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得北方邦者得印度?執政印度人民黨大勝後,莫迪勢續推改革、爭取連任

刊登於 2017-03-13

印度人民黨在人口最多的區域大勝。圖為2017年3月12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印度人民黨總部。
印度地方選舉陸續公布結果,其中執政印度人民黨在北方邦(Uttar Pradesh)取得大勝。圖為2017年3月12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印度人民黨總部。

印度地方選舉陸續公布點票結果,其中在北方邦(Uttar Pradesh)議會選舉中,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JP)以一面倒優勢拿下約四成選票,贏得該邦議會403個議席中的310席。這不單打破了1977年以來單一黨派在北方邦贏得議席數的紀錄,還為莫迪在餘下任期的改革、印度人民黨迎接2019年大選等打下強心針。

北方邦的人口佔印度全國的六分之一,為各邦之冠。加上在人民院(Lok Sabha;即印度議會下議院)中,有80個議席來自北方邦議會,因此該邦議會不僅是各大政黨鞏固國會地位的必爭之地,也被視為總理大選的前哨戰。2014年大選,印度人民黨奪得71個國會北方邦議席,成為保送莫迪當選總理的關鍵力量。

莫迪去年推出的稅制改革廢除500盧比和1000盧比紙幣的改革措施曾受到廣泛爭議,但此次北方邦選舉結果似乎反映了部分選民對莫迪改革方向的認同。

截止3月13日,共五個邦議會的結果已經出爐。除了北方邦,印度人民黨還順利拿下了喜馬拉雅山麓下的北阿坎德邦(Uttarakhand)議會的主導權;不過,旁遮普邦(Punjab)、果阿邦(Goa)和曼尼普爾邦(Manipur)的多數議席卻由印度國民大會黨(INC;簡稱:國大黨)奪得。

印度人民黨主席 Amit Shah 對該黨在餘下各邦的選情依然樂觀,表示他們在北方邦的勝選姿態會將在其他邦重演,繼而在莫迪領導下,在2019年大選中贏得更多的人民授權。財政部長 Arun Jaitley 在電視訪問中亦形容,選舉結果反映人民出於國家利益,將支持政府更進取、更無後顧之憂地施政。

3月12日,莫迪在印度人民黨總部的演講似乎已經表明了繼續變革的決心。莫迪承諾帶領12.5億印度人,在2022年暨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75週年時,將印度打造為「新印度」,並指這次地方選舉結果強化了2022年實現「印度夢」的決心:「我們會將印度帶往新高度。」

有分析指,莫迪上任以來推行改革遇到阻滯,主因源於印度人民黨未能掌握聯邦院(Rajya Sabha;即印度議會上議院)的大多數議席;這次北方邦的勝利,反映該黨有望搶佔聯邦院的更多議席,增加其議會影響力。印度智庫「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CSDS)總監 Sanjay Kumar 認為,這次地方選舉的結果,預示幾乎沒有人能在2019年大選中挑戰莫迪及印度人民黨;這也意味着,莫迪在剩餘的一半任期中,相比過去的總理擁有更大的變革自由。

莫迪去年推出貨幣改革曾惹爭議

去年11月,印度政府突然宣布廢除500盧比和1000盧比面值的紙幣、代之以新版本的2000盧比和500盧比紙幣,但由於兌換期限短暫、新鈔準備不足等限制,這項旨在遏制黑錢的強硬措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不僅一度造成騷亂,也給印度中小企業和普通市民帶來諸多不便。儘管國內外批評聲音不斷,但莫迪堅稱政策阻力來自既得利益團體,並指只要捱過短暫的困難,國民經濟將長期受益。

政治風險顧問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 Shailesh Kumar 認為,如果政府在採取措施前缺乏充分規劃,行政主導的改革很容易導致後院起火並損害經濟。

早在莫迪推行幣制改革時,世界銀行(World Bank)前首席經濟學家 Kaushik Basu 就已指出,印度政府嚴重低估了貿然更換鈔票帶來的經濟風險,相關修正政策涉及貨幣供應,極為冒險。他還指出普通工薪階級、退休人士和農民可能由於怕麻煩而不去更換貨幣,甚至並不清楚後果。

但是,以新德里為基地的智庫「觀察者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研究員 Ashok Malik 則認為,莫迪積極反腐的形象對他非常有利,甚至刺激了民眾渴求更多改革的胃口;而北方邦的選舉結果,將被莫迪視為繼續推進改革的訊號。

印度人民黨

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從原人民黨分立,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現任黨主席為Nitin Gadkari。印度人民黨是印度兩大主要政黨之一(另一個是印度國大黨)。人民黨主張把促進少數派和落後階層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張實行民族主義、民主、非教派主義。對外關係方面反對偏向大國集團,主張鄰國建立良好關係。人民黨的主要支持者為印度教教徒和城鎮中產階級即城鎮中小商人。2015年3月30日,印度人民黨宣布擁有8800萬黨員,超越中國共產黨成為世界第一大黨。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BBC華爾街日報半島電視台紐約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