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頂住壓力擠水分」後,遼寧2016年GDP下滑達23%,其他省份何去何從?

刊登於 2017-02-24

中國東北工業省份遼寧省去年經濟產出下滑23%。
縱觀本次發布的全國各省數據,GDP 名義增速呈現「南快北慢」,增速位居後10位的省份均位於北方。

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31個省級行政區2016年的地區生產總值(GDP)數據,廣東、江蘇繼續在經濟總量排名前兩位;在經濟增速方面則呈現出全國「南快北慢」的趨勢,增速位列前三的是地處西南的西藏、貴州和重慶,均在12%左右。而在數據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此前廣受「GDP 注水」質疑的遼寧,根據官方最新數據,該省去年 GDP 下滑高達23%。

中國近年面臨的工業產能過剩問題,對依賴鋼鐵產業的遼寧省影響尤為突出。去年4月,該省就已經成為近7年內中國大陸首個錄得季度 GDP 負增長的省份。金融時報引述分析師指,GDP 數據的「急劇下滑」不僅反映出遼寧的真實經濟狀況,也是當地政府去除此前虛報數據的必然結果。

在1月17日的遼寧省人大會議上,省長陳求發首度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認遼寧所轄市、縣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財政數據造假問題,虛報至少20%。陳求發當時稱,遼寧省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出口額等指標均未能完成預期目標,但「我們頂着面子上難看的壓力,認真地擠壓水分」。

上級壓下級,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級哄上級,層層摻水,水到渠成。

中國東北流傳的一副對聯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地方及中央官員出於政治目的常常操縱經濟數據,各地方都被強制安排了需要完成的增長目標。中國官方此前便承認存在地方 GDP 注水問題,在東北地區尤甚。

2014年,中央巡視組首輪巡視遼寧時就指出「全省普遍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其中大連虛增財政收入、瀋陽等市招商引資弄虛作假;2015年底,中央巡視組公布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存在經濟數據注水,並表示按呈報數字顯示的發展速度累積計算,「部分縣城的經濟規模甚至超過香港」;2016年2月至4月,中央巡視組「回頭看」時重申遼寧經濟數據造假。

被通報後,遼寧當局開始針對全省各地區主要經濟指標進行評估審核,要求做到「基層數據準確、宏觀數據匹配」,以及「指標統計數據客觀真實」。第一財經引述南方民間智庫副主席彭澎稱,本次遼寧 GDP 暴跌被官方公開「是一個好事,以前經濟下滑時,臉上掛不住,就開始拼命注水」,他認為擠掉水分之後,更有利於當地經濟健康發展。

但金融時報指出,遼寧 GDP 暴跌「為經濟增長較快省份的官員帶來壓力,迫使他們提高產出數據以彌補差距」,否則6.5%的全國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將難以完成。此外,報導引述投資銀行藍橡資本(NSBO)的中國研究主任 Jonas Short 稱:「(遼寧 GDP 暴跌)會不會意味着其他省份也有問題?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因為各省 GDP (總和)總是高於全國的 GDP。」

縱觀本次發布的全國各省數據,GDP 名義增速呈現「南快北慢」,增速位居後10位的省份均位於北方。除負增長的遼寧外,山西的名義增速僅為0.98%、黑龍江增速僅為2%,均遠低於全國預期目標。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認為,北方省份的產業結構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產業結構較為單一,近年能源價格下行令這些省份受到衝擊很大;而南方省份輕工業較發達,因此受影響較小,名義增速也較高。

不過,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政府長期關注的 GDP 數據已經無法準確評估中國經濟的真實規模,因為當前的計算方法僅依賴來自大型國有工業企業的數據,這一統計方法忽視了民營高科技企業的快速增長。

6.5 %
中國「十三五」(2016至2020年)規劃建議指,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 GDP 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期間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

聲音

官方對此有充分自覺和警惕,因此在數據確定上往往綜合了各種政治考量。反映經濟真實面的客觀統計數據,或許內部核心圈層有所掌握,但對外公布時必須綜合各種情勢,服務於政治目標。

經濟學者、專欄作家温克堅

不客氣地說,在經濟數據上,前一任挖了一個巨大的坑。而且欠下了近萬億元的巨額債務,遼寧現在不是在平地起樓,而是在坑底爬坡。

遼寧一位地級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東北經濟衰退有很多方面原因,除了產業結構落後外,人口率先出現年齡結構斷崖問題也十分嚴重。多年來,東北地區年輕人生育率低,人口大量外流,使得人口老齡化水平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東北的 GDP 造假問題率先曝出來,應該是實在扛不住了吧。

中國網友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

1985年之前,中國大陸對國民經濟核算源於前蘇聯與計劃經濟相配套的物質平衡表體系(MPS),1985至1992年逐步與聯合國推薦的源於市場經濟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接軌。1985年,國務院批准採用 GDP 對國民經濟進行核算,中國開始建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理論基礎、指導思想和核算模式的研究。1992年,國務院發出《關於實施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的通知》,正式開始在中國實行 SNA 體系,GDP 成了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指標。根據2013年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修訂的結果:基於本幣(人民幣)計算,1986年中國 GDP 過萬億元,達到1萬零309億元;2001年過10萬億元,達到11萬零270億元;2012年過50萬億元,達到53萬4123億元。(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金融時報第一財經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