模式,又或者像荷蘭新聞平台Blendle按每篇文章收費模式。

ZhibinHong:希望你们能添加“赞助”的功能,否则改为付费,就会挡住新的增长~

lllolll:很多人提到「眾籌」,可能不失為一個嘗試,但相比巨大的成本投入,是否又是杯水車薪?終究難是長久之策吧。國內外一些嘗試眾籌的媒體多是不擔心收入玩玩尋求增強用戶黏性,但也有像 de correspondent 這樣純靠眾籌做起來的,不過也還是要結合市場現狀。

Frank0594:目前付费有两种,一种是订阅,一种是打赏。前者的媒体又分两种,大众媒体和小众媒体,大众媒体要搭乘全球化的浪潮才能获得足够的订阅户,才能在不降低新闻成本的同时营利。后者以单篇文章为对象,充分彰显科技公司即媒体的概念,现在也只有中国已经建立起文章打赏功能,台湾也有人在推动内容灌溉计划,还没出效果。这个通道最令人忧心的是管理,打赏和流量为王一样,写者是可以利用网络愤怒的情绪来赚钱的,同时容易滋生假新闻,在社会撕裂的现在,若无法建立良好透明的监控机制,打赏也并非好事。我个人愿意对好内容付费,不过是买报纸杂志~

四川车神长岛老爷:文章打赏模式真的不错,最好支持微信-支付宝。流量变现应该如此。

tt233:很喜欢端,在这里学到很多。作为一个经济暂不是很宽裕的大陆读者,加入会员可能难以享受福利同时有点负担,希望能为开通类似捐赠或赞赏的功能,让我和类似情况的读者也为端出一份力吧。

我喜欢小新这个名字:已经被大陆许多行业巨头试验过的文章打赏的知识付费模式,为什么端传媒没有尝试一下呢?是因为担心文章打赏制度会将媒体的风格带偏么?这个也可以在后续的分配过程中进行安排,或者打赏的对象就是整个端传媒吧?

未設定暱稱:可以对部分深度报道独立付费

Wen Lin:可否不定期的将一些文章精选成书出售?也许不可行,但如有,会愿意购买收藏。

牆奴:內容平臺應該同時兼有付費和免費。

付費的內容,要麼是其內容本身對用戶有針對性價值的,要麼是從內容中衍生出的增值服務。付費的方式,應該儘可能讓用戶有更多的選擇,需要區分長期付費和臨時付費。長期的需要以直接訂閱爲主,然後往社群方面發展同時提供更多的擴展服務;臨時的需要把付費對象細分出來,可以根據內容細分,也可以根據時間細分等等,同時付費的金額也要相應的靈活化、精細化,還要考慮到用戶的購買力等問題。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在某些付費項目上,最好可以有討價還價的空間,能公開一些成本方面的信息是最好的。

另外,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即付費的便利性。對於線上付費而言,便利性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用戶是否會付費。

付費訂閱只是第一步?

端傳媒《付費訂閱是媒體的救命良方,但只是存活的第一步》一文中提出,支撐付費訂閱的,是基於數據分析的精準營銷和社群運營。媒體想要在競爭激烈的信息市場上存活,「客戶服務」也非常重要。「『付費訂閱』的模式賦予了每則新聞價值,但確定價值後,商業才剛剛開始。」如果付費訂閱只是第一步,那接下來呢?

SK_Lau:像北韓深度遊這項目是不錯的嘗試(可惜知道太遲,無法請假參加),可以看見由純網媒轉型到文化產業的可能性,像36氪一樣由寫互聯網初創企業的深度報導的媒體發展至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投融資服務的多媒體。這是一個參考方向。

清蒸魚:既要養活團隊,又要持續生產有價值的內容,同時要保證內容的傳播量,是否有可能?我想肯定是有的,無論專注調查報導的香港傳真社,還是專注於用英文報導香港的 Hong Kong Free Press,又或是台灣的上下游新聞市集,都是成功的範例,他們或是通過眾籌,或是通過探索垂直領域內報導和電商結合的可能,殺出了一條血路。

牆奴:提一下「價值互惠」,平臺爲用戶提供內容價值,用戶當然應該有所回報,但回饋的價值不一定得是金錢,比如以知識易知識、有效安利等等,當然這裏的想象空間很大,無需拘泥於此。

醫心人:你們或許該檢討下只營造新聞 (news) 不營造社群 ( community) 的方向. 若果單向式的新聞傳遞, 何須要付費給你了? 因為資訊的發達, 幾乎任何一條新聞都可以google search 找到最詳盡的 content, 找不找到, 知不知道, 只是時間問題 (即使我肯付費, 那個compensation 只是給你幫我search and assembly data 罷了, 不是因為你內容特色) . 純 news content provision 極度容易被讀者伸一個懶腰就轉了台, 無懸念! 無慣性收視! 因為讀者取得的東西 replaceable cost 實在太平宜!

AllenLee:當有很強大的機器人爬蟲出現時,也許現有媒體會有新的「人與機器」共存的商業模式

TerryMC:為優質內容付費,不只是購買內容(Content),有優質的文字、觀點、引導思考,當然經得起考驗;還需要配套(Context),比較全面的選材及報導,避免製做迴音效應,好既用戶體驗,一篇接一篇的觀看,甚至討論,讓端跟讀者,作者跟讀者,讀者跟讀者間互相有交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