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2017年度普立茲獎出爐,關於紐約警察局濫權的報導奪得最高榮譽

刊登於 2017-04-11

紐約時報攝影師 Daniel Berehulak(中)憑菲律賓掃毒殺戮相片,奪下突發新聞攝影獎。
普立茲新聞獎揭曉。紐約時報攝影師 Daniel Berehulak(中)憑菲律賓掃毒殺戮相片,奪下突發新聞攝影獎。

當地時間4月10日,一年一度的普立茲新聞獎(Pulitzer Prize)獲獎名單出爐: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與非營利新聞平台 ProPublica 合作的關於紐約警察局濫權的報導奪得最高榮譽——公共服務獎(Public Service);華盛頓郵報有關美國總統特朗普個人基金會的調查報導獲得國內報導獎(National Reporting),而由紐約時報發表的一系列有關俄羅斯政府暗中擴大其國際影響力的報導獲得國際報導獎(International Reporting)。

普立茲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自1917年起由哥倫比亞大學根據報紙出版商約瑟夫・普立茲(Joseph Pulitzer)的遺產基金設立,目前由14項新聞類獎項和7項創作類獎項組成。

紐約每日新聞與 Propublica 合作的報導主要由數據項目編輯及調查記者 Sarah Ryley 一人完成。報導揭露了紐約警察局濫用《反滋擾法》(Nuisance Abatement Law),使得數百名無辜的少數族裔被迫離家,並最終促使紐約市議會去年底通過削減警權的法案。普立茲獎委員會稱讚報導運用故事、編輯、插畫、攝影、圖表、影片以及具互動性的多媒體手段,是公共服務獎項的「出色典範」。

華盛頓郵報記者 David Fahrenthold 自去年初開始關注特朗普基金會的捐款情況,最終踢爆特朗普實際的捐款情況並不向他本人聲稱的那麼慷慨。在調查過程中,Fahrenthold 遇到的最大困難之一是無法直接從特朗普基金會獲得相關數據。他採取的辦法是,對過去的公開報導進行一一核查,並在 Twitter 上不斷更新自己的調查進展以及號召網友們提供線索。普立茲獎委員會認為 Fahrenthold 的做法「創造了一種透明報導模式」。

當下的新聞業並非處於衰退期,而是身處變革之中。

普立茲獎委員會主席 Mike Pride 在頒獎典禮上表示

地方媒體表現亮眼

除了傳統大媒體外,地方性媒體也表現突出,只有14名員工的家族式媒體《風暴湖時報》(The Storm Lake Times)以一系列社評挑戰大公司在愛荷華州的農業利益而獲得社論寫作獎(Editorial Writing)。

加州奧克蘭(Oakland)市去年12月一個由倉庫改造的藝術家聚居地「幽靈船」發生大火,造成近40人死亡。當地的《東灣時報》(East Bay Times)憑藉對此的報導獲得突發報導獎。

調查報導獎由西維珍尼亞州(State of West Virginia)的《查爾斯頓憲郵報》(Charleston Gazette-Mail)奪得。記者 Eric Eyre 追蹤鴉片類藥物(opioids)的流入如何使得該地區成為美國因藥物濫用而死亡率最高的州。這也是這份報紙首次獲獎。

在影像報導方面,自由攝影師 Daniel Berehulak 為紐約時報拍攝的一組有關菲律賓鐵腕掃毒的照片,獲得突發新聞攝影獎。而《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攝影師 E. Jason Wambsgans 拍攝的有關一位母親如何幫助經歷槍擊的10歲兒子重建生活的一組照片獲得專題攝影獎。

而在創作獎方面,去年憑藉小說《地下鐵路》(The Underground Railroad)摘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小說家懷海德(Colson Whitehead)再度憑此獲得普立茲小說獎。小說講述了19世紀中期,年僅15歲的女黑奴科拉經由「地下鐵路」逃離南方的故事。這本書自去年8月出版後就獲得廣泛關注,一度成為紐約時報暢銷版冠軍,並受到脱口秀主持人雲費(Oprah Gail Winfrey)和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推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華裔作曲家杜韻(Du Yun)憑藉講述人口販賣的歌劇作品《天使之骨》(Angel's Bone)獲得音樂獎。這是第二次有華裔作曲家奪得普立茲音樂獎。2011年,美籍作曲家周龍曾經憑藉歌劇《白蛇傳》成為史上首次獲得該獎項的亞裔人士。

附:2017年普立茲獎完整獲獎名單

新聞類

  • 公共服務獎:《紐約每日新聞》、Propublica
  • 突發報導獎:《東灣時報》團隊
  • 調查報導獎:《查爾斯頓憲郵報》的 Eric Eyre
  • 解釋性報導獎: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McClatchy 報業公司、《邁阿密先驅報》
  • 地方報導獎:《鹽湖城論壇報》團隊
  • 國內報導獎:《華盛頓郵報》的 David Fahrenthold
  • 國際報導獎:《紐約時報》團隊
  • 特稿寫作獎:《紐約時報》的 C.J. Chivers
  • 新聞評論獎:《華爾街日報》的 Peggy Noonan
  • 文藝批評獎:《紐約客》的 Hilton Als
  • 社論寫作獎:《風暴湖時報》的 Art Cullen
  • 評論性漫畫獎: 《邁阿密先驅報》的 Jim Morin
  • 突發新聞攝影獎:自由攝影師 Daniel Berehulak
  • 專題攝影獎:《芝加哥論壇報》的 E. Jason Wambsgans

創作類(文學、戲劇、音樂)

  • 小說獎: 《地下鐵路》(The Underground Railroad),作者:Colson Whitehead(Doubleday)
  • 戲劇獎:《汗》(Sweat),作者:Lynn Nottage
  • 歷史獎: 《水中血》(暫譯,Blood in the Water: The Attica Prison Uprising of 1971 and Its Legacy),作者: Heather Ann Thompson(Pantheon)
  • 傳記文學獎: 《回歸》(暫譯,The Return: Fathers, Sons and the Land in Between ),作者:Hisham Matar(蘭登書屋)
  • 詩歌獎: Olio,作者:yehimba Jess(Wave Books)
  • 非虛構獎: 《驅逐》(暫譯,Evicted: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作者:Matthew Desmond(Crown)
  • 音樂獎:《天使之骨》(Angel's Bone),作者:杜韻
7
普立茲獎已舉辦101屆,作曲家杜韻是史上第7位獲的普立茲獎的華人。

聲音

擔任普立茲獎評委會主席後,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做新聞的方式,所以我對新聞的未來充滿信心。我最大的希望是,在社區新聞的報道方面能有更多的新聞途徑和媒介,以履行以往地方性日報的功能。

普立茲獎委員會主席 Mike Pride

普立茲獎

Pulitzer Prize,亦稱普立茲新聞獎,是於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匈牙利裔美國人約瑟夫•普立茲的遺願設立的獎項。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立茲獎被視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普立茲獎在每年的春季,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普立茲獎評選委員會的十四名會員評定,5月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正式頒發。普立茲獎由最初的「為公眾服務優異獎」一項新聞獎發展至現在的十四項新聞界獎和七項創作界獎。新聞界的獲獎者可以是任何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須在美國週報(或日報)中發表的;創作界獲得者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例外是歷史獎:只要是關於美國歷史的書都可獲獎,作者不必是美國人。(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BBC微信公號「谷雨故事」微信公號「新聞實驗室」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