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科技狂人馬斯克進軍腦科學領域:未來你或許可以上傳和下載自己的「思想」

刊登於 2017-03-28

SpaceX和Tesla首席執行官馬斯克 (Elon Musk) 。
特斯拉汽車和太空科技公司 SpaceX 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

環繞月球的太空旅行挖隧道解決城市擁堵問題時速1200公里的真空超級高鐵,甚至百年內將百萬人送往火星的移民計劃,儘管科技倫理爭議不斷,但特斯拉汽車和太空科技公司 SpaceX 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從未停止他的瘋狂想法。現在,他又要創業了,而這次他將「魔掌」伸向了大腦科學領域。

據華爾街日報3月27日報導,馬斯克成立了一家名為“Neuralink”的新公司,致力於他去年提到的「神經織網」(neural lace)概念的技術開發——即通過外科手術將人類大腦與電腦相連,讓人類無需像現在一樣要依賴鍵盤、滑鼠或觸控板等輸入設備,就進行互動。

根據馬斯克的設想,未來人類可以直接上傳和下載自己的「思想」,從而幫助人類「進化」能夠跟得上人工智能(AI)如今不斷加速發展的步伐。

這一計劃並非突發奇想,近些年來,將電腦與人腦連接的「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術已成功應用於醫學、遊戲和娛樂等領域。比如在醫學上,BCI 技術已經可以幫助病患修復神經損傷或控制義肢。

腦機介面(BCI)

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簡稱 BCI),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裝置間建立的直接連線通路。在單向腦機介面的情況下,電腦或者接受腦傳來的命令,或者傳送訊號到腦(例如影片重建),但不能同時傳送和接收訊號。而雙向腦機介面允許腦和外部裝置間的雙向資訊交換。在多年來動物實驗的實踐基礎上,應用於人體的早期植入裝置被設計及製造出來,用於復原損傷的聽覺、視覺和肢體運動能力。研究的主線是大腦不同尋常的皮層可塑性,它與腦機介面相適應,可以像控制自然肢體那樣控制植入的義肢。(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公開資料顯示,馬斯克早在去年7月就在美國加州以「醫學研究」名義註冊了 Neuralink 公司,但至今未有官方宣布。華爾街日報指,馬斯克暫未回應置評請求,而 Neuralink 聯合創始人、曾創立通過互聯網提供機械人實驗服務的 Transcriptic 公司的 Max Hodak 証實 Neuralink 公司確實已經成立,馬斯克也會參與其中。

Hodak 表示,Neuralink 目前仍在雛形階段,各項計劃還在確定之中。該公司已招攬多個大學的神經科學、電腦工程等領域的教授,並將繼續招募該領域的傑出學者。

此外,參與該公司創建討論的知情人士稱,Neuralink 計劃打造的首批產品可能是治療癲癇、重度抑鬱症等腦部疾病的植入設備。該名人士透露,如果 Neuralink 能夠証明其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並得到美國監管部門批準,未來或可進行提高認知功能的大腦手術。

如果你要去主觀地假想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那我們勢必將被遠遠地拋在後面。

馬斯克去年表示

馬斯克一直認為未來人類的智能將遠遠不及 AI,因此去年引入「神經織網」方案,試圖使人類在智能方面達到更高水平。他在今年2月又表示,為了維持人類在 AI 時代的競爭力,必須與 AI 結合成為「生化機械人」(cyborg)。

不過,這類設想也一直存在倫理爭議與安全疑慮。比如關於 BCI 遊戲設備中的壓力監測儀等頭戴裝置,就有科學家警告稱,如果這些設備被黑客利用,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馬斯克對 AI 的警惕顯然要超過對人類黑客的擔心。2015年7月,他就參與聯署了全球 AI 領域的1000多名專家聯名發出的公開信,呼籲在世界範圍內禁止「殺手機械人」。著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等人也參與了聯署。

這封公開信稱,利用 AI 技術研發的自動攻擊武器能夠獨立識別並攻擊目標,而且很可能在數年內面世。專家們認為,如果任何軍事大國推動 AI 武器研發,全球軍備競賽無可避免;此外,這類武器並不昂貴,遲早會流入黑市並落入恐怖分子或獨裁者手中,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10+ 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指,Neuralink 有興趣的癲癇、重度抑鬱症等腦部疾病治療市場的規模達數十億美元。

聲音

如果不能戰勝人工智能,那就加入它們。人類和機械之間的最佳結果就是共生,意即人類自身轉變成為 AI。這樣的結果就排除了人類被「AI 邪惡獨裁」的可能,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到人機共生的行列。

馬斯克今年2月表示

配備 BCI 的大部分應用軟件不只是獲取有用的腦電圖訊號,而是能夠獲取全部大腦訊號,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個人隱私。並非只有黑客對此感興趣,警察等政府監管部門也可以通過這項技術獲取他們想要的信息,這變成了一種「遠程測謊儀」。此外,廣告商也可以利用該技術採集用戶信息,「進入」客戶大腦來了解他們的喜好。

美國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 Howard Chizeck

Cyborg

是“cybernetic organism”的結合,表示任何混合了有機體與電子機器的生物。又稱電子人、機械化人、生化機械人,音譯為賽博格,即是機械化有機體,是以無機物所構成的機器,作為有機體(包括人與其它動物在內)身體的一部份。通常這樣做的目的是藉由人工科技來增加或強化生物體的能力。這個名詞的普及化是由於 Manfred E. Clynes 與 Nathan S. Kline 在1960年使用來稱呼他們想像中的一種人類,這些人類經過強化之後能夠在地球以外的環境中生存。之所以會提出這種概念,是出自於他們覺得當人類開始進行航太的新領域時,某種人類與機械之間的親密關係將成為必要。(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華爾街日報TheVerge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