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我們可能一直搞錯了恐龍的族譜?新發現挑戰130年來主流觀點

刊登於 2017-03-28

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保存了最完整的暴龍化石。
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保存了最完整的暴龍化石。

經過一百多年的探索與驗證,科學家們對於恐龍的分類與起源地早已形成主流觀點,但日前刊發於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的一篇論文提出的新假說,不僅挑戰了目前學界關於恐龍分類的共識,還推導出恐龍並非肯定起源於南半球,而是也有可能起源於北半球。

這項研究徹底重繪了恐龍譜系,為解釋其主要生物學特徵和分布的演變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論文作者之一 Paul Barrett

早在1888年,一位名叫 Harry Seeley 的英國古生物學家就創建了以骨盆樣式為依據的分類方式,將所有恐龍分為兩類:蜥臀目(Saurischia)與鳥臀目(Ornithischia)。在這一分類方式之下,獸腳類(Theropod)如肉食的暴龍,蜥腳類(Sauropod)如草食的梁龍,都因為骨盆較類似原始爬行動物而被合併歸入蜥臀目,鳥臀目則被認為是獨立的演化支。

論文中顯示的恐龍分類圖表。
論文中列出的恐龍分類圖表。

但這種長期以來得到廣泛認可並已沿用一百多年的分類方式,受到了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生 Matthew Baron 的質疑。在劍橋大學古生物學家 David B. Norman 與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 Paul Barrett 的支持下,Matthew Baron 花了3年時間在世界各地博物館考察與評估重要的恐龍化石,重新定義了457種不同的恐龍解剖特徵,並將其編目後輸入電腦進行分析。不過短短5分鐘,電腦程式就基於輸入的解剖特徵數據,得出約320億種不同的分類譜系,並給出了最優選項。

電腦給出的「最優」譜系將蜥腳類與已知最古老的恐龍類群艾雷拉龍科(Herrerasauridae)歸類為同一系群;而將獸腳類與鳥臀目恐龍並列為姊妹類群。在隨後的研究中,Matthew Baron 等人又找到了21個明確的共有衍徵,可以用來支持獸腳類與鳥臀目恐龍之間的關係。

由於這一假設並非基於強有力的新化石證據,因而可能不那麼容易被學界接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物學家 Kevin Padian 指出:「這是一個具有合理基礎的激進假設,但沒有人會期望這將是最後的結論。」他還介紹說恐龍分類是棘手的問題,透露自己在過去幾十年裏雖有許多新發現,但很多新發現的恐龍結構形態很難被歸入譜系,所以他認為最好再多進行些相關研究。

而假如新提出的譜系被承認,則意味着恐龍一定在2.47億年前就出現了,這一時間比以前估計的更早。因而研究人員認為雖然目前最早的恐龍化石出土自南美洲,但可能有更早的恐龍化石深埋在北半球還未被發現。但 David B. Norman 表示,本次研究並沒有指認任何區域為恐龍的原產地,只是認為北半球與南半球有同樣的幾率爭奪這一榮譽。

聲音

如果我們的研究結論可以通過學術界的審核,所有涉及脊椎動物進化話題的教科書都將需要被重寫。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生 Matthew Baron

共有衍徵

共有衍徵或稱共源性狀,在演化生物學是一種兩個或以上終端分類單元共有及從其最近共同祖先承襲的衍生性狀狀態。除了共有衍徵外,性狀狀態還可以有共有祖徵或趨同性,而共有衍徵是與共有祖徵及趨同性相反的觀念。真正的共有衍徵一般都是獨有的,但卻與其原意無關。在支序分類學中,共有衍徵是用來確定種系發生。故此共有衍徵是一種試驗數據,能足以支持某些終端群為一演化支的假說,或是從一個分支中排除其他類群等。由於一些物種可能後來會失去了這種共有衍徵,故是否同一演化支內的所有成員都有該共有衍徵並不重要。(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紐約時報Verge劍橋大學果殼網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