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登記還是不登記,俄羅斯愛滋病病毒攜帶者的疑慮

俄羅斯是愛滋病毒攜帶者與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今年政府終於直視問題,對攜帶病毒者登記註冊,然而質疑的聲音卻不絕於耳。

端傳媒記者 吳培 綜合報導

刊登於 2017-04-15

Svetlana Izambayeva 現年37歲,這位伏爾加河市的前理髮師是俄羅斯最非同尋常的選美冠軍:她曾於2005年贏得「積極小姐」(Miss Positive)的頭銜,這是俄羅斯專為攜帶愛滋病毒婦女舉辦的選美大賽,而 Izambayeva 是該榮譽的首位得主。

那一年,Izambayeva 在數千萬俄羅斯人的見證下,在電視上講述自己感染愛滋病毒的經歷,一度被視為俄羅斯政府終於開始正視國內愛滋病問題的信號。但諷刺的是,奪冠4年後,Izambayeva 再度因自己的愛滋病患者身份面臨困境:2009年,她的母親去世,法院根據愛滋病毒攜帶者不能成為兒童法定監護人的條例,剝奪了 Izambayeva 對兩個弟弟的監護權。兩個男孩一度被送進孤兒院,飽受毆打與欺凌。

我整整努力了8次,才贏回對弟弟的監護權。

兩個弟弟曾被送進孤兒院的愛滋病毒攜帶者 Svetlana Izambayeva

Izambayeva 的經歷表明,從一場選美比賽到杜絕對愛滋病毒攜帶者的污名化,甚至從制度上保障其利益,俄羅斯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愛滋病毒感染率迅速上升的俄羅斯

俄羅斯衞生部長 Veronika Skvortsova 在2016年3月披露的資料稱,截止當年1月,俄羅斯愛滋病毒攜帶者已超過100萬,幾乎是2011年的兩倍。據她估計,到2020年,這一數字可能會達到250萬。

俄羅斯總人口約為1.43億。換句話說,目前這個國家的愛滋病毒感染率不到1%,這和包括南非(12.2%)、博茨瓦納(Botswana,17.6%)等國的愛滋病感染率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但是那些國家的愛滋病流行趨勢已經得到控制,感染率正在逐步下降,而俄羅斯卻是愛滋病毒攜帶者與發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每天新增約300名感染者,每年有近30000人因此喪生。

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2016年發布的報告,東歐和中亞是愛滋病毒感染率迅速上升的唯一地區。自2010年以來,上述地區愛滋病毒感染的年增長率達57%,而在2015年新增病例中俄羅斯佔80%。報告認為,預防計劃的低覆蓋率,特別是對注射吸毒者的干預過少,是俄羅斯愛滋病毒感染率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

一個前共產國家如何防治愛滋病?

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的滋病控制和預防行政中心的臨時檢查站,衞生保健工作者正為市民進行快速血液測試。
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的愛滋病控制和預防行政中心的臨時檢查站,衞生員正為市民進行快速血液測試。

愛滋病專家和 NGO 人士批評稱,愛滋病毒感染率迅速上升的背後原因是遲遲不肯正視問題的政府。在前蘇聯時期,這個國家還是個「談性色變」的地方。性工作者理所應當地受人鄙視,而同性戀則被視為犯罪,最高可判監5年。

1991年,蘇聯垮台後,人們在國門大開的興奮中也開始品嘗自由的苦果。首先是性:報紙上登滿「按摩」小廣告,莫斯科主幹道特維爾大街(Tverskaya Street)上是排隊攬客的性工作者;接下來是毒品:早在2000年初,俄羅斯就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毒品消費國之一,據毒品藥物管制局(FSKN)去年披露的數據顯示,約有150萬俄羅斯人沉迷海洛因。

由於缺乏公共教育,許多俄羅斯人至今仍然認為愛滋病是癮君子、同性戀者以及妓女的「專屬疾病」。

俄羅斯社會輿論基金會(FOM)2012年開展的全國性調查顯示,48%的俄羅斯人認為大部分毒品使用者患有愛滋病,26%的受訪人士認為「淫亂者」最容易感染愛滋病毒。而監測機構 NewsEffector 同年進行的另一項調查顯示,在16至35歲的俄羅斯人裏,有63%曾在完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俄羅斯公共機構一貫傾向於以禁毒或者道德教育等方法嘗試解決愛滋病問題,而不願意按照國際慣例從更多層面推動預防愛滋病的有關措施——比如在學校裏開展性教育、向性工作者發放安全套等。

普京(Vladimir Putin)於2012年再度擔任俄羅斯總統後,事情變得更糟。普京政府誓言打擊一切西方勢力,不管是政治思潮,還是對性小眾的寬容、由外國非牟利組織推行的愛滋病防治項目。莫斯科唯一向吸毒者發放乾淨針頭的非牟利組織 Andrey Rylkov 基金會主席 Anna Sarang 就直言不諱地批評稱,通過減少資金、阻礙國際捐助者及本土非牟利機構的工作,「普京政府在直接破壞俄羅斯的愛滋病防治工作」。

不過在愛滋病毒攜帶者以每年10%至15%速度遞增的情況下,俄羅斯政府也不得不採取新的應對措施。總理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2016年3月表示,愛滋病蔓延屬於「國家安全問題,是俄羅斯的悲劇」。

今年1月1日開始,俄羅斯政府開始對愛滋病病毒攜帶者進行登記註冊。衞生部副部長 Sergei Krayevoi 表示,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於「評估和統計到底有多少愛滋病毒攜帶者,已經安排了什麼治療計劃」等資料。儘管衞生部新聞發言人 Oleg Salagai 強調並不會強制人們註冊,但俄羅斯衞生部藥物治療支持部主任 Yelena Maksimkina 反問「不知道病人的情況,我們怎麼開藥呢?」,暗示患者需要登記在冊,才能得到急需的藥物。

考慮到俄羅斯政府對愛滋病患者、吸毒人士、性工作者與性小眾群體不友善的歷史記錄,人們開始擔心註冊制度可能會導致新的問題。

2013年,俄羅斯通過了禁止向未成年人「宣揚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的法律,這意味着任何被視為有損東正教所倡導「傳統與價值觀」的 LGBTQ 行為都有可能被起訴。但與此同時,這些人又屬於感染愛滋病毒的高危人群。在此背景下,當這類人群向政府公開自己的愛滋病毒攜帶者身份時,他們有可能面臨雙重的污名化與歧視,而政府更可以直接利用登記名單來進一步打擊俄羅斯的 LGBTQ 社群。

對如何在俄羅斯當一名愛滋病毒攜帶者有切身體會的 Izambayeva 就表示,比起獲得適當的治療,要消除政府及民眾的偏見更困難,而在消除偏見之前,「相信愛滋病會繼續在俄羅斯蔓延」。

污名化

污名化指一個群體將人性的低劣強加在另一個群體之上,並加以維持的動態過程,它是將群體的偏向負面的特徵刻板印象化,並由此掩蓋其他特徵,成為在本質意義上與群體特徵對應的指標物,在這個過程中,處於強勢且不具污名的一方最常採用的一種策略,即「貼標籤」。典型的污名化表現例如「黃禍論」、「猶太人是低劣的人種」等。(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LGBTQ

LGBT是英文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首字母縮略字。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詞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文化多樣性,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另外,也有人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半島電視台HIV JusticeLGBTQ NationForeign Policy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