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陸的網絡防火牆(Great Firewall of China)在誕生近20年來不斷升級,一直被當局視為阻斷境外信息傳播的有效工具,與之相配合的境內網絡輿論引導也愈發頻繁。不過,華盛頓郵報近日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政府的網絡管控並非想像的那麼有效。
美國密芝根大學政治學教授 Mary Gallagher 及其博士生 Blake Miller 在這篇報告中,通過分析了杭州 G20 峰會、南海仲裁案和天津大爆炸這3起近兩年引起熱議的公共事件中的網絡評論,識別出當局通過受僱評論員(俗稱「五毛黨」)偽造的言論並提取被刪除言論,指出中國政府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管控呈現出分散化、不穩定等跡象。
我們的研究顯示出,中國政府的信息管控比想像中更加多變及分散。中國控制信息的能力令人驚奇,但權力的分散令整個系統很難真的嚴格控制(輿論)。
報告通過分析中國大陸約5000萬條網絡言論,指出其中至少六分之一是由當局偽造的。研究人員認為,五毛黨和刪帖員在社交媒體上就個別事件表現出的「立場」並不一致,顯示出「中國共產黨內部不同派系勢力之間的意見分歧」。
報告舉例稱,2015年8月天津港危險品倉庫爆炸事故發生後,五毛黨負責在社交媒體上大規模表達「傷感」情緒,並發表對犧牲的消防人員表達敬意的帖文;網絡監管部門則負責刪除對政府表達憤怒情緒的言論。兩者互相配合,成功「消除」了這次公共輿論危機。
當時爆炸事故發生後,一些網民針對消防員死傷原因、政府災後處理、爆炸物毒性以及危險品倉庫環境評估等提出質疑,但許多聲音都被刪除或被五毛黨的評論淹沒。端傳媒也因為發表多篇事故報導,網站在上線僅10天後就被防火牆屏蔽。
然而,在南海仲裁案議題上,報告表示五毛黨與網絡監管部門的行為並不一致。位於荷蘭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去年7月裁定,中國政府在南海主張的「九段線」沒有法律依據,中國在黃岩島一帶爭議海域的行為侵犯了菲律賓的主權。隨後,五毛黨在網絡發表許多民族主義言論,包括「直接開戰」、「菲律賓XX」等。
但報告指出,網監部門希望僅表達南海相關海域屬於中國的態度,淡化對抗情緒,因此在南海仲裁案議題上刪除了很多五毛黨言論。報告分析指,這顯示出中國宣傳部門對於這起事件的反應準備不足,中共黨內關於如何處理這起事件存在分歧。
中國的網絡審查體系除了「內憂」還有「外患」。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國際貿易問題專家 Claude Barfield 近日在一份報告中建議,總統特朗普應該指派貿易代表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的網絡防火牆提出全面訴訟。Barfield 指出,全球流量排名前25名的網站中,包括 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在內的8家都被中國大陸屏蔽。他認為,這一做法具有「歧視性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特徵。
中國網絡防火牆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