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 ON風物

我為什麼要打機?給所有討厭自己的硬核玩家

醫生,難道我還要感謝遊戲嗎?我其實是想治好自己這麼大年紀還玩物喪志的毛病,想做個有用的人。

端傳媒記者 楊靜

刊登於 2017-04-02

#Game ON

「那你抑鬱的那段時間都做些什麼?」心理醫生在那邊的椅子上問。

「什麼也沒做,到了晚上孤零零睡不著,就打遊戲吧。」

「打什麼遊戲?」

「也沒什麼特別的,我不記得了,讓我回家看看。」

打開 Steam 的記錄,發現我一整個冬天都在殺殭屍。

簡單的冒險射擊,有點像小時候的《魂鬥羅》,動作就是跳躍、射擊、扔手榴彈和燃燒彈,武器有七、八種可以換,角色形象和難度也能選。玩了十幾遍之後,遊戲就變成了肌肉反應,哪裏有殭屍根本不用想,平均4小時通關的遊戲,我2小時就隨便結束。

guns-gore-cannoli-club
打開 Steam 的記錄,發現我一整個冬天都在殺殭屍。

兩小時也剛好可以看兩集《新聞室風雲》(The Newsroom),一部講奧巴馬執政時美國電視新聞製作人的劇集。這部劇我大概看了三十多遍,可以脱口而出80%台詞。後台開兩集聯播,然後邊聽邊炸死一幫噁心的殭屍,心不在電視劇也不在遊戲上,強迫症似的對著 Macbook 兩小時,終於沒有氣力再做什麼,便沉沉睡去……

「打遊戲的時候會覺得有成就感嗎?」我把自我調查的結果匯報給醫生,他一點不驚訝。

「無腦遊戲很難有成就感,但是覺得很舒服,到點就會自動打開遊戲和電視劇,有點像一種儀式。」

「為什麼不打別的遊戲呢?」

「其實也有,不過都挺老的,甚至會不斷打一個1990年代的台灣遊戲,那也是我玩過的第一個電腦遊戲。說實話,那款遊戲所有可能結局我都觸發過,連每個 NPC 的對話都記得起來,我也不知道自己幹嗎還在玩,玩的時候也沒有特別高興。」

「玩的時候,覺得有一種安全感嗎?」

我擁有自己電腦大概是在14歲,商家不知為什麼預先安裝了《盜墓者羅拉》(Tomb Raider)、《雷神之錘》(Quake)和《世紀帝國2:帝王世紀》(Age of Empires II)。但因為我手眼協調能力偏低,很快四處找來一批角色扮演和經營養成遊戲,不分晝夜地玩。

爸媽發現不小心給我買了一台「高級遊戲機」,於是展開一場鬥智鬥勇的持久戰:先是藏鍵盤,那我就只玩用鼠標的遊戲;然後藏鼠標,我就從同學那裏日租鼠標艱苦奮鬥。後來來了「大招」──我媽把顯示屏搬到地下室,我沒有鑰匙,也沒辦法把那麼重的顯示屏搬上五樓,但還是學會了如何把電腦主機連到電視上。有時也存錢去網吧,不過網吧煙味重,一回家全身都是破綻,容易捱打,所以還是少去。

有個寒假,我報名參加英文輔導班,靈機一動,居然摸索出一條逃學之路:早晨9點整裝待發假裝出門上課,在寒風中閒逛半個小時,然後用公用電話打回家中,確定無人接聽後安全返回,打開遊戲盡情歡樂到中午,假裝下課,去祖母家吃飯,過一個小時表示我要回家做功課。到家後繼續奮戰,到6點果斷關機,這樣機箱和顯示屏有足夠時間降温,可以逃過父母例行檢查。晚飯後撒嬌:「我已經學習一天了,能不能玩兩小時電腦。」聖上們批准後,我也做好孩子樣,到11點準時退出遊戲,回卧室就寢。睡了3個小時後,趁月黑風高,鬼鬼祟祟摸去書房開機,我記得總會用一塊墨綠色的天鵝絨布,搭在顯示屏上可以很好的吸光,外面看不到有人在用電腦。早上7點再睡一覺,醒來吃好早飯,9點再出門「上課」——如是循環,直到一個月後被抓現行。

那個月我好像過著雙重生活,身心極度疲乏,但有一種絕對自由的感覺,一會建設模擬城市,一會開船從杭州去熱那亞賣陶瓷。遊戲世界太吸引,沒時間想寒假作業、想新學期要加物理、化學兩門新課、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想班上那個唱歌很好聽的男生到底喜不喜歡我。有了案底,爸媽的監管嚴格百倍,再沒機會如此瘋狂,還要忍受「如果當年你不耗在遊戲裏,隨隨便便上北大」這樣的嘮叨。

暗黑2
亞馬遜女戰士是我在《暗黑破壞神2》中選擇的角色。

不上北大也無妨,我去了講求「自由而無用」的復旦。大三那年暑假,終於迎來「第二春」——我們一整個寢室四個女生轟轟烈烈打了幾個星期《暗黑破壞神2》。我是亞馬遜女戰士,在遠處補箭;準備考公務員的女孩選擇特魯伊,不斷變怪獸;要上研究生的女孩是巫師,而天天研究如何面試五百強的女孩則是聖戰士。

我們邊吃外賣邊圍攻全身膿汁的大蜘蛛,互相搶奪死人的裝備。隔壁寢室是球迷,打遊戲時總能聽到她們為阿根廷或意大利加油的聲音。大三是最後的放風,再沒法拖延找工作或考研究生,我們都明白這一點,故而瘋起來更不顧死活。

「其實我打遊戲的時候並沒有想起小時候的快樂,安全感更多是來源於足夠了解關卡,隨便可以通關。」

「和你當時的生活狀態相反?」

畢業後我選了一種奇怪的人生路徑,隨遇而不安。仗著年輕自信,換了好幾份別人覺得不錯的工作。每次轉軌道都躊躇滿志,說真的有點像你玩了很久《仙劍奇俠傳》,然後被無聊的後傳噁心到,就特別期待玩玩《輻射》什麼的。直到去到新的工作或親密關係,每每發現它們各自有各自的缺陷。就比如你交了一個非常盡職盡責的男友,但他就是沒有情趣,之後換了一個極其有趣的男友,可他生活又不能自理。但最讓人懊惱的其實不是交了這個或那個男友,而是自己永遠不能讓自己滿意。

news room
《新聞室風雲》的主播自嘲:「我不過是個永遠沒辦法實現自己潛力的中年人罷了。」

《新聞室風雲》的主播自嘲:「我不過是個永遠沒辦法實現自己潛力的中年人罷了。」——我完全能夠偷他台詞。上個冬天我被困在德國南部一座小山上,多出很多時間反省,越省越討厭自己,恨不能讓我媽打回去重生——對於過去我有很多馬後炮,可時間不會倒流。對於未來,我只想拖延,可時間就在那,要慢慢殺。

「所以就開始重新打遊戲?」

「也許吧……」

殺殭屍是個有始有終的遊戲。初玩時打大 boss,我總是死,於是每次快到最後關頭我就自動「大俠請重新來過」。冬天快過完的時候,也許久違的陽光給我補充了維他命,我慢慢勤奮起來——在遊戲裏,研究了一下戰略戰術。最後發現一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賴皮方法,硬是拖死了 boss。那之後,我就進階到翻雲覆雨、兩小時通關的境界,一直到刪了遊戲。

「為什麼刪掉?不打開不就行了?」

「我了解我自己,我肯定又會打開然後沉淪的。」

「那你是戒了?」

「不是,這種事情我做過好多次。過幾年,有一天我跌到谷底的時候,就會千方百計找到這些遊戲繼續玩。」

我玩的第一個遊戲是 Windows 98 系統上的。2000年在 Windows ME 中想再玩,就需要找玩家製作過的升級版本,不然會突然跳出。換了 Macbook 就更難了,還好在淘寶上找到有人出售 Mac 版本的遊戲,但性能就很不穩定,也算是聊勝於無。我查看自己的淘寶記錄,這款遊戲我買過11次,有6次是從同一個賣家那裏買的。每次集中玩一段時間,我就會很難受,像吃撐了,於是就刪掉存檔和安裝文件。再有強烈慾望想玩的時候,再去搜索下載或者購買。那款遊戲是一個為期三年的養成遊戲,基本上沒有失敗的可能,玩的時候說不上有成就感,更多的是放鬆和安全。

與王瑞恩的感情結局。
那款遊戲是一個為期三年的養成遊戲,基本上沒有失敗的可能,玩多了就覺得不過那麼幾個結局。

「反而是每次要玩到結局的時候,心情會變差。」

「是因為不能接受結局?」

「那也不是,更像是覺得沒什麼可能了。那款遊戲會根據你三年的表現給你設計一個結局頭銜出來,玩多了就覺得不過那麼幾個結局,很無聊。」

「在生活裏你害怕被人蓋棺定論嗎?」

怕嗎?我不知道,確實我會害怕別人發現我不過是個「未能發展自己潛力的中年人」。更何況生活比遊戲出其不意一百倍,沒有一個系統能夠給我打分,沒有遊戲說明書告訴我要做什麼、不做什麼,防備誰,結交誰,不過是走一步看一步。不知不覺,我混成了一個「不走尋常路」的怪人:沒有路標,鮮有同路人,可能走到底我還是那個我,一個老臉裝純情的人。

「你知道有很多孤獨的小孩子會有一些毛絨玩具玩伴,覺得害怕孤單的時候就抓著不放。」

「我好像從來都沒有這種需求。」我好不容易回憶起,不知哪個長輩送了我一個長腿紅衣服的洋娃娃。可我假扮醫生給她打針,注水太多,她慢慢腫脹了,裏面的稻草都刺出來了。

「但是你有遊戲啊!」

情緒最抑鬱的那個月,天黑的早,大約五點鐘就要往家走。懶得做飯,懶得洗碗,總是訂山腳一家印度人做的披薩,口味只能說獨特。

我把電視劇打開,再開遊戲,然後恨自己又要虛度一個夜晚。如果不打遊戲,也許我會看書,會寫字,會做運動,會學語言——做我覺得我需要做的事情,就好像當年父母對我的期待那樣,如今他們已經對我沒有太多要求了,但我繼承了他們的志願,嚴格監管我自己。然後,就像當年一樣,另一個我默默拖延時間,打當時想打卻打不到的遊戲。兩個我彼此敵視,一個拒絕長大,一個恨鐵不成鋼,在晝長夜短的寒冬裏撕扯,精疲力盡。

「醫生,難道我要感謝遊戲嗎?我其實是想治好自己這麼大年紀還玩物喪志,想做個有用的人。」

「有沒有用是誰來評價呢?怎樣才算是有用呢?」

「……我只是覺得我可以做更多比打遊戲有意義的事情?」

「那會讓你高興嗎?」

「不知道,我總想象那會讓自己成熟,起碼不會這麼生氣自己。」

「也許比起要不要打遊戲,你更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準備什麼時候原諒你自己、接受你自己?不過是玩玩遊戲罷了。」

這醫生是我看過的心理醫生中最雲淡風輕的一位,他說他自己也是老玩家,我不知道那是真心話,還是為了讓我放鬆的策略。

諮詢結束了好幾天,我沒再殺殭屍,也沒有刪掉遊戲。那個台灣老遊戲倒是又玩了兩次,腦子裏一個我跳出來說:「你不是已經玩過這些了嗎,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另一個我這次沒有沉默:「我只是累了,我只是想輕鬆一下、開心一下,如此而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