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所以,這種暴龍有「第三隻手」,而且長在臉上?

刊登於 2017-04-04

有研究發現暴龍在交配時會和配偶互相摩擦臉部。圖為英國倫敦一個表演節目中的暴龍模型。
有研究發現暴龍在交配時或許會和配偶互相摩擦臉部。圖為英國倫敦一個表演節目中的暴龍模型。

憑藉鋒利的牙齒和龐大的體型,暴龍科(Tyrannosauridae)恐龍可稱得上史前世界當之無愧的霸主。但與此同時,暴龍科恐龍卻擁有與其體型並不相稱的兩隻短小前爪,因而無法像大多數哺乳動物一樣用「雙手」完成諸如覓食、築巢及照顧幼小等工作。

暴龍如何彌補「小短手」的不足呢?科學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新近刊登的一篇論文顯示:基於對25年前發現的一份恐龍化石樣本的分析,美國迦太基學院(Carthage College)古生物學家 Thomas Carr 領銜的研究團隊認為,暴龍科恐龍進化出了高靈敏度的鼻嘴結構(Scout),「如同第三隻手」般的面部系統不僅能高效地幫助它們完成獵捕工作,還能在交配時用於向伴侶「表達愛意」。

為了向著名的古生物學家霍納(Jack Horner)致敬,研究團隊把這種恐龍命名為「霍納懼龍」(Daspletosaurus Horneri),又親切地叫它「霍納的嚇人蜥蜴」(Horner's Frightful Lizard)。霍納懼龍同暴龍(Tyrannosaurus rex)一樣同屬於暴龍科,但比自己著名的「堂弟」要早出現約1000萬年,存在於距今約7520萬年至7440萬年前,生活在現今美國西北部的蒙大拿州(Montana)一帶,其體積大約為暴龍的四分之三。

論文第一作者 Thomas Carr 稱霍納懼龍可能沒有嘴唇,因為化石樣本分析顯示,其面部堅硬的塊狀皮膚直接延展到牙齒附近。並且令人稱奇的是,在化石的鼻嘴及額骨部分,分布着大量的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分支,顯示此類具有超強感官能力的皮膚或許具有比人類手指更高的靈敏度。研究團隊認為,這是暴龍科恐龍成為出色「殺人機器」的關鍵所在。

這次的發現向我們展現了暴龍科恐龍家族的驚人事實:比學校巴士還高大的肉食者,臉部布滿皮廯般的塊狀物,卻能用靈敏的鼻嘴部分捕捉到獵物的所在。

此篇論文評審之一、英國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 Stephen Brusatte

除了獵捕之外,這種高靈敏度的鼻嘴結構或許也有利於暴龍科成員繁衍生息。論文認為,母暴龍可以藉此探測及維護合適的築巢温度,而成年的暴龍也能借用這一能力温柔地守護自己的恐龍蛋,以及在交配時作為「前戲」的一部分互相摩擦臉部。

研究論文同時也指出,這種高靈敏度的感官系統在鳥類與鱷魚等動物中也能看到:它能幫助鳥類進行長距離的定位、讓蝮蛇藉助紅外線識別獵物的體温、令潛伏在水中的鱷魚通過水波的輕微震動來獵捕動物。

聲音

沒人能想像的到,暴龍這種陸棲動物竟然能將整張臉變成精細的感官系統!

美國俄亥俄大學古生物學家 Lawrence M. Witmer

由於我們並不擁有相同的感官系統,這種靈敏度完全超乎人類的理解之外。

此篇論文評審之一、英國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 Stephen Brusatte

暴龍科

暴龍科(Tyrannosauridae)意指「暴君蜥蜴」,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暴龍超科的一科,包含艾伯塔龍亞科與暴龍亞科,共計6個屬,但某些科學家認為只有3個屬。暴龍科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化石可見於北美以及東亞,各地物種不盡相同。暴龍科演化自原始的暴龍超科,它們通常是所處生態系統的頂級掠食動物,位於食物鏈的頂端。暴龍科最大的物種是暴龍,暴龍也是地表上出現過的最大型掠食者之一,身長可達13公尺,體重可達10公噸。暴龍科為一群二足肉食性恐龍,具有巨大的頭骨與大型牙齒,後肢長,比例適合奔跑;但前肢非常短小,上有二指。與大部分其他恐龍不同,大部分的暴龍科化石十分完整。這使得暴龍科的生物學方面研究十分深入。科學家目前着重在暴龍科的個體發生學、生物力學、生態學以及其他方面。暴龍的某些標本已經發現了軟組織。(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衞報紐約時報Science Daily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