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有人嫌它做作,有人嫌它不夠西方,捷克的別稱 Czechia 在本國舉步維艱

捷克採用 Czechia 作為國名已近一年,為何捷克人還對它感到陌生、反感?

端傳媒記者 梁振嶽

刊登於 2017-03-25

Czechia

捷克共和國自2016年4月採用的國家別稱

Czechia(英語國際音標:/ˈtʃɛki.ə/;捷克語:Česko),這個三音節英語單詞自去年4月成為捷克國名別稱至今已近一年。該國在繼續沿用 Czech Republic(捷克共和國)作為正式國名的同時,在日常生活、對外宣傳以至國際場合等,也可以通用 Czechia 作為別稱。

現任捷克總統澤曼(Miloš Zeman)早在2013年上台後,就大力提倡採用 Czechia,他認為這個單詞國名將有利推廣該國的體育、文化、商業、旅遊等事業,未來會成為國際上家喻戶曉、簡單易記,且聽起來更富現代感的國家名稱和國家品牌。

捷克總統Milos Zeman曾呼籲國內廣泛使用「Czechia」為國家名字。圖為2016年10月28日,捷克總統Milos Zeman出席捷克獨立紀念日活動。
現任捷克總統澤曼(Miloš Zeman)。

捷克外交部長 Lubomír Zaorálek 的理據則更具實用主義:「捷克共和國以往(自1993年立國以來)沒有單詞別名,人們拼寫國名時,經常拼錯字。」

2016年7月,Czechia 獲聯合國正式登記為捷克共和國的單詞國名別稱;9月,英國政府地理名稱委員會(PCGN)也將 Czechia 納入其全球國家名冊,並發出通告建議英國官方開始稱呼捷克為 Czechia。另外,美國國務院也開始採用 Czechia 這個國名別稱。

問題是,近一年過去,捷克國民對 Czechia 依然陌生,甚至反感,就連捷克政府本身也尚未習慣使用這個新的國名別稱。除了捷克政府公告、政府英文網站,就連主力提倡 Czechia 的澤曼的官方總統網頁,以至他身邊的內閣官員等,仍然普遍慣用「捷克共和國」這個稱呼。

2016年10月,捷克總統發言人就該國文化部長會見西藏流亡領袖達賴喇嘛一事發表一則 Twitter,其中用了「捷克共和國」;也在10月,捷克財政部長 Andrej Babiš 接受彭博社專訪時,也在說「捷克共和國」。

對此,布拉格紐約大學(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 Prague)政治學教授 Jan Urban 解釋:「Czechia 只是單詞國名別稱,僅供用作非正式稱呼,並非讓政府部門使用的正式國名。」

這就像一般人日常會稱英國(Britain)或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而非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會稱法國(France),而非法蘭西共和國(The French Republic);俄羅斯(Russia),而非俄羅斯聯邦(The Russian Federation)……

為何是 Czechia,而不可以是 Bohemia、Czech、Czechlands……?

由此可以理解,特別在全球各國都強調國家「軟實力」(soft power)的今天,捷克共和國或者真的需要一個簡單易記的單詞別名,以便推廣國家品牌。不過,Czechia 是最佳選擇嗎?

2013年,捷克報章 Mladá fronta DNES 曾作民意調查,結果高達73%國民反對使用 Czechia。有分析指,不少捷克人不喜歡 Czechia,其實源於對其捷克語 Česko 的反感。早在1920年代,捷克文壇巨匠 Karel Čapek 曾批評 Česko 讀起來「不符音律,更有點兒滑稽」。

捷克布拉格查理大橋。
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查理大橋。

而更加生動的批評,來自已故捷克斯洛伐克第10任總統、捷克共和國首任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哈維爾曾指,Česko 讓人腦海中浮現「一條正在爬行的鼻涕蟲」的畫面;他在任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期間,極力反對兩地分離,最終更因此而辭任總統,而 Česko 這名稱正象徵着捷克斯洛伐克解體的一段歷史,難怪哈維爾對其如此痛恨。

我喜歡使用 Czechia,因為它讀起來更動聽,也更精簡,而且不像『捷克共和國』般冷冰冰。

捷克總統澤曼2013年出訪以色列時這樣說

儘管總統澤曼不時強調,Czechia 讀起來簡潔動聽,但這畢竟是主觀感覺,而反對意見當中,最多批評正圍繞着 Czechia 的讀音。

甚至與澤曼合力推動、提倡 Czechia 的不少內閣官員都陽奉陰違,在不同場合批評這個詞的讀音古怪。捷克財政部長 Andrej Babiš 就曾經公開投訴,自己每次讀出 Czechia 時都覺得不自在、發音繞舌;文化部長 Daniel Herman 則對媒體說:「Czechia 讀出來實在不悅耳動聽,不過同時間,我也想不到其他更合適的名稱。」區域發展部長 Karla Šlechtová 則指,Czechia 的讀音跟 Chechnya(車臣,俄羅斯轄下的自治共和國)太相似,容易產生混淆。

來自捷克西部摩拉維亞(Moravia)的醫生 Jana Stejskalova 則對衞報說,自己比較喜歡「捷克共和國」,因為這個國名不帶種族意味:「Czechia 讀起來太東方了,作為一個西方國家,這個國名不悅耳。」

波希米亞(Bohemia)這個由來已久的名稱有什麼錯?它是我們國家數個世紀以來的稱呼。既然有這樣一個莊嚴可敬的國名,為何要使用一個人工造作的(指 Czechia)呢?

捷克前外交部長 Karel Schwarzenberg

事實上,Czechia 以外,也有人提出過不同的選擇,但都遭到不同的反對意見:

波希米亞(Bohemia)——其捷克語為 Čechy,是古中歐地名。波希米亞曾經作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的一個王國,後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的一個省份。

波希米亞王國以布拉格為首府,王國的版圖大概是今天的捷克共和國的中西部地區。反對者認為,波希米亞僅指今天的捷克共王國中西部,卻將境內東部的摩拉維亞和西利西亞省(Moravia and Silesia)排除在外,並不能跟上當代捷克的版圖變化。

Czech ——曾六次奪得世界冰上曲棍球錦標賽冠軍的捷克男子冰曲隊,是最受捷克國民敬重的國家體育代表隊之一,而其球衣則標寫單詞 Czech 以象徵捷克;另外,捷克著名啤酒品牌 Pilsner Urquell,其酒樽上也一直寫有 「Brewed in Plzen, Czech(於 Czech 城市皮爾森釀製)」的字句。但反對意見卻認為,Czech 為「捷克人」或「捷克語」,或作為形容詞使用,直譯應作「捷克的」,不符合文法;而且 Czech 的發音跟 check(檢查)、cheque(支票)一樣,讀起來容易混淆。

還有一些帶玩票性質或諷刺意味的建議,例如政治學教授 Jan Urban 就曾開玩笑地提出,可以 Left-Over-Stan(編注:leftover 解作殘留、剩餘;-stan 則是源於波斯文的詞尾,意指「……的地方」,中文一般譯作「斯坦」)作為新國名,以紀念今天捷克共和國版圖的歷史淵源——經歷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至冷戰後與斯洛伐克分家,至今殘留下來的土地。

也有人建議採用 Czechlands,名字既西方化,且 Czech lands 本來也指波希米亞王國統治的土地,除了今天捷克共和國中西部,也包括摩拉維亞及西利西亞,較單稱波希米亞適合。可是,這個建議也始終未能進入主流。

捷克共和國國名演變

一次大戰結束、奧匈帝國瓦解後,主權國家 Československo (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於1918年被建立。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當地被劃定成兩個政權——波希米亞及摩拉維亞(Bohemia and Moravia),是納粹德國的保護國(Protectorate);以及斯洛伐克共和國(Slovak Republic),是納粹德國的從屬國(client state)。二戰結束後,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Czechoslovak Socialist Republic)於1948年被重新建立,由共產主義政權統治,並作為蘇維埃的衞星國家。1989年捷克反共產主義革命後,捷克舉行1946年以來首次自由選舉,並將國名改為 Česká a Slovenská Federativní Republika(捷克及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Czech and Slovak Federative/Federal Republic)。1992年11月25日,捷克斯洛伐克的聯邦議會通過憲法,確認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解體,兩個新的獨立主權國家——捷克共和國(Czech Republic)及斯洛伐克共和國(Slovak Republic)——於1993年1月1日誕生。(資料來自英國官用地名常設委員會)

網民逐一反駁對 Czechia 的質疑

最終,在一片爭議聲之下,Czechia 還是被採用為捷克共和國的單詞國名別稱。

捷克布拉格城堡。
圖為捷克布拉格的城堡。

一班支持採用 Czechia 的網民製作了網站 Go Czechia,為這個國家別名解惑、正名。

網站指出 Czechia 並非新詞彙,最早記載 Czechia 的拉丁語文獻見於1602年,英語的則在1841年。而在1918年至1960年間,美國報章更慣常以 Czechia 來指涉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以跟該國東部的斯洛伐克地區相對,因此在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後,以 Czechia 來稱呼捷克共和國實屬順理成章。

對於有人認為 Czechia 與 Chechnya(車臣)太相似,Go Czechia 網站批評這只源於部分人對國家、地理名稱的貧乏見識。網站指,世界上不少國家的名字也極為相似,包括伊朗(Iran)和伊拉克(Iraq)、甘比亞(Gambia)和贊比亞(Zambia,台譯:尚比亞)、奧地利(Austria)和澳洲(Australia)、斯洛伐克(Slovakia)和斯洛文尼亞(Slovenia)……而這些國家都不會因為容易與別國混淆,而選擇放棄自身國名。

至於不少人認為 Czechia 讀音古怪,Go Czechia 網站則認為這是不少新詞都會面對的批評,只要人們花時間習慣,就不會再有反感。而且,世上也不乏讀音古怪的地方名,包括立陶宛(Lithuania)、津巴布韋(Zimbabwe,台譯:辛巴威)、白俄羅斯(Belarus),以至美國的愛達荷州(Idaho)、猶他州(Utah)、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等等。更重要的是,1993年以前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也可謂世上讀音最離奇古怪的國名之一。

而且,Czechia 跟不少國家、地方的名字一樣來自拉丁語,與克羅地亞(Croatia)、拉脱維亞(Latvia)、哥倫比亞(Colombia)、維珍尼亞(Virginia)、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以至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利西亞的尾音都一樣,根本沒有東方或西方可言,也與捷克共和國境內地名一脈相承。

不過,在布拉格為外籍人士教授捷克語的 Eliska Cmejrkova 則認為,即使 Czechia 在歷史由來等各方面都有其根據,但仍會難以普及:「語言活像生物,註定無法透過行政、立法等手段來改變。只有語言學家、民族主義者會這樣固執地咬文嚼字。當我和朋友談論起 Czechia,但只當笑話說過就算,從來沒有使用這個稱呼。」

軟實力

是指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及軍事外的第三方面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及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此詞彙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爾(Joseph Nye)提出,根據其說法,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奈爾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衞報經濟學人CityLabCzech Radio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