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楊松林:中國養老金入市,為何拖到2017年?

養老金入市成為2017年中國A股市場「最大利好」。可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刊登於 2017-03-01

在市場趨冷的背景下,養老金入市成為為數不多的熱點。
在市場趨冷的背景下,養老金入市成為為數不多的熱點。

中國大陸金融監管機構「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及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否合併的話題,近日成為金融行業的聚焦所在。與此同時,以「寶能系」旗下「前海人壽」、恆大旗下「恆大人壽」被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保監)調查,以及寶能姚振華被禁入保險行業十年為標誌,政府對相關行業的監管日趨嚴格。1月19日,滬深兩市總成交額更是自開啟「熔斷機制」以來,首次跌破3000億人民幣,且逆回購利率持續高企,大盤缺乏反彈基礎。新年後雖曾一度放量回升,但隨後又縮量回調,呈現震盪態勢,前景未明。

在資本監管收緊,市場陰晴不定的背景下,「養老金入市」成為為數不多的資本熱點。據多家權威機構與媒體分析顯示,目前,首批規模在百億左右的基本養老金權益類組合已經啟動了入市工作,這標誌着作為中國社保「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已正式「落地」。

事實上,從2016年11月到今年2月中旬,短短三個半月,前財政部長樓繼偉就任社保基金理事長,基本養老保險投資管理機構推出,社保基金再開戶,廣西簽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託投資合同》,第一次養老金管理組合招標……沿着這條路徑,「養老金入市」已迅速落地,第二輪招標也已開始。

基於養老金有「保值增值」的確定性訴求,外界對於其提振市場信心頗為看好,這一消息也成為2017年中國A股市場的「最大利好」。可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新股過熱,延誤戰機

消息於市場的影響幾何,關鍵要看時機。同一條消息,在不同時間點,對市場的影響可能截然不同的。同理,理解「養老金入市」,要看其推出的時機。在上一篇發表在端傳媒的文章中,我指出「養老金入市」已大致準備就緒,大約在年底前完成;而實際的入市,比預期推遲了兩個多月,這和被延誤的市場時機密不可分。

我們先來看監管層對於A股市場的預期,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認為:A股市場應該是「慢牛」,即「藍籌股啟動牛市,然後是成長股依據自身的題材輪番走高」。

換句話說,「藍籌股控盤」,即用績優且現金流穩定充足的股票,保證綜合指數穩定;「成長股炒熱題材」,即以健康經營且具備行業潛力的股票為資本熱點題材,此乃「慢牛」的兩個核心要點,缺一不可。

了解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明白「養老金入市」為何推遲。這與2016年中,市場出現的最大不穩定因素「險資」(保險資金)相關。按照政府思路,在經過2015年IPO(首次公開募股)停發後,新股不斷增發,題材版塊輪番炒熱,將有助於市場健康發展。可問題在於,如果缺乏藍籌股通過充足資本流動,實現有效護盤,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將引發新的市場泡沫,「慢牛」成「瘋牛」,不符合監管預期。也因此,市場普遍預測,「養老金入市」會在去年年中開啟,這一節點上,新股熱度經過上半年後已經退潮,資金抄底進入正當其時。

可後來,市場發展超出很多人的預期,由於急於解決IPO「堰塞湖」問題,新股頻發,許多次新股更是被不斷炒熱,2016年一年,有12家次新股相對發行價漲幅超過了1000%。這時候,養老金若從高位入市,控盤能力削弱,無法保證穩定高收益率,且管理費用較高,「變成」香港強積金模式的可能性,將會大大提升。而此時在藍籌股上,阻礙「養老金入市」的,就是劉士余抨擊資產管理人變成了「擾亂市場的妖精們」。其批判對象,正是險資。

打壓保險企業,機遇再現

近年來,隨着市場放開,許多新型險企抓住機遇,通過資金成本較高的負債端獲取保費收入,進入資金成本較低的投資端賺取高額利潤,再反哺負債,取得了飛速發展。

險資偏重於藍籌股,尤其強調「舉牌」這一手法。「舉牌」即從二級市場購入5%以上比例的股票,因根據規定,作為舉牌方,能獲得董事會提名資格,獲得董事會席位之後,就能夠將所持股權以權益法入帳,而後股價波動,不會體現在財務報表上。由此,投資方等同於獲得一筆穩定收益。保險企業在2012年之後位於中國「償二代」保險監管體系下,對償付能力和業績表現有嚴格要求,因此「舉牌」手法極具吸引力。

其中一例是安邦「舉牌」中建,「舉牌」之後,中建曾衝到最高11.45元的高位。

可是,市場的餅就這麼大,新興險資無論如何「為國護盤」,總歸屬於企業行為;而有人要控盤,有人就得出局。加上前海、恆大的投資行為確實過激,處罰在所難免。此時,保監會拋出對前海、恆大的頂格處罰,也就在意料之中。

回頭再看,2016年12月上半月,可以說是未來兩年最為關鍵的節點。12月3日,劉士余拋出「小妖精說」;同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罕見地評論「險資繞過監管套利是犯罪」;12月5日,前海人壽被罰; 12月9日,恆大人壽委託股票投資被暫停;12月13日,保監會專題會議,主席項俊波強調「保險也性保」。隨後,A股市場開始趨冷,創業板領跌,大盤普降,交易量下跌,抄底時機才開始若隱若現。

結構震盪,價值回歸

再看現在,新股發行「堰塞湖」仍十分嚴峻,前期過熱的次新股題材和創業板,至今仍有足夠下跌空間;而藍籌股經12月後,普遍趨穩;養老金選擇這一時機入市,也就不出意料之外。

考慮到「養老金」的特殊性,在入市的初期相對保守,規模有限,對於刺激股市意義可能暫時不大。至於未來,市場是「慢牛」還是「瘋牛」,關鍵在於養老金的控盤能力,是否能成為「利好」,其實仍有極大變數。

(楊松林,多倫多大學研究助理,個人言論與所供職公司無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